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华现代儿科学杂志2004年第1卷第5期

针刺结合家庭康复治疗脑瘫的临床效果研究

来源:中华现代儿科学杂志
摘要:【摘要】目的研究通过以年龄分组的3组脑瘫患儿接受临床上较为成熟的针灸治疗方案(梅花针配合毫针刺夹脊穴为主)和在家庭训练相结合的治疗方式的重复试验研究。方法对2001年4月~2004年9月的脑瘫患儿针刺结合家庭康复治疗的资料进行分析。排除组别影响,针刺治疗疗程之间的间歇以及间歇期配合家庭康复,对提高疗效是有......

点击显示 收起

    【摘要】 目的 研究通过以年龄分组的3组脑瘫患儿接受临床上较为成熟的针灸治疗方案(梅花针配合毫针刺夹脊穴为主)和在家庭训练相结合的治疗方式的重复试验研究。方法 对2001年4月~2004年9月的脑瘫患儿针刺结合家庭康复治疗的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是针刺疗程之间的休息对疗效有直接影响。排除组别影响,针刺治疗疗程之间的间歇以及间歇期配合家庭康复,对提高疗效是有影响的。结论 针刺结合家庭康复治疗脑瘫的临床效果是显著的。

    关键词 脑性瘫痪 针刺 康复 临床研究

    脑性瘫痪(CP)在我国0~6岁患病率为1.86‰,全国目前有0~6岁CP患儿31万例,并且每年新增4.6万例,CP严重威胁着儿童的健康。CP是指发生在产前或围产期由多种原因引起的非进行性、中枢性的运动功能障碍性疾病。症状一般不呈进行性发展 [1]  。本研究采用梅花针配合毫针针刺夹脊穴为主辅以家庭训练,按重复测量设计进行研究。以对这种疗法的效应及与家庭训练的配合所产生的效应进行客观评价,为脑瘫的临床研究提供新的思路和有效治疗方法。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研究的患儿全部来源于2001年4月~2004年9月山西中医学院第三中医院中风科门诊患儿,共30例。按年龄段进行随机分组,分别是0~3岁组,4~7岁组和8岁以上组共分为3组。其中男20例,女10例。各组分别为10例。0~3岁组最小的为8个月,8岁以上组最大的为14岁。

    1.2 诊断标准 疾病诊断标准(参照2000年9月第六届全国小儿脑性瘫痪学术交流暨国际交流会上重新修订的标准),如果符合以下几条,即可确诊:(1)婴幼儿期出现的中枢性瘫痪;(2)可伴有智力低下、惊厥、行为异常、感觉障碍及其他异常;(3)需除外进行性疾病
所致的中枢性瘫痪及正常儿一过性运动发育落后 [1]  。

    1.3 评定标准 用简化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表,以100分为满分。

    1.4 研究方法

    1.4.1 选穴 根据文献研究和临床经验,选择夹脊穴 [2~4]  、风府、哑门和颞三针为主,并辅以四神聪、百会。双上肢取合谷、三间、外关。双下肢取绝骨、三阴交、醒脑(解溪上0.5分)、丘墟、太冲 [5]  。

    1.4.2 辨证取穴 精血不足配足三里、绝骨、至阳;  肝强脾弱取阳陵泉、大都;脾肾虚弱取命门、肾俞(双)、脾俞(双)、足三里;肝肾亏损取肝俞(双)、肾俞(双)、百会、上星;命门火衰者取足三里、关元、气海、中脘。

    1.4.3 患儿体位 仰卧和俯卧位

    1.4.4 操作方法 (1)梅花针:用师氏梅花针叩刺头三阳经和夹脊穴10min,手法用轻度手法(轻度手法标准:以皮肤微微潮红为度) [6] 。(2)毫针选用1~1.5寸的直径0.28mm不锈钢毫针,风府、哑门和夹脊穴不留针,得气即出。其余穴进针得气后,留针40min,间隔20min行针1次,40min后,出针并按压针孔。(3)时间和疗程:针灸每日1次,30d为1个疗程,间隔2个月,再进行第2个疗程。

