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Home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华现代儿科学杂志2005年第2卷第9期

流行性腮腺炎并发脑膜脑炎及急性胰腺炎1例

来源:中华现代儿科学杂志
摘要:5kg,患儿发育正常,营养中等,急性重病容,神志清楚,精神萎靡,颈有抵抗,双侧瞳孔等大等圆,直径约0。Hb121g/L,B超报告阑尾稍粗,肝功能、肾功能报告均正常,血淀粉酶:392苏氏单位/L,尿淀粉酶:3014苏氏单位/L,入院诊断:流行性腮腺炎并发脑膜脑炎及急性胰腺炎。住院治疗5天后,患儿发热、头痛、腹痛、呕吐消失,......

点击显示 收起

  1  病历摘要

  患儿,男,5岁,因“发热、头痛、双侧腮腺肿痛2天,加重伴腹痛、呕吐1天”于2004年6月21日入院,入院查体:T 39.2℃,P 136次/min,R 29次/min,WT 17.5kg,患儿发育正常,营养中等,急性重病容,神志清楚,精神萎靡,颈有抵抗,双侧瞳孔等大等圆,直径约0.3cm,光敏,咽红,双侧扁桃Ⅱ度肿大,无脓点,双侧腮腺肿大,约3cm×5cm,皮温高,不红,触痛明显,心肺听诊(-),腹平坦,中上腹压痛,无反跳痛及肌卫,神经系统:克氏征(+),巴氏征(+),布氏征(+)。实验室检查:血WBC 17.2×109/L,G 74.9%,L 19.7%,M 5.4%;Hb 121g/L,B超报告阑尾稍粗,肝功能、肾功能报告均正常,血淀粉酶:392苏氏单位/L,尿淀粉酶:3014苏氏单位/L,入院诊断:流行性腮腺炎并发脑膜脑炎及急性胰腺炎。治疗以禁食,脱水、降低颅内压,解痉止痛及抗感染、支持为主,主要药物用头孢唑林钠、阿昔洛韦、地塞米松、甘露醇及中药清胰汤加减方。住院治疗5天后,患儿发热、头痛、腹痛、呕吐消失,脑膜刺激征消失,腮腺肿痛减轻,血尿淀粉酶基本正常而出院。

  2  讨论

  流行性腮腺炎是由流行性腮腺炎病毒所致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以腮腺的非化脓性肿胀和疼痛为主要表现,好发于冬春季节,常在儿童集体机构引起暴发流行。其他季节也可散在发病(除流行性腮腺炎病毒外,其他病毒也可以引起腮腺炎,目前已知的有A组柯萨奇病毒、副流感病毒、单纯疱疹病毒、A型流感病毒、乙脑病毒等)。流行性腮腺炎病毒属副黏液病毒类,系RNA型,对腺体和神经有亲和力,最易侵犯人的腺体和神经组织,如腮腺、颌下腺、舌下腺、胰腺、性腺及大脑组织,当这些部位受到侵犯时即出现相应的临床症状。

  流行性腮腺炎是儿科最常见的传染病,多见于学龄前及学龄儿童(2岁以下儿童很少发病,可能与来自母体的抗体有关),一般症状较轻,除腮腺肿胀、疼痛外,常常伴轻~中度发热,少数为高热,也有部分患儿不发热,腮腺肿胀一般在发病后1~3天达到高峰,持续4~5日后渐消,整个过程6~10天,最长≤2周。对于高热的患儿,应警惕并发症的出现,流行性腮腺炎的并发症有:(1)神经系统并发症:脑炎、脑膜炎、脑膜脑炎;(2)生殖系统并发症:睾丸炎、附睾炎或卵巢炎多见于青春期后,儿童期少见;(3)感音性耳聋;(4)急性胰腺炎,可见于年长儿,多发生在腮腺肿胀后2~4天~1周内;(5)其他并发症:肾炎、心肌-心包炎、关节炎、乳腺炎、甲状腺炎、急性滤泡性结膜炎、荨麻疹、血小板减少、胸骨前软组织水肿等。

  流行性腮腺炎目前无特效药物治疗,主要采取对症治疗,对症状严重或有并发症者,可用短期激素治疗,以迅速减轻症状。中医药对流行性腮腺炎有很好的疗效,主要是清热解毒、消肿散结治疗,临床上常用普济消毒饮加减。

  作者单位: 629200 四川射洪,射洪县中医院

  (编辑:丁剑辉)

作者: 蔡绍兴 2006-8-31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