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Home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华现代儿科学杂志2006年第3卷第2期

支气管哮喘患儿体温调查

来源:中华现代儿科学杂志
摘要:【摘要】目的观察支气管哮喘患儿急性发作期和缓解期的体温变化,了解哮喘患儿,特别是急性发作期的患儿与发热的关系,评价发热在哮喘患儿治疗过程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98例支气管哮喘患儿进行随访,观测在急性发作期和缓解期的体温,做好调查统计。结果98例哮喘患儿,在急性发作期,共24例患儿出现过发热症状,发......

点击显示 收起

  【摘要】  目的  观察支气管哮喘患儿急性发作期和缓解期的体温变化,了解哮喘患儿,特别是急性发作期的患儿与发热的关系,评价发热在哮喘患儿治疗过程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对98例支气管哮喘患儿进行随访,观测在急性发作期和缓解期的体温,做好调查统计。结果  98例哮喘患儿,在急性发作期,共24例患儿出现过发热症状,发热时最高体温38℃~38.7℃,平均38.3℃,其中有6例患儿,在热退后,出现不同程度的喘息加重。共26例患儿在哮喘缓解期发热,发热时最高体温均38.5℃~40.1℃,平均38.9℃,其中11例患儿在热退后,出现不同程度的哮喘急性发作。结论  支气管哮喘的急性发作与发热具有明显负相关关系,其机制与cAMP、PGE2有关。对于哮喘患儿的发热症状,退热时须慎重,特别在哮喘急性发作合并发热时,在无其他合并症的前提下,勿急于退热。

    【关键词】  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期;缓解期;发热

    支气管哮喘是一种以慢性变态气道炎症及黏膜损害为主要病理改变,以气道高反应性为主要临床特征的多因性疾病,涉及多种细胞因子,临床可有呼吸困难、缺氧、肺部哮鸣音、血气分析异常等表现。笔者经过对支气管哮喘患儿的体温长期随访、调查统计,发现在急性发作期,哮喘患儿的体温多表现正常,极少有发热症状。现对98例哮喘患儿的体温调查报告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所选择的98例病例,均为1995年10月~2004年12月在我院门急诊就诊、住院的支气管哮喘患儿,诊断标准及急性发作期和缓解期的诊断均符合1998年修订的《患儿哮喘防治常规》[1]。支气管哮喘患儿初诊年龄2~12岁,平均4.6岁,男58例,女40例。

    1.2  方法  对符合诊断标准的哮喘患儿,均按照患儿哮喘防治常规分级治疗。同时询问病史、测量体温;了解患儿在缓解期有无呼吸道、胃肠道感染等病史,了解有无发热等体温变化,做好体温调查和统计。在急性发作期就诊时,按诊疗常规,给予肾上腺皮质激素、氨茶碱等平喘治疗,同时询问病史、测量体温,做好体温调查和统计。

    直肠温度的正常值为36.9℃~37.9℃,若测口腔(舌下部)温度的,再加0.3℃换算成直肠温度(以下温度均为直肠温度)。发热诊断标准参照直肠温度超过37.9℃,即为发热[2]。

    98例哮喘患儿随访周期不等,最短2年,最长8年,平均5年。以在我院门急诊就诊、住院时调查、随访为主,电话调查为辅。

    2  结果

    随访的98例,9年来,在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期多次就诊,其中,在急性发作期,有1次发热的,共16例;有2次及2次以上发热的,共8例;发热时最高体温38℃~38.7℃,平均38.3℃;其中6例在热退后,有不同程度的喘息加重。余74例在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期,体温均正常,无发热。98例在哮喘缓解期,共有16例有1次发热,2次及2次以上发热的,共有10例;在哮喘缓解期发热的26例就诊时多表现为呼吸道感染或胃肠道感染,甚至有急性支气管炎、支气管肺炎,但体检时均无哮鸣音,发热时最高体温38.5℃~40.1℃,平均38.9℃;其中26例在哮喘缓解期发热的患儿,在热退后,共有11例又出现不同程度的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在哮喘缓解期的26例患儿,其中12例同时在急性发作期也有过1次以上发热表现;所以,随访的98例支气管哮喘患儿,出现有发热症状的有38例,见表1。 表1  98例哮喘患儿体温调查结果

