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华现代儿科学杂志2004年第1卷第5期

小儿肝豆状核变性20例临床分析

来源:中华现代儿科学杂志
摘要:肝豆状核变性(HLD)又称威尔逊病(Wilson’sdisease)是一种遗传性铜代谢异常的疾病,其特点是铜沉积在肝、脑、肾、角膜等组织引起一系列临床症状。由于本病是可以治疗的一种先天代谢性疾病,在疾病早期临床症状表现不同,治疗越早,预后越好,为提高病的诊治水平,及早治疗以期控制疾病发展,本文总结近10年肝豆状核变......

点击显示 收起

   肝豆状核变性(HLD)又称威尔逊病(Wilson’s disease)是一种遗传性铜代谢异常的疾病,其特点是铜沉积在肝、脑、肾、角膜等组织引起一系列临床症状。由于本病是可以治疗的一种先天代谢性疾病,在疾病早期临床症状表现不同,治疗越早,预后越好,为提高病的诊治水平,及早治疗以期控制疾病发展,本文总结近10年肝豆状核变性20例进行探讨。

   1 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本组20例HLD患儿为1992~2002年住院患儿,其中男12例(60%),女8例(40%),年龄10.7岁,最小7岁,最大14岁,病史20d~3年不等,家族史其中1例患儿姐姐10岁时患肝豆状核变性死亡,另1例父母为近亲结婚其姐8岁时因“黄疸、腹水”拟诊“肝炎”
后治疗无效死亡。

   1.2 诊断标准 按实用儿科学(第7版)的标准 [1]  ,具有肝豆状核变性不同系统损害的临床表现,血铜蓝蛋白降低,角膜K-F环阳性,24h尿铜升高。20例HLD患儿均有不同程度神经、消化、泌尿、循环、关节及角膜等损害。

   1.3 临床特征 以消化系统纳差、腹胀、腹痛、恶心、乏力等为主要表现13例,合并黄疸8例,单纯肝肿大8例,单纯脾大6例,肝、脾大8例其中巨脾2例,水肿11例合并腹水6例,黑便2例。以神经系统表现癫痫样发作3例,构音障碍、言语含糊、流涎、反应迟钝5例,偏瘫1例,精神行为改变、学习困难3例,肌张力增高、腱反射亢进、踝阵挛2例,10例患儿头颅CT示双侧豆状核呈低密度影,边缘模糊为退行性变,其中2例合并脑室脑池扩大。以血液系统表现贫血10例,血小板减少11例,白细胞减少3例,其中骨穿3例均示:红系增生活跃为溶血性贫血改变。循环系统心电图改变4例均伴有低钾血症,其中1例为I°房室传导阻滞,1例非阵发性结性心动过速,2例T-u波改变。骨关节病变8例,其中关节酸痛4例,骨骼畸形双下肢”O”形腿X线骨质稀疏5例,2例示佝偻病活动期变化。肾脏损害主要为双下肢水肿11例合并腹水6例,血尿12例其中2例为肉眼血尿10例为镜下血尿,蛋白尿为(+~+++),其中24h蛋白定量明显升高6例,尿β 2 微球蛋白升高8例。20例均有角膜K-F环,其中1例见晶体内细小颗粒沉积。

   1.4 误诊分析 20例病例中仅1例为1次就诊即确诊HLD,误诊急性肾炎4例,肾病1例,肝硬化3例,乙型肝炎1例,溶血性贫血2例,癫痫1例,风湿性结缔组织疾病2例,肝脾肿大待查6例,巨脾1例并行脾切除。

   2 讨论

   肝豆状核变性(HLD)是可以治疗的一种先天代谢性疾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缺陷基因定位于染色体13q14.3,基因产物为P形铜转运ATP酶。由于铜排泄障碍,引起铜在体内各种组织中沉积,出现一系列临床症状。本病的发病及病程经过与铜在体内的蓄积过程有关,其治疗效果及预后与诊治早晚有直接关系。近年来,肝豆状核变性(HLD)的发病机制取得很大进展,目前较为公认的是:肠道内铜吸收增加、胆道排泄减少、铜与铜蓝蛋白的结合力下降、溶酶体缺陷和金属巯蛋白基因或调节基因异常等引起的体内铜代谢异常。过去认为肝脏铜蓝蛋白合成降低,导致排铜减少,进一步研究证明HLD病人血清中铜蓝蛋白前体-脱辅基铜蓝蛋白(未结合铜)并不低,减少的只是与铜元素结合的全铜蓝蛋白,因此是铜与铜蓝蛋白的结合力下降,而不是肝脏合成铜蓝蛋白能力降低。胆汁排铜减少,有研究表明,间接法测算患者经胆汁排铜量仅为正常人的20%~40%,由于胆汁排铜障碍导致肝铜增加,继而通过血液循环 再转移到体内各组织器官中,特别是脑、肾、角膜,也可沉积在血细胞、骨关节等组织中。过量的铜对组织有毒性作用,破坏细胞的线粒体、过氧化物小体、溶酶体等结构,造成细胞损伤。此外,铜代谢异常也可能影响铁的代谢,导致血浆中铁结合球蛋白减少。本病发病时在体内分为无症状期、肝损害期、肝外症状期3个阶段,由于各期损害的脏器及严重程度不一,晚期典型病例诊断并不困难,但各脏器损伤已严重,治疗效果较差,造成不可逆的损伤。但疾病早期不典型病例的患儿临床表现复杂多样,极易导致误诊,本组分析的病例也可以看出,首次就诊即可确诊率极低,故要增加对本病的认识,如有原因不明的急慢性肝病、神经锥体外系表现、溶血性贫血表现、血尿或蛋白尿、代谢性骨病的应该想到HLD的可能。家族史很重要,若父母为近亲结婚,同胞中有本病,则对本病的诊断意义更大,同样对于本病患儿的家族成员,均应进行系统检查,以便早期发现症状前的病例。本病治疗越早预后越好,对症状前的病例进行治疗,可预防发病。对有症状的病例及时治疗可维持或恢复正常健康。HLD的治疗一是应用排铜药物以促进排除体内过量的铜,避免铜在体内继续沉积,恢复和维持正常功能。二是限制铜的摄入,减少外源性铜进入体内。由于本病基因缺陷已定位,随着基因克隆技术的不断提高,试想基因治疗本病也将成为可能。

   作者单位:163453黑龙江省大庆市龙南医院儿科

   (收稿日期:2004-09-27)

   (编辑海 鹰)

作者: 王秀娟 付迎新 刘树胜 宋晓萍 2005-10-6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