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华现代儿科学杂志2005年第2卷第7期

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1例

来源:中华现代儿科学杂志
摘要: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TTP)是一种血栓性微血管病,其发病率低,误诊率高,预后较差,目前主要治疗手段包括肾上腺皮质激素、输注血浆或血浆置换、脾切除及抗凝等辅助治疗。患儿1个月余前无明显诱因出现面色稍苍黄,7天前明显加重,伴乏力、胸闷,并间断出现剧烈搏动性头痛,以左侧为著,无向其他部位放射,伴头晕,偶......

点击显示 收起

  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TTP)是一种血栓性微血管病,其发病率低,误诊率高,预后较差,目前主要治疗手段包括肾上腺皮质激素、输注血浆或血浆置换、脾切除及抗凝等辅助治疗。我科曾遇到TTP 1例,现报告如下。

  1  病历摘要

  患儿,女,16岁,学生,因“面色苍黄1个月余,加重伴头痛、呕吐7天”入院。患儿1个月余前无明显诱因出现面色稍苍黄,7天前明显加重,伴乏力、胸闷,并间断出现剧烈搏动性头痛,以左侧为著,无向其他部位放射,伴头晕,偶有黑矇、视物旋转感,并伴短暂视物模糊、呼之不应、语不成句,无发热、抽搐,先后就诊于多家医院神经内科,头颅CT检查未见异常,诊断为“神经血管性头痛”、“心因性可能,不除外器质性病变”,给予西比灵、舒乐安定、健脑Ⅱ号等口服治疗效果差。半天前再次出现搏动性头痛,仍以左侧为著,并伴有视物模糊、语不成句、呼之不应,持续数分钟后自行好转,再次就诊于外院,急查血常规:WBC 7.6×109/L,HGB 65g/L,PLT 5.0×109/L,腹部B超显示肝脾增大,由急诊以“贫血、血小板减少原因待查”转入我院。入院查体:生命体征平稳,神志清楚,稍烦躁,重度贫血貌,全身皮肤苍黄,浅表淋巴结未触及肿大,巩膜轻度黄染,咽稍充血,双肺呼吸音清。心律齐,心音有力,心前区可闻及Ⅱ~Ⅲ/6级收缩期吹风样杂音。腹软,肝肋下3cm,质中、边钝,脾肋下未及。神经系统检查未见异常。其母患红斑狼疮10年。急查Coomb’s试验阴性,尿胆原正常,给予输注压积红细胞200ml后,乏力及烦躁等表现明显好转, 2天后再次出现阵发性搏动性头痛,左侧为著,伴视物模糊,语不成句,呼之不应,右侧肢体麻木,持续数分钟后好转,给予血小板1袋预防出血,急查头颅CT无异常,并行骨穿示骨髓增生明显活跃,红系增生活跃,幼红细胞比值高,颗粒巨核48个,血小板少;直接Coomb’s试验阴性,Coomb’s试验自身对照试验弱阴性,抗体筛选试验弱阳性,提示存在自身抗体;脑电图可见限局性慢波,左半球著,以左额颞区、枕后颞区为最。给予丙种球蛋白0.4g/(kg·d)及地塞米松10mg/d治疗。并多次查血常规示:WBC正常,HGB (58~73)g/L,PLT (5.0~10)×109/L,Ret 14.1%~15.4%;患儿入院后第5天突然出现抽搐1次,表现为双眼上斜、口唇紧闭及右侧肢体痉挛、呼之不应、呻吟,无口吐白沫,无发绀,无二便失禁,并出现一过性发热。血生化:谷丙转氨酶(ALT)228u/L,谷草转氨酶(AST)60u/L,血清尿素氮(BUN)9.63mmol/L,乳酸脱氢酶(LDH)1775u/L;外周血涂片可见少量红细胞碎片;确诊为“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TTP)”。遂给予甲强龙1g/d×3天冲击治疗及对症支持治疗,病情缓解,复查血常规:HGB 106.1g/L,PLT 42.6×109/L,网织红细胞计数(Ret)6.28%。血生化:BUN 6.7mmol/L,LDH 481u/L,开始下降,无出血倾向,未再出现神经系统异常表现,改口服强的松20mg tid及潘生丁抗凝治疗。2天后患儿再次出现鼻衄及面色苍黄,伴乏力、心悸,偶有头晕,尿色变黄,当时血常规:WBC 23.11×109/L,HGB 67.5g/L,PLT 6.5×109/L,Ret 5.43%。BUN 15mmol/L。血涂片:成熟红细胞大小不等,部分中空,偶见红细胞碎片,再次给予丙种球蛋白1g/(kg·d)及甲强龙1g/d×5天冲击治疗无明显效果,治疗期间又晕厥1次,复查血常规:HGB 75.9g/L,PLT 6.8×109/L,Ret 17.2%。血生化:ALT 187u/L,AST 175u/L,BUN 9.34mmol/L,总胆红素(TBIL)74.7μmol/L,非结合胆红素(DBIL)20.0μmol/L,LDH 1452u/L,提示溶血仍持续存在。此次足量激素治疗中复发,且经大剂量甲强龙冲击治疗后溶血无好转,并再次发作,神经系统异常。血小板无升高,BUN仍增高,网织红细胞计数及LDH持续升高,故给予血浆置换治疗,每次血浆置换总量为2.0~3.0L,共进行血浆置换12次后,患儿一般情况好转,神志清,无头晕头痛,无视物模糊。尿色正常。复查血常规:HGB 88.6g/L,PLT 128.4×109/L,Ret 5.99%。血生化:ALT 3301u/L,AST 115u/L,BUN 6.59mmol/L,LDH 293u/L。各项指标均明显好转,但血浆置换间隔2天仍不能维持,考虑存在依赖性,故联系转外院接受脾栓塞手术治疗,术后第3周复查血常规:HGB 102g/L,PLT 220×109/L,Ret 1.5%。血生化:BUN、LDH均正常。患儿病情稳定,现(脾栓塞术后2个月)口服强的松已减量至25mg/d,继续随访。