    3  讨论

    支气管哮喘与体温变化的关系,文献未见报道。笔者经过多年随访调查,特别是在观察了支气管哮喘患儿的体温变化后发现,发热与哮喘的急性发作具有明显负相关关系,即表现为:哮喘患儿在发热时,往往无急性喘息发作。观察发现,支气管哮喘患儿,不论在急性发作期还是缓解期,不易发热是其一大特点;支气管哮喘患儿在发热同时,又不易并发哮喘急性发作;哮喘患儿有发热的,热退后,在急性发作期往往出现喘息加重,或者在缓解期,热退后,哮喘患儿出现哮喘急性发作的可能性又明显增加。

    发热是机体对热源刺激的正常反应,其机制为外源性致热源(如病毒、细菌、内毒素等)刺激致热性细胞因子(如白介素1、白介素6和肿瘤坏死因子)的合成,使下丘脑环氧化酶合成前列腺素(PG),引起局部环磷酸腺苷(cAMP)增高,抑制体温调节中枢,使体温调控点升高,引起发热[3]。而支气管哮喘,与环磷酸腺苷(cAMP)增高有密切关系。临床应用茶碱类及β2受体激动剂等平喘药,均是通过提高环磷酸腺苷(cAMP)浓度来达到平喘的目的,所以,哮喘患儿,不论是在急性发作期还是缓解期,发热后cAMP浓度升高,就能达到平喘目的,而对于哮喘患儿的急性发作,临床应用氨茶碱,通过提高cAMP浓度来达到平喘目的,是最经典和传统的方法。其次,前列腺素(PG)是广泛存在于人体内的一组重要的组织激素。在发热机制中,外源性致热源(如病毒、细菌、内毒素等)刺激致热性细胞因子(如白介素1、白介素6和肿瘤坏死因子)的合成,使环氧化酶合成前列腺素E2(PGE2)大量增加,而PGE2可使支气管平滑肌舒张,降低肺通气阻力,所以,发热后,PGE2数量升高,也能达到平喘目的。

    发热是患儿最容易出现的症状之一。观察发现,哮喘患儿不易发热,同时哮喘患儿在发热后,又不易出现哮喘急性发作;这均与cAMP、PGE2数量的多少有关。临床中,有“阿司匹林哮喘”的报道[4,5],近来又见到,在应用“对乙酰氨基酚”退热及“布洛芬”退热过程中,出现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的报道[6],其可能是,在应用“阿司匹林、对乙酰氨基酚”退热后,造成PGE2、cAMP数量降低,体温下降所致。所有引起体温下降的药物及各种理化因素,均会使哮喘患儿的急性发作的危险性极大地增加。发热是机体对热源刺激的正常反应,患儿发热多具有自限性,无生命威胁,这已得到广大临床医师公认。笔者建议,在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期,若同时伴有发热症状,在不影响患儿健康的前提下,不要急于退热处理,这不失为治疗哮喘急性发作的一种可以接受的新方法。

    【参考文献】

    1  全国儿科协作组.儿童哮喘防治常规.中华儿科杂志,1998,36:745-750.

    2  张镜如.生理学,第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5,228-237.

    3  徐保平,申昆玲.第23届国际儿科大会各专业及专题学术交流概述儿童发热.中华儿科杂志,2002,40:18-19.

    4  吴瑞萍,胡亚美,江载芳.诸福棠实用儿科学,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5,623-634.

    5  孙琛.临床用药大全.上海: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上海分社,1995,84-86.

    6  Lesko SM. The safety of ibuprofen suspension in children. Int J Clin Pract,2003,135(Suppl):50.

     作者单位: 201900 上海,上海宝山中心医院儿科

  (编辑:唐  城)

作者: 施葵 2006-8-31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