Literature
首页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华现代儿科学杂志2004年第1卷第1期

儿童伤寒196例临床特点分析

来源:中华现代儿科学杂志
摘要:【摘要】目的了解本地区范围内8年来伤寒发病的特点。方法总结分析1995年10月~2003年10月196例确诊为伤寒的临床资料。结果196例伤寒均有发热,伴有消化道症状的100例(51。药敏报告伤寒杆菌对氨苄青霉素、复方新诺明耐药明显,对氨基糖苷类耐药不明显,对第三代头孢菌素和喹诺酮几乎不耐药,敏感。...

点击显示 收起

    【摘要】 目的 了解本地区范围内8年来伤寒发病的特点。方法 总结分析1995年10月~2003年10月196例确诊为伤寒的临床资料。结果 196例伤寒均有发热,伴有消化道症状的100例(51.02%),其次是伴呼吸道症状69例(35.20%);肝肿大68例(34.69%);肝脾肿大79例(40.31%);84例(42.86%)出现并发症:并发肝炎46例(23.50%)、心肌炎36例(18.37%),肠穿孔、肠出血少见。白细胞在正常范围的158例(80.61%),嗜酸粒细胞计数为0的185例(94.39%)。药敏报告伤寒杆菌对氨苄青霉素、复方新诺明耐药明显,对氨基糖苷类耐药不明显,对第三代头孢菌素和喹诺酮几乎不耐药,敏感。结论 本地伤寒的发病无明显季节性,夏秋季较多,发病年龄6~14岁,临床表现不典型并较复杂,嗜酸粒细胞为0仍是儿童伤寒的特点,治疗儿童伤寒,三代头孢菌素和喹诺酮类效果好,196例病儿无1例死亡。 

    关键词 儿童 伤寒 临床 分析

近几年来,我地儿童伤寒的发病率有所上升,尤其是农村较多,自1995年10月~2003年10月,我院共收治196例伤寒病儿,现将临床资料分析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196例伤寒,均符合《实用儿科学》的诊断标准 [1] 。其中男102例,女94例。发病年龄最小5个月,最大14岁,其中5个月~3岁16例(8.16%),~6岁39例(19.90%),~10岁64例(32.65%),~14岁77例(39.29%)。一年四季均可发病,夏秋季较多(6~11月)132例(67.35%),农村发病较多124例(63.27%)。1998年,本地有一小流行,年收治38例(19.39%),其余每年收治20余人次。

    1.2 临床表现 196例均有发热,其中弛张热80例(40.82%),不规则热67例(34.18%),稽留热49例25%),消化道症状(呕吐、腹泻、腹痛等)105例(53.57%),呼吸道症状(咳嗽、气喘等)63例32.14%),出现中毒性脑病3例(1.53%),关节肿痛2例(1.02%),有紫癜2例(1.02%),肝脾肿大79例(40.31%),玫瑰疹2例(1.02%)。

    1.3 并发症 84例(42.86%)出现了并发症,其中单个脏器受损的66例(33.67%),2个脏器损害的13例(6.63%),3个脏器损害的5例(2.55%)。并发肝炎的46例(23.47%)(GPT轻度升高),并发心肌炎36例(18.37%)(T波异常16例,心肌酶升高14例,房室传导阻滞5例);并发中毒性脑病3例(1.53%),肠出血和肠穿孔各1例,并发支气管肺炎26例(13.27%),其中17例胸片示有模糊阴影。

    1.4 实验室检查 血分析:白细胞<4×10 9 /L者20例(10.20%),(4~10)×10 9 /L者158例(80.61%),>10×10 9 /L者18例(9.18%);血红蛋白:91      ~100g/L者50例,(25.51%);60~90g/L者12例(6.12%),其余正常;血小板正常;嗜酸粒细胞计数为0者185例(94.39%),其余明显下降11例(5.61%);肥达反应阳性率为186例(94.90%);伤寒杆菌在血、尿、粪中培养阳性者65例(33.16%),其中同时肥达反应阳性63例32.14%),另外有2例始终阴性。

