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Home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华现代儿科学杂志2006年第3卷第1期

小儿支原体肺炎的肺外临床表现78例临床分析

来源:中华现代儿科学杂志
摘要:【摘要】目的探讨小儿支原体肺炎的肺外临床表现特点以及有效的治疗方法。方法回顾和分析我科从1998~2004年共收治肺炎支原体感染患儿中有肺外表现者78例的临床资料。结果所有病例临床治疗比较顺利,经用大环内脂类抗生素及对症处理,全部治愈出院,无一例死亡。结论近年来,国内外小儿支原体肺炎的发病率逐年增加,......

点击显示 收起

  【摘要】  目的  探讨小儿支原体肺炎的肺外临床表现特点以及有效的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和分析我科从1998~2004年共收治肺炎支原体感染患儿中有肺外表现者78例的临床资料。结果  所有病例临床治疗比较顺利,经用大环内脂类抗生素及对症处理,全部治愈出院,无一例死亡。结论  近年来,国内外小儿支原体肺炎的发病率逐年增加,年龄趋向小龄化,特别是肺外的临床表现:如神经系统损害、心肌炎、中耳炎、贫血、血小板减少、消化道出血、肾脏的损害等应引起临床的重视。

  【关键词】  支原体肺炎;肺外并发症

  肺炎支原体(mycoplasmal pneumonia,MP)所致的小儿支原体肺炎,近年来发病率有所增加,并造成小流行。临床表现可引起多个系统的病变。我科从1998~2004年共收治肺炎支原体感染患儿130例,其中有肺外表现者78例,占60.0%,现总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1998~2004年收治肺炎支原体感染患儿中有肺外表现者78例,男38例,女40例。年龄2~3岁15例,4~6岁35例,7~12岁28例。

  1.2  临床表现  全部病例均有不同程度的发热、咳嗽。肺部有干湿啰音45例,呼吸音低16例,无明显肺部体征,长期发热酷似急性风湿热表现17例。

  1.3  肺部X线表现  右上肺炎8例,右下肺炎30例,左上肺炎9例,左下肺炎10例,肺门阴影增大16例,支气管肺炎5例。

  1.4  实验室检查  血清冷凝集滴度1∶32以上阳性,大部分在1∶64以上阳性,1∶128以上者亦为数不少,早期应用多功能荧光显微镜相差视野快速查血,支原体(MP)阳性率占70%。

  1.5  肺外并发症分析

  1.5.1  神经系统病变表现  共19例,占14.6%。其中抽搐5例,头晕、头痛、呕吐7例,精神异常者3例,表现走路不稳者2例,1侧上下肢痉挛无力2例。19例均做了脑电图检查,有不同程度的改变。13例呈广泛弥漫性改变,以δ波及Q波为主的异常。4例以不规则的慢波增多为主,2例以局限性慢波增多为主。有15例做了脑脊液的检查,蛋白及细胞数均增高者8例,仅压力增高者5例,正常2例,MP-IgM阳性者4例。

  1.5.2  心血管系统病变  共45例,占34.6%。心脏受累的表现有心悸、呕吐、腹痛、心音低钝、心律不齐、胸闷以及心肌酶有不同程度的升高。心电图有Ⅰ度房室传导阻滞者10例,ST-T改变持续4天以上者25例。

  1.5.3  肾脏受损  共28例,占21.5%。用同位素放免法检测尿蛋白5项(β2-Mg)升高者19例,糖蛋白(THP)升高者6例,白蛋白(ALP)升高者4例,肺炎恢复后,尿蛋白恢复正常。

  1.5.4  其他  23例,占17.7%,有8例MP患儿有中耳炎表现。分泌物MP-IgM阳性者3例。10例中度贫血,在治疗过程中出现皮疹6例。3例有血小板减少,全身有出血性皮疹,血小板减少到5000,骨穿复查1个月恢复正常,3例消化道出血,引起重度贫血,经治疗后,2周后痊愈。

  2  结果

  本组病例临床治疗比较顺利,经用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及对症处理,全部治愈出院,无一例死亡。

  3  讨论

  MP感染十分常见,但其发病机制至今尚未十分明了,目前基本倾向呼吸道上皮细胞吸附及免疫两种学说[1]。研究发现,MP患儿外周血急性期和恢复期T淋巴细胞压群CD4细胞明显降低,CD8细胞明显升高,而致CD4/CD8比值明显下降,且病情较重者改变明显,恢复也慢。MP患儿的血清可溶性白细胞介素-2受体(sIL-2R)明显升高,水平呈高度正负相关,提示sIL-2R水平的变化参与了T淋巴细胞紊乱的发生,参与了MP的发生并起一定的作用。MP患儿机体处于免疫紊乱状态,为免疫调节剂的应用提供了理论依据[2]。有文献报道支原体肺炎多见于10岁以上的儿童,但临床上的发病年龄逐渐趋向小龄化,从社会及门诊就诊患儿情况分析,现在有流行的趋势。有学者直接从支原体肺炎病人血液中分离出肺炎支原体,因此提示支原体感染如同病毒感染一样,也发生肺炎支原体血症[1]。通过血液循环能引起各系统器官的病变。有专家指出,由于MP抗原与人体的心、肺、肝、脑、肾及平滑肌等组织存在着部分共同抗原,当机体感染MP后,可产生相应组织的自身抗体,并形成免疫复合物。引起呼吸及肺以外的其他靶器官病变,出现相应症状[3]。有资料报道:MP感染的病人中33%~76%有冷凝素升高,冷凝素是一种多克隆IgM抗体,使体表的小血管内红细胞发生凝集,除对红细胞有毒作用外,也可凝集淋巴细胞、中性粒细胞、单核细胞、巨噬细胞和血小板。冷凝素升高与临床溶血性贫血有关,多发性早期MP感染后的2~3周,严重者可因弥漫性血管内凝血及血栓形成而导致死亡[4]。

  有上呼吸道感染或对单纯以神经系统起病或伴有多个脏器损伤的患儿临床上应想到MP感染的可能性,早期用多功能显微镜查血MP,1周后做冷凝集及MP-IgM,以及时诊治。

  【参考文献】

  1  胡皓夫.肺炎支原体肺炎的发病机制.实用儿科杂志,1993,8(3):198-199.

  2  崔振泽,蔡栩栩.肺炎支原体肺炎患儿细胞免疫的研究.中国实用儿科杂志,1997,12(5):287-288.

  3  项钟,门振兴.中国儿科专家经验文集.沈阳:沈阳出版社,1994,107-108.

  4  陈士垣,夏雯.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的肺外并发症.实用儿科杂志,1993,8(3):201.

  作者单位: 250013 山东济南,山东大学临床医学院济南市中心医院儿科

  (编辑:杨  熠)

作者: 武际英,周晓,何星 2006-8-31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