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Home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华现代儿科学杂志2005年第2卷第10期

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高热惊厥症120例的临床体会

来源:中华现代儿科学杂志
摘要:【摘要】目的探讨小儿高热惊厥的发病原因和机制。方法将小儿高热惊厥分为4类:(1)气血两燔型。中医用清营汤、银翘散、犀角地黄汤等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治疗。结果治疗效果快,无反复,治疗率99。...

点击显示 收起

    【摘要】  目的  探讨小儿高热惊厥的发病原因和机制。方法  将小儿高热惊厥分为4类:(1)气血两燔型;(2)风湿之邪逆传心包型;(3)邪热炽盛内传营血型;(4)邪热直中引动肝风型。西医用阿司匹林、醋氨酚、青霉素,退热解毒;中医用清营汤、银翘散、犀角地黄汤等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治疗。结果  治疗效果快,无反复,治疗率99.8%。结论  中西医治疗,疗效可靠,服用方便。

  【关键词】  高热惊厥;中西医结合治疗
   
    高热惊厥是小儿常见的急症,发病急发病快,多发生在4个月~6岁之间。是由细菌感染或病毒感染等病因所致,症状表现为突发高热,全身或局部肌群强直性痉挛,惊厥多在体温上升早期发生,反复感染发热就会出现反复的抽搐、惊厥症状,临床症状复杂,为难治之症。笔者多年来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的方法,疗效甚为满意。现就所采用的治疗方法和体会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120例小儿高热惊厥为1999年2月~2005年12月来我院治疗患者,其中,男58例,女62例。1~4岁101例,5~8岁19例,均符合全国小儿呼吸系统感染发病会议制定的标准[1]。

  1.2  治疗方法  小儿高热惊厥是由外邪侵入肌表入里,郁而化火生热,火甚生痰,热极生风,导致高热惊厥,临床上可分为4种类型:(1)气血两燔型,症见高热烦渴、呕血、尿血、烦躁不安、胸胀腹胀、出现斑疹、惊厥、舌质红绛、脉洪数。治则清热解毒,凉血熄风,西药可用阿司匹林、醋安酚、青霉素加中药清营汤(犀角12g、生地黄12g、玄参10g、竹叶心9g、金银花9g、连翘8g、丹参10g、麦门冬8g)送服安宫牛黄丸,若大便秘结加大黄、芒硝,呕吐加玉枢丹,喉间痰鸣加菖蒲、郁金、胆星、竹沥。(2)风湿之邪逆传心包型:初见肺卫之症发热、咳嗽、周身疼痛、咽红、脉数等症状,邪不解,继则逆传心包,引动肝风,神昏惊厥。治则疏风清热,开窍镇惊。西药用氨基比林、醋氨酚、青霉素加中药银翘散(金银花12g、连翘10g、豆豉8g、牛子9g、荆芥穗10g、薄荷8g、桔梗10g、鲜芦根9g、竹叶9g)加服安宫牛黄丸。(3)邪热之盛内传营血症:症见手足抽搐,角弓反张,咽血,烦躁口渴,心急,躁动不安,治则凉血解毒,凉肝熄风,西药用青霉素,清热解毒液加中药犀角地黄汤(犀角10g、地黄12g、丹皮9g、赤芍9g),加服安宫牛黄丸。(4)邪热直中引动肝风型;症见高热烦渴,白睛赤色,手脚抽搐,牙关禁闭,心急躁动,脉洪数,治则清热解毒,熄风开窍。西药用醋安酚、青霉素加中药凉惊丸(黄连12g、龙脑10g、龙胆草9g、防风8g、青黛8g、钩藤8g、牛黄8g)。若大便干燥加大黄、芒硝,抽搐甚加紫丹[2]。

