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Home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华现代儿科学杂志2005年第2卷第12期

儿童心理卫生及临床身心相关问题概述

来源:中华现代儿科学杂志
摘要:儿童的健康包括身心两个方面,即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心理卫生是指:按照儿童心理的发展规律和不同阶段的年龄特征,在家庭和社会的影响下,通过不同的教育和训练,以及医疗和预防措施,来培植他们健康的心理、良好的性格和品德,以促进身心健康,有助于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1各年龄段的儿童心理卫生[1]1。如......

点击显示 收起

  儿童的健康包括身心两个方面,即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两者均需依赖于有较健全的家庭和社会环境。心理卫生是指:按照儿童心理的发展规律和不同阶段的年龄特征,在家庭和社会的影响下,通过不同的教育和训练,以及医疗和预防措施,来培植他们健康的心理、良好的性格和品德,以促进身心健康,有助于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

  1  各年龄段的儿童心理卫生[1]

  1.1  胎儿期的孕妇心理卫生  胎儿期是指从受孕成胚至出生这一时期。胎儿除了受孕妇的营养、疾病和所服药物的影响外,孕妇的心理变化引起的神经内分泌改变也影响着胎儿的生长发育。如:孕妇情绪状态、对妊娠的态度、有否不良行为习惯(吸烟、酗酒、饮食、生活无规律等)、夫妻关系是否和谐等。国内外大量的临床观察表明:孕妇经历夫妻或人际关系紧张、生活动荡、亲人亡故等事件引起的情绪波动,会引起胎儿相应的身心发育问题及缺陷,如腭裂、智力低下、情绪不稳、反应迟钝等。为此,家庭、特别是丈夫应帮助她们解除各种心理、社会紧张等因素,保持情绪平稳和愉快。并积极实施胎教,自怀孕第5个月开始,胎儿就已具备了听觉条件。明朗轻快的音乐、与胎儿进行情感的通话(取乳名、唱歌)能将良好的情绪感受传递给胎儿,以促进胎儿感官功能的发育。

  1.2  婴儿期的心理卫生  从出生到满1岁的时期称婴儿期,包括新生儿期(出生到满28天)。婴儿期是小儿生长发育最快的时期,应从满足其生理需求来进行心理卫生保健:(1)充足的营养:提倡母乳喂养,尤其是生后前6个月内的小婴儿;(2)充足的睡眠:充足的睡眠是保证大脑发育和心理健康的重要条件。新生儿平均每日需睡21~22h,6个月的婴儿需睡16~18h,1岁小儿需睡14~15h;(3)情感的需要:婴儿迫切需要母爱及爱抚,母乳喂养不仅供给营养,同时也给予婴儿无限的母爱;(4)训练和教育:对婴儿进行训练和教育是婴儿心理发展的重要手段。它包括:动作训练、生活习惯训练、学习行走、说话,让婴儿在各项活动中多看、多听、多摸、多尝,让其尽量多感知外界的事物。

  1.3  幼儿期的心理卫生  幼儿期是指1~3岁时期的儿童。这一时期大脑发育十分重要,智力发育较前突出,语言、思维、应人应物的能力增强,且具群向性、模仿性、可塑性。通过耐心的训练,小儿亦能逐渐控制大小便。此期应以游戏为主导活动,早期开发智力,促进大脑发育,加强身体锻炼,强化语言发展,培养认知能力,注意行为和人格的塑造,养成良好的饮食、卫生习惯。

  1.4  学龄前期儿童的心理卫生  学龄前期是指3岁到6~7岁时期的儿童。这一时期的儿童大脑、智力发育趋于成熟,思维特点为具体形象思维,求知欲强,好问、好动、好模仿,对事物有感性认识。游戏是这一时期的重要活动形式,通过游戏使小儿了解一些科学文化知识及各种人物之间的关系。正确引导和教育,从小培养小儿良好的协作精神、优良的心理素质、健康的情感、良好的性格。

  1.5  学龄期儿童的心理卫生  学龄期儿童是指6~7岁及13~14岁的儿童。这一时期,大脑、智力发育已经成熟,思维形式由具体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逻辑思维,能系统地学习文化科学知识。这一时期也是心理发展的一个重要转折时期,要培养其入学后的适应能力,激发学习动机,注重独立能力、创造力的培养。良好的学习氛围、愉快的学习生活、良好的人际关系、亲情关系均有益于儿童的身心健康和发展。

  2  若干儿科疾病的临床心身问题及防治措施[2]

  儿童时期个体的生理和心理正处于快速发育阶段。由于大脑结构和相关功能的发展正在完善之中,大脑缺乏对植物神经和情绪活动的有效调节,极易受到体内外各种因素的影响导致身心疾病。如:(1)年龄特点:儿童心理发展所处年龄阶段不同与疾病易感性有关。幼儿常在受惊吓后得病,而年长儿童则往往同家庭和学校环境发生矛盾而发病;(2)社会因素:与成人不同,影响儿童健康的社会因素更多地来源于家庭、幼儿园、学校。如父母离异、吸毒、家庭暴力、学业压力等;(3)生活方式:影视节目、电脑、游戏机的影响;(4)情绪:儿童易受挫折,所产生的情绪障碍引起的生理心理变化会诱发或加重疾病;(5)人格因素:小儿好胜心强,情绪不稳定,事与愿违,易产生愤怒、敌对、抑郁、羞怯等负性情绪。