  2  讨论

  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thrombotic thrombcytopenit purpura,TTP)是一种血栓性微血管病,其发病率低,每年约1/100万人口发病,误诊率高。TTP的典型临床表现为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血小板减少、发热、肾功能衰竭及神经系统异常,称之为五联征,其病程进展迅速,死亡率高,虽经积极的血浆置换治疗,死亡率明显降低,但仍为25%左右[1]。20世纪90年代中期Furlan等和Tsai等在相互独立的研究中发现多数TTP患者
存在一种血浆金属蛋白酶缺陷,不能裂解VWF亚单位特异性肽链。2001年此种金属酶被提纯,阐明是一种裂解素样、伴凝血酶敏感蛋白1型重复区的金属蛋白酶(a disintegrin-like and metalloprotease with thrombospondin type 1 repeats),命名为ADAMTS13,属ADAMTS家族,此酶的基因和CDNA已被克隆和完全测序,基因定位于9号染色体(9q34),长度为37kb、含29个外显子。先天性TTP即由于ADAMTS13等位基因发生12种不同方式的突变,致ADAMTS13活性水平降至正常的2%~7%。遗传方式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2]。该例患儿为青春期女孩,入院后相继出现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血小板减少、发热、肾功能损害及神经系统症状的五联征表现,但外院仍误诊为神经系统疾病,本次入院亦最先考虑Even’s综合征及狼疮性脑病,故临床医师应提高对TTP的警惕性。目前TTP主要的治疗手段包括肾上腺皮质激素、输注血浆或血浆置换、脾切除及抗凝等辅助治疗。近年来文献报道证实血浆置换可以快速清除血液中异常的致病因子,补充缺乏的PAF1和保护性IgG,抑制血小板的聚集性和内皮细胞的凋亡,调节VWF蛋白酶[3]。血浆置换疗法对于TTP的治疗明确有效,明显改善了该病的预后,该例患儿治疗初期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冲击治疗尚有效,但疗效不能持久,多次反复应用后效果不显著。应用血浆置换后疗效明显,临床症状及各项化验指标均明显好转,但不能间歇,需频繁进行血浆置换,费用较高,经配合脾栓塞治疗,此后间断输注新鲜血浆、激素减量,病情稳定。故可以证实血浆置换加脾栓塞疗法是治疗TTP的较有前景的治疗方法,临床可以推广。

  【参考文献】

  1  邓文东,杨崇礼.临床血液学.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1333-1338.

  2  单渊东.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研究进展.北京医学,2004,26(2):139-141.

  3  杨凤娥,叶宝国,陈志哲,等.以血浆置换为主治疗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10例.福建医科大学学报,2003,37(2):217-218.

  作者单位: 054000 河北邢台,邢台医学高等专科学校

  (编辑:云  兆)

作者: 杨梅刘景秋 2005-10-6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