  2  典型病例

  例1,患儿,男,3岁,初诊症见高热烦渴,急躁不安,血尿,腹腔胀,肌肉疼痛,身上有斑疹,惊厥抽搐,舌质红,脉洪数,确诊为高热惊厥气血两燔,治则清热解毒,凉血熄风。西药阿司匹林0.3g、醋氨酚0.3g口服,肌肉注射40~80万u青霉素,加自拟中药清瘟效散,组方:生石膏12g、小生地12g、栀子10g、玄叶8g、知母8g、桔梗10g、赤芍9g、鲜竹叶9g、犀角9g、丹皮8g、黄连9g、黄芩8g、连翘8g、甘草5g。泻火解毒,凉血敛阴,服6剂症状减轻。西药继用1个疗程,中药继上方加郁金10g。服12剂症见痊愈,恢复健康。

  例2,患儿,女,2岁初诊症见发热微恶风寒,无汗或有汗不畅,头痛口渴,咳嗽咽痛,舌尖红,薄白或薄黄脉浮数,确诊为风温之邪逆传心包,治则疏散风热,清热解毒,开窍镇惊。西药用醋安酚0.3g口服,肌肉注射40~80万u青霉素加银翘散治疗,组方:银花12g、连翘10g、桔梗10g、豆豉8g、牛子9g、薄荷8g、荆芥10g、鲜芦根9g、竹叶9g、甘草5g。加服安宫牛黄丸疏风清热解毒,服6剂症状减轻,西药使用1个疗程,中药继上方16剂,病痊愈[2]。

  3  讨论

  小儿高热惊厥属于祖国医学急惊风的范畴,早在《内经》上已有惊痛的记载,认为“热则生风,风生痰”。在《太平和剂局方》也记载指出:“小儿急惊风者,由气血不和,夙有实热,为风邪所乘,干于心神之所致也,心者神之所舍,主于血脉,若热甚则血乱,血乱则气并于血气相并,又被风邪所搏,故惊而不安也,其候遍身壮热,痰滞,四肢拒急,筋脉抽挚,项背强直,牙关禁急是也。”《小儿药证直决》中认为急惊风为外感邪热,湿热宿食停滞、惊恐。小儿肝常有余惊则气血乱,心神为之不安。肝风极易妄动,忌食肥甘乳食,肠胃乃伤,积滞生痰生热为急惊风之变之因,外感风热不得散解,夹痰热内扰而成惊厥,小儿脏腑娇嫩,肌肤薄弱,腠理不密,外侵袭肌表,邪易入里,郁而化火生热,火甚生痰,热极生风,导致发惊,痰滞交结胸中,阻气机升降之道,风邪恶外以痰滞为据点,热升则不得降,邪热挟心肝之火上凌,冲击及脑而致惊搐[3]。症中热邪恶初起,邪恶在卫分,邪正相争,故高热恶风寒,无汗或少汗头痛,因肺气失宣,咳嗽,风热上雍于咽喉故咽痛。治疗方中清瘟败毒散,清热解毒,凉血熄风。银翘散中金银花、连翘清热解毒,荆芥穗、薄荷、豆豉透热外出,牛子、桔梗解毒利咽散结;宣肺去痰,竹叶、鲜芦根清热生津止渴。安宫牛黄丸,邪热解毒全方结合清热疏风解毒,开窍镇惊。西药阿司匹林、醋氨酚、氨基比林有解热镇痛和消炎抗风湿作用,青霉素消炎抗菌,中西药结合使用,临床治疗效果更为显著[3]。

  【参考文献】

  1  張梓莉.全国小儿呼吸道系统感染发热病学术会议纪要.中华儿科杂志,1988,26(1):40.

  2  刘维庆,沙涛.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发热100例.四川中医杂志,2003,39(9):39.3  刘维庆,沙涛.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肺炎66例.上海中医药杂志,2001,28(10):42.

  作者单位: 473061 河南南阳,张仲景国医学院

  (编辑:周  蕊)

作者: 刘维庆沙涛许纪超 2006-8-31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