  2.1  支气管哮喘  是一种变态反应性疾病,其主要症状是反复发作的呼吸困难,每于深秋、冬春季节或气温突变时发作,接触某些过敏物质(花粉、油烟、浮尘)可诱发。可自行缓解或给予解痉药物而缓解。约5%~20%的哮喘发作由情绪因素引起。GIAN手册(全球哮喘防治战略)特别强调剧烈的情绪反应如大哭、大笑、不良气氛,会引起或加重哮喘发作。防治措施:(1)心理治疗:如暗示治疗、支持性治疗或放松治疗,可消除患儿不良心理因素,控制患儿情绪;(2)重建良好的家庭氛围及父母与子女的关系:辅导父母建立良好的教养方式和控制情绪的方法;(3)药物:糖皮质激素、氨茶碱。

  2.2  遗尿症  遗尿症是指儿童在5岁以后仍不能自主排尿,多数发生在晚上。发生的原因有:(1)大脑功能发育不完善,睡眠特别深沉而不易唤醒,脑电波异常的发生率也较高,患儿多数(70%~80%)有家族史,大都在7~9岁时自愈;(2)精神紧张:父母不和、变换新的环境(如入托儿所、上学、住院等)、白天受惊吓、睡前过度兴奋;(3)习惯不良:缺乏排尿训练或不适当的强制的排尿,导致小儿产生愤怒的抵抗情绪。防治措施:(1)掌握每天尿床的时间(多数是在睡熟后的2~4h),到时和定时将小儿唤醒起床小便,重复几次后,小儿会自己能在排尿前醒来;(2)合理的生活习惯:避免临睡前过度的疲劳和过度兴奋,不大量地饮水;(3)针灸治疗:穴位有关元、气海、足三里、合谷、三阴交、阳陵泉等;(4)药物:盐酸丙咪嗪、阿托品睡前服用。

  2.3  口吃  口吃,俗称结巴。主要表现为讲话不流畅、阻塞、重复。这种病症主要是由于呼吸肌、喉肌及其他与发声有关的器官的紧张与痉挛所造成的口吃现象。口吃常见于18个月~9岁的小儿,病症的发展需要数周或数月,很少有突然起病的现象。小儿在唱歌、吹口哨、学外语、大声朗读时口吃可消失。而当有准备的讲话、当众发言、在课堂提问或回答老师的问题时表现明显。当情绪激动不安时,口吃加剧。口吃会给小儿带来情绪焦虑不安,易激动、害羞、退缩。防治措施:(1)儿童从小要学会正常清晰的语音,不要让他模仿别人的口吃,当其情绪过度紧张激动时,应等情绪稳定后再让他讲话。(2)专门的语言训练:包括肌肉松弛、呼吸均匀、谈话训练、控制讲话的速度、延长母音的发音等。(3)心理治疗:对小儿口吃不可过分或任意体罚,要帮助小儿克服害羞、焦虑等情绪问题。

  2.4  注意力缺陷多动症  注意力缺陷多动症又称儿童多动症,是一种常见的儿童行为异常和学习障碍。多发生在5~10岁儿童,发病率约为3%~5%,男孩较女孩多3~4倍。小儿智力正常或基本正常,但学习、行为及情绪有缺陷。主要表现有:(1)小动作多,不能自控;(2)情绪不稳定,行为冲动、盲目、无法自制;(3)注意力有明显缺陷:表现为注意力不集中,分心、涣散、不分主次、不能持久。随着年龄的增长,大脑功能逐步完善,多数患儿仍会残留注意力涣散、感情冲动和性格障碍等症状。有些儿童则因多动而长期受到他人的歧视和冷落,心理上受到创伤,从此变得胆怯、自卑、消沉和性格内向,或者走向另一个极端,变得傲慢无理,自我吹嘘,不断用谎言和欺骗来掩饰过错。防治措施:(1)心理治疗:父母要改变管教过严、动辄打骂和溺爱放任两种不正确的教育方法。老师应教育同学们不要歧视和取笑患儿,适当的减轻作业负担,增加文体活动。多做正面的鼓励,帮助患儿建立自信心,逐步养成自我控制能力。(2)药物:利他林、右旋苯丙胺。

  【参考文献】

  1  车文博.心理咨询大百科全书.杭州: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13-14.

  2  姜乾金.医学心理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15-16.

  作者单位: 414000 湖南岳阳,岳阳市职业技术学院临床系

  (编辑:江  宇)

 

作者: 余萍 2006-8-31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