    1.4.5 针刺疗程间隔的家庭康复方法 对患儿家长进行简单的培训,根据其患儿的情况从上田法(由日本小儿整形外科医生上田正是1988年创立的一种治疗小儿脑性瘫痪的新手法,本法对重度脑性瘫痪缓解挛缩,效果特别明显)、Bobath和Vojta法中选择有针对性的训练计划,做家庭康复2个月 [7~16]  。

    1.4.6 量表评定 使用简化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量表对每位患儿做治疗前后对比。严格按量表的项目进行打分。

    1.5 统计学方法 本试验为一个重复测量设计,对实验数据进行整理后,用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time代表针灸前后和家庭康复前后的不同时间点,treat代表2次针灸和1次家庭康复的治疗手段,group代表分组情况,处理结果如下。

    1.5.1 数据正态性检验 数据为正态分布,见图1。

    1.5.2 方差齐性检验 检验结果,见图2。由图1,图2结果可知,不能否认方差齐性。

    1.5.3 重复测量的统计分析 (1)以下为统计软件输出的type=CS(复合对称型模型)的输出结果,见表1。(2)Type=AR(1)(一阶自回归型模型)协方差结构模型计算的输出结果,见表2。(3)Type=VC(方差分量型模型)的协方差结构模型计算的输出结果,见表3。(4)treat和time两两比较的结果,见表4。 图1 数据正态分布图图2 方差齐性检验结果

    2 结果

    从固定效应的方差分析结果可看出,本数据的上述两种协方差结构模型计算的结论是一样的,根据AIC(Akaike信息准则)值和BIC(Schwarz信息准则)值的大小,以type=AC(1)模型为准,即time差异有显著性,而treat和treatˇtime差异无显著性。a中显示不去除组间影响的情况下,groupˇtreat差异有显著性,d中显示家庭康复前后treatˇtime差异有显著意义。

    本研究显示了针灸疗程之间休息对疗效的影响是肯定的。在排除了组别的影响外,针灸治疗疗程之间的长的间歇以及间歇期配合家庭康复,对提高 疗效是有影响的。每次针灸治疗后,给予患儿充分的调整恢复时间,也有可能提高针灸带来的疗效。但是,间歇期多长最好,则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 表1 The Results of Type=CS(略) 表2 Tests of Fixed Effects(略)表3 Test of Fixed Effects(略)表4 The tive Results Between Treat and Time(略)

