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Home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华现代儿科学杂志2005年第2卷第8期

小儿川崎病26例诊治体会

来源:中华现代儿科学杂志
摘要:川崎病(KD)是一种病因尚不十分清楚的以变态反应性全身血管炎为主要病理改变的小儿急性发热性疾病。近几年该病已成为小儿常见病之一,其严重并发症冠状动脉性心脏病已成为小儿主要的后天性心脏病,而且目前尚无早期的检验手段,仅靠6条临床表现或是排他性诊断,而这6条临床表现出现的时间、顺序、严重程度往往不尽相同,......

点击显示 收起

    川崎病(KD)是一种病因尚不十分清楚的以变态反应性全身血管炎为主要病理改变的小儿急性发热性疾病。近几年该病已成为小儿常见病之一,其严重并发症冠状动脉性心脏病已成为小儿主要的后天性心脏病,而且目前尚无早期的检验手段,仅靠6条临床表现或是排他性诊断,而这6条临床表现出现的时间、顺序、严重程度往往不尽相同,甚至干脆缺如,特别是近几年来不典型病例增多,有的突显某一系统的症状,有的有明显的细菌或病毒感染,导致误诊和漏诊。为此,笔者对近几年收治的26例川崎病患儿的临床特点及诊治体会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26例KD患儿于1999年1月~2003年12月在我院儿科住院治疗。其中男18例,女8例;发病年龄1~10岁;其中1~5岁16例(62%),6~10岁10例(38%)。26例KD患儿的临床表现,见表1。表1  26例KD患儿的临床表现(略)

    除以上表现外,13例有咳嗽、咳痰,5例合并支气管肺炎,1例合并无菌性脑膜炎,2例有支原体感染,2例合并有肝脏损害,1例有肾损害。

  1.2  治疗及转归  所有病例一经诊断立即给予阿司匹林加静脉用丙种球蛋白(IVIG)。阿司匹林80~100mg/(kg·d)分3~4次口服,连服14天,热退,随后以小剂量3~5mg/(kg·d)。一次顿服,连服6~8周。IVIG 200~400mg/(kg·d),连用3~5天,结果26例全部治愈。

  2  讨论

  小儿川崎病有逐年增多的趋势,由于本病受累部位不同,其起病的形式及临床表现也不尽一致,在临床上误诊率较高,且由于错过本病的最佳治疗时间,常导致预后不良[1]。目前川崎病最常见的临床表现仍以发热、皮疹、球结膜充血为主,而且大多在病程的早期出现[2]。皮疹主要为麻疹样皮疹,少数为猩红热样皮疹或荨麻疹,无水疱及结痂。球结膜充血表现为一过性,血管呈一条条蛇行弯曲,清晰可辨,不伴畏光、流泪及脓性分泌物。唇红干裂常伴随着高热,可持续数天。早期患儿出现肛周皮肤潮红、膜状脱皮、阴囊皮肤潮红、脱皮及卡介苗瘢痕周围红晕、肿胀。指趾末端膜状脱皮多在病程10天以后方逐渐出现,由于本症状多在恢复期出现,可为临床诊断提供一项确切证据。但对早期防止冠脉损害无多大帮助。总之,在临床工作中,对发热患儿,应提高对本病的认识,一旦诊断应积极治疗。目前治疗的最佳方案仍是阿司匹林+IVIG。阿司匹林有抑制血栓素A形成抗血小板黏附的作用,单用或与双嘧达莫合用可防止冠状动脉血栓形成。但在治疗期间患儿再感染水痘或流感,应暂停用阿司匹林,以免发生瑞氏综合征。IVIG最好在发病10天内应用,可有效降低冠状动脉扩张的发生率,缩短发热时间,解除其他临床症状。

  【参考文献】

  1  于永慧,庄建新,江翼,等.川崎病78例临床特点分析.中国实用儿科杂志,2002,17(6):368.

  2  陈茂荣.小儿川崎病早期诊断.临床儿科杂志,2003,21(11):694.

  作者单位: 454850 河南温县,温县人民医院

   (编辑:卫  东)

作者: 王有福,晁占湖,郑小爱 2006-8-31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