    1.5 药物敏感试验 伤寒杆菌对第三代头孢菌素类敏感157例(80.10%),其次是对喹诺酮类敏感133例7.86%),对氨苄青霉素敏感58例(29.59%),对氨基糖苷类敏感78例(39.80%),氯霉素对儿童有毒性,不再使用。对氨苄青霉素耐药38例(19.39%),对头孢菌素类耐药4例(2.04%),对喹诺酮类无耐药。

    2 讨论

    2.1 伤寒的流行病学 1998年在本地有一小流行,其余都是一年四季发病,以夏秋季较多。发病年龄以6~14岁最多。本地患病的以农村发病最多,根据统计的情况,年龄越大,发病率越高;年龄越小,发病率越低;但年龄越小,病情越重,并易发生并发症。

    2.2 伤寒的流行病学特征 近几年来,根据本资料来看,伤寒的典型症状减少。根据以往的资料和统计,稽留热是伤寒的特征性热型,但本组是以弛张热和不规则热为主,其次才是稽留热。其原因可能与滥用抗生素、激素以及退热药有关。在发热的基础上,消化道症状很常见,其次是呼吸道症状,这些都是伤寒的早期表现,少数以并发症为突出表现,如肝炎、肠穿孔、中毒性脑病。肝脾肿大仍是伤寒的重要体征,肝大较脾大常见。玫瑰疹极少见。由于伤寒的临床症状和体征不典型,易误导临床医生。

    2.3 伤寒的并发症 有关伤寒的并发症,报道不断增加 [2] 。本组有84例(42.86%)出现了并发症。单个器官损害的多见,以中毒性肝炎、中毒性心肌炎最常见,其次是支气管肺炎、中毒性脑病、肠穿孔、肠出血等。因此,在临床上遇到原因不明的发热,伴有单个或多器官损害应考虑有患伤寒的可能。

    2.4 伤寒的实验室检查 教科书上写的典型的伤寒,外周血象应低于正常。近几年来,临床上儿童伤寒并非如此。本组白细胞偏低者,占10%左右,绝大部分在正常范围,很少数高于正常范围。嗜酸粒细胞为0或明显下降仍是诊断儿童伤寒的一个特点。这一现象有助于诊断,外周血象可用于辅助诊断。要确诊伤寒,以伤寒杆菌培养阳性最为可靠。近几年来,由于滥用抗生素,培养的时间也不够及时,使阳性率下降,本组伤寒杆菌培养(血、尿、粪)阳性率为33.16%。因此,诊断伤寒另一个重要指标是肥达反应,但近几年来,不少报道有假阳性的[2]  ,提出怀疑。而最终研究结论还是肯定了它的诊断价值,本资料肥达氏反应阳性率为94.90%,与国内    他文献报道相一致。 2.5 伤寒的耐药及治疗 儿童伤寒的耐药菌株在国内外时有报道 [2]  ,20世纪80年代主要对氨苄青霉素、复方新诺明、氯霉素耐药,对氨基糖苷类很少耐药。20世纪90年代到现在,本资料显示仍对氨苄青霉素、复方新诺明耐药,氯霉素因其毒性大,不再应用。对氨基糖苷类耐药也很少,因氨基糖苷类有耳肾毒性,很少使用。对第三代头孢菌素和喹诺酮类敏感,耐药很少,几乎对喹诺酮类无耐药。伤寒杆菌耐药产生的一切变化,其原因与抗生素的更新换代及滥用有关。现在主要应用第三代头孢菌素,年龄较大的可用喹诺酮类,年龄半岁以内的仍用氨苄青霉素治疗。现在治疗的效果良好,196例无1例死亡或留有严重后遗症。

    参考文献

    1 吴瑞萍,胡亚美,江载芳.诸福棠实用儿科学,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6,857.

    2 曾玫,朱启,王晓红.上海地区1990~1999儿童伤寒临床特点分析.中国实用儿科杂志,2002,17(12):723-725.

    作者单位:252201山东省东阿县人民医院儿科

    (收稿日期:2004-06-21)

    (编辑日 强)

作者: 刘传英 门光国 2005-10-6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