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华现代儿科学杂志2005年第2卷第4期

急性白血病合并骨髓炎、败血症误诊分析

来源:中华现代儿科学杂志
摘要:急性白血病是血液系统的恶性肿瘤。其临床特点为急性起病,发热、贫血、出血以及白血病细胞浸润引起的表现。我院儿科曾收治1例急性白血病合并骨髓炎、败血症患者,现将临床资料总结报告如下,以便借鉴。(3)败血症。...

点击显示 收起

  急性白血病是血液系统的恶性肿瘤。其临床特点为急性起病,发热、贫血、出血以及白血病细胞浸润引起的表现。因本病免疫功能低下,往往合并感染。我院儿科曾收治1例急性白血病合并骨髓炎、败血症患者,现将临床资料总结报告如下,以便借鉴。
    
  1 病历摘要
    
  患儿,女,8岁,因发热、双膝关节和腰骶部疼痛6天入院。体温在38℃~40℃之间,无呼吸道感染的表现,尿、便如常。无皮肤感染史。来院时被动屈曲位,贫血貌,皮肤、黏膜未见出血点,浅表淋巴结未触及,结膜苍白,心、肺检查未见异常,肝上界在右锁骨中线第6肋间,下界在肋下2cm,质软,脾未触及。双下肢屈曲,双膝和腰骶部拒动,但无红肿。实验室检查血常规3项均低,膝关节和腰骶部X线检查未见异常。根据以上表现曾考虑以下疾病:(1)类风湿病;(2)风湿热;(3)败血症;(4)再生障碍性贫血;(5)白血病等。但以白血病可能性最大。进行如下辅助检查。血常规:白细胞7.6×10 9 /L,血红蛋白96g/L,血小板92×10 9 /L。末梢血象:中性粒细胞66%,淋巴细胞30%,单核细胞4%;尿常规正常;血沉130mm/h,CRP<20mg/ml,ASO200倍。类风湿因子阴性。以上初步检查结果不支持败血症、类风湿病、风湿热,也不符合再生障碍性贫血。考虑白血病可能性最大。因此,进行骨髓穿刺,结果呈脓性,同时进行血液培养有枸橼酸杆菌生长,对丁胺卡那霉素、氯霉素、先锋霉素Ⅴ、先锋必、头孢噻肟钠等抗生素敏感。因骨髓呈脓性,同时血培养又呈阳性,诊断骨髓炎、败血症。选用敏感抗生素头孢噻肟钠,并加强支持治疗3天。体温曾有所下降,疼痛减轻。但3天后体温回升,疼痛加剧。以后多次复查血常规共7次,其3项逐渐降低,最后实验室检查结果,白细胞1.0×10 9 /L,血红蛋白90g/L,血小板36×10 9 /L,始终未见到白血病细胞。骨髓象检查共5次,前4次均为脓性,见到大量中性粒细胞和组织细胞。换用敏感抗生素,并加强支持疗法。症状均暂时好转,但几天后又反复,并逐渐加重。第5次穿刺结果,诊断为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合并骨髓炎、败血症。整个过程历时45天。
    
  2 讨论
    
  白血病是血液系统的恶性肿瘤。其典型病例通过临床表现、血液及骨髓检查即可诊断。而本病例临床表现不典型,无出血现象,肝、脾、淋巴结无明显肿大。又因反复血液检查均未发现幼稚细胞,骨髓检查起初又呈脓性,同时血液细菌培养阳性,导致误诊。而导致误诊的关键是骨髓检查。骨髓检查呈脓性时诊断骨髓炎是成立的,但此时应多部位穿刺,直至抽出骨髓为止,才能避免误诊、漏诊。从本病例的诊断过程分析,在今后工作中要注意以下两点:(1)诊断思路要因人而异,不能仅以常规诊断思路中的“一元论”方法用于所有病例,以免导致诊断继发病而漏诊原发病的错误;(2)检查骨髓象时,如抽不出骨髓,要反复、多部位穿刺,直至取到骨髓为止。这样才能尽早作出正确诊断,避免误诊、漏诊。
    
  (编辑苜 紫)

  作者单位:133202吉林省汪清县大兴沟林业局职工医院

作者: 陶淑珍 2005-10-6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