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华现代儿科学杂志2005年第2卷第4期

川崎病1例

来源:中华现代儿科学杂志
摘要:1病历摘要患儿,男,14个月,因“间断发热半个月、手指脱皮3天”于2003年7月9日收住我院儿科。半月前开始发热38。5℃,当地按“上呼吸道感染”静滴“头孢哌酮钠”2天,仍然发热,眼红,口唇皲裂,出血,考虑“麻疹”,应用“先琥宁、先锋V、红霉素”治疗5天,皮疹于第3天消退,无脱屑及色素沉着,眼睛、口唇症状完全消......

点击显示 收起

  1 病历摘要
    
  患儿,男,14个月,因“间断发热半个月、手指脱皮3天”于2003年7月9日收住我院儿科。半月前开始发热38.5℃,当地按“上呼吸道感染”静滴“头孢哌酮钠”2天,仍然发热,眼红,口唇皲裂,出血,考虑“麻疹”,应用“先琥宁、先锋V、红霉素”治疗5天,皮疹于第3天消退,无脱屑及色素沉着,眼睛、口唇症状完全消失,但仍发热最高达40℃,用解热药暂可下降。3天前发现手指、手心硬肿充血,十指呈膜状脱皮。3次查血常规均示血小板逐次骤增。经咨询于7月8日去西医大二附院做心脏彩超示:左冠脉主干、旋支内径增宽,比值增大,左冠脉主干内径偏宽,管壁回声增强。于7月9日来我院住院治疗,入院查体:精神差,贫血外貌,双眼结膜无充血,口唇无皲裂。杨梅舌(-)、咽(-)、双肺(-)。心率130次/min,律齐,心音有力,无杂音,腹(-)。双手指、掌心硬肿、充血,十指末端呈膜状脱皮,足趾、肛门(-)。于7月7日查血常规:白细胞10.8×10 9 /L,中性粒细胞4.2×10 9 /L,淋巴细胞5.7×10 9 /L,红细胞3.9×10 12 /L,血红蛋白79g/L,血小板663×10 9 /L;7月8日(西安二附院)查:血小板879×10 9 /L。7月9日查:白细胞10.7×10 9 /L,中性粒细胞4.4×10 9 /L,淋巴细胞5.4×10 9 /L,红细胞4.1×10 12 /L,血红蛋白76g/L,血小板700×10 9 /L(已服用阿司匹林1天)。诊断:川崎病,继续口服阿司匹林30~50mmg/(kg·d),以及黄芪、丹参。于入院当日体温渐正常,连用静丙5天即停药。住院期间:查心电图示,不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抗“O”250u◆;类风湿因子(-);C反应蛋白(+);血沉110mm/h;尿、粪常规均(-);肾功、电解质、肝功均(-)。住院5天,于7月15日复查:血小板479×10 9 /L,血沉仍为110mm/h。患儿一般情况良好,体温正常,精神好,食纳佳,住院5天,好转出院。
    
  2 讨论
    
  川崎病是一种以全身血管炎为主要症状的急性发热性出疹性小儿疾病 [1] 。1967年日本川富作医生首次报道。由于本病可发生严重心血管病变,逐渐引起人们重视。它的6个主要表现:发热、皮疹、口唇发红、手掌红肿、眼结膜充血和淋巴结肿胀,都类似感染性疾病,极易被误诊为各类心肌炎、猩红热、麻疹和感冒。因此,一旦发现相关症状应及早诊治。
   
  本例患儿具有,(1)持续发热5天以上;(2)皮疹;(3)眼睛红、口唇皲裂;(4)手指、掌心硬肿且有膜状脱皮;(5)心动超声异常,心电图异常;(6)血小板骤增。同时伴轻~中度贫血。完全符合川崎病的临床特点,且经口服阿司匹林,静滴静丙,同时结合常规治疗,于入院当日体温即渐正常,患儿一般情况逐渐好转,住院5天复查血小板明显下降。虽然治疗效果非常满意,但值得我们注意的是基层医务工作者遇类似病例应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减轻疾病对患儿的人身损害以及对父母精神摧残和加重经济负担,严防并发症的发生。尽管如此,仍应与以下疾病鉴别:麻疹、猩红热、风疹、渗出性多形红斑、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病以及其他结缔组织病、病毒性心肌炎、风湿性心肌炎等。报告此病例仅供广大医务工作者参考,以便共同搞好临床工作。
    
  参考文献
    
  1 梁翊常.实用儿科学(上册),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6,687-694.

  (编辑苜 紫) 

  作者单位:713700陕西省泾阳县医院

作者: 乔小宁 曹红利 2005-10-6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