    3 讨论

    中医对本病的认识:脑瘫并不是中医病名,但根据其临床症状,可归于中医的多种疾病中,如五迟、五软、五硬、痴呆、痿症等,所以,中医对本病早就有所认识,早在《诸病源候论》中,便有”齿不生候”、”数岁不能行候”、”头发不生候”“四五岁不能语候”的记载;《医宗金鉴》则将古代分述之各类迟证归纳在一起,并冠以”五迟”之称。脑瘫的病机可概括为先无禀赋不足,或后天失养,致心脾肝肾亏损。气血不足,筋脉失养,痿软不用;或感受毒邪,脑髓受损,或气滞痰生,痰瘀阻络,脑窍被蒙而生诸症。可为虚证,亦可为实证,或虚实夹杂。实证为风痰阻络,或痰瘀阻络,或气滞血瘀,或余邪未尽。虚证为肝肾不足,脾肾虚弱,气血不足等。虚实夹杂为肝风内动,气血阴阳不足,如痰、瘀、风及邪毒等。在治疗上,中医把脑瘫分为精气不足、血虚风乘、肝强脾弱、肝肾虚弱和肝风内动5型,根据不同的情况辨证治疗,体现了中医的特点和优势,并在临床中取得了非常好的疗效 [17,18]。西医对本病的认识:从病因上,近年的研究认为,脑瘫的病因可分为产前、产中、产后遗传因素四个方面,产前因素中有宫内感染、宫内发育迟缓、妊娠期外伤及多胎妊娠;产时因素则有早产、窒息及难产;产后因素有高胆红素血症、失血、感染等原因引起的新生儿休克、颅脑损伤及癫痫抽搐,影响脑组织供血、供氧、未成熟儿的呼吸道梗阻及各种呼吸系统疾病所致脑缺氧;遗传因素的研究对脑瘫儿家族性染色体异常及患儿的基因异常表达方面有了一定的认识和发现,并认为遗传因素也是脑瘫的一个重要因素。近年对诊断学、病理学以及疗效评定方面的研究也呈上升趋势,取得了一些进展。在治疗上,多采用体疗康复和选择性手术的方法为主。针刺治疗脑瘫的作用机制探讨:针灸能调节大脑皮层功能,改善和促进脑细胞的代偿作用。(1)促进肢体同步代谢。改善肢体血液供应,以调节肌张力。(2)通过大脑皮层运动区及其支控的肢体反射区进行兴奋性刺激,引发神经反射,促通脑体反射通 路,促进运动功能恢复。(3)能显著增加脑瘫儿的脑血流量,改善脑细胞代谢。临床研究证实通过针刺与大脑有关的穴位,可促进病灶区脑组织的侧支循环形成、血管扩张和解除痉挛。(4)有促进脑功能的部分代偿或完全代偿的作用,对脑组织的修复及功能的可塑性有一定的促进作用。能够激活处于抑制状态的脑细胞,有助于疾病的康复。脑瘫的研究目前大量的工作仍停留在临床阶段,实验研究不多,很少进行有根据的机制探讨,疗效判断标准亦不统一,多数工作缺乏选择与国际接轨的指标,因此难以比较各种治疗方案的优劣,所以应制定统一、客观的疗效评定标准,根据临床分型及辨证,应用统计学方法筛选出少而精的穴位及方药,脑瘫的治疗方可提高到新的水平。

    参考文献

    1 林庆,李松.小儿脑性瘫痪.北京:北京医科大学出版社,2000,168.

    2 程霞.华佗夹脊穴综述.中国针灸,1994,(1):50.

    3 陈雪琴,等.针刺夹脊穴对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的影响.现代实用医学,2001,13(6):302.

    4 李鸿超.针刺通督法为主治疗儿童脑瘫325例.陕西中医,2001,22(5):293.

    5 田志丽.针灸治疗小儿智力低下的研究概况.陕西中医学院学报,2003,26(2):65.

    6 师怀堂.中医临床新九针疗法.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312.

    7 陈景云.中医与运动发育疗法治疗小儿痉挛型脑瘫.中国康复,2002,17(2):111.

    8 赵聪敏,等.不同康复手段治疗脑瘫的疗效比较.重庆医学,2003,32(4):412.

    9 孙梅玲.Vojta法Bobath法上田法治疗小儿脑瘫的临床观察.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4,13(4):439.

    10 王辉.国内脑瘫儿童康复研究的现状及趋势.中国特殊教育,2004,(2):85.

    11 孙云.50例脑瘫患儿母亲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医药论坛杂志,2003,24(10):68.

    12 徐月叶.81例脑瘫患儿日常生活护理体会.苏州医学,2004,27(1):38.

    13 赵爱勤.家长在脑瘫患儿康复护理中的作用.中国康复,2003,18(1):61.

    14 李玉秀.痉挛型脑瘫患儿的家庭生活护理.张家口医学院学报,2004,21(2):43.

    15 徐艳杰.痉挛型脑瘫患儿的早期康复治疗.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2003,25(3):180.

    16 卢亦鲁.痉挛性脑瘫患儿最适训练量的研究.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2003,25(8):485.

    17 黄霞.小儿脑瘫的传统医学治疗进展.中国康复,2003,18(6):    381.

    18 宋启劳.中医对小儿脑瘫的认识.陕西中医学院学报,2003,26(2):64. 

    作者单位:030006山西中医学院第三中医院

    山西中医学院针推系

    (收稿日期:2004-11-29)

    (编辑海 天)

作者: 贾运滨 乔正中 王卫强刘燕 冀来喜田岳凤 2005-10-6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