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Home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华现代儿科学杂志2006年第3卷第3期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的观察及护理

来源:中华现代儿科学杂志
摘要: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是由脑膜炎双球菌引起的化脓性脑膜炎,属急性传染病。致病菌由鼻咽部侵入血循环,形成败血症,最后局限于脑膜及脊髓膜,形成化脓性脑脊髓膜病变。现将病情观察及护理报告如下。2病情观察本病潜伏期1~7天,一般2~3天。...

点击显示 收起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是由脑膜炎双球菌引起的化脓性脑膜炎,属急性传染病。好发于冬春季,主要通过空气飞沫从呼吸道传入人体。致病菌由鼻咽部侵入血循环,形成败血症,最后局限于脑膜及脊髓膜,形成化脓性脑脊髓膜病变。以发热、头痛,呕吐及皮肤瘀点和脑膜刺激症状为主要临床特征。我科从1995~2005年共收治14例。现将病情观察及护理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共14例,其中男10例,女4例。年龄最大12岁,最小6岁,平均9岁。春季发病8例,冬季发病6例。经过抗感染、降低颅内压及对症治疗,12例痊愈出院,2例家长签字出院。平均住院10天。

    2  病情观察

    本病潜伏期1~7天,一般2~3天。其病情复杂,轻重不一。其临床表现分为3期:上呼吸道期、败血症期、脑膜炎期。

    2.1  上呼吸道期  主要表现为流涕、咽痛、发热等症状。本组病例入院前均有此期表现。

    2.2  败血症期  突发高热,伴有恶心呕吐。幼儿易发生惊厥。年长儿常诉头痛及全身痛。起病数小时后皮肤黏膜出现皮疹或出血点,为本病特征。常为出血性瘀点,分布不均,多少及大小不等,指压不褪色。常见于肩、肘、臂等皮肤受压部位,口腔黏膜或结合膜。病情严重者瘀点可于数小时内波及全身,并形成大片瘀斑,瘀斑迅速扩大可形成大疱和坏死。此组病例均有皮肤及黏膜皮疹的表现。12例有头痛、呕吐、高热。2例出现惊厥。

    2.3  脑膜炎期  大多数患儿于发病24 h左右即出现脑膜刺激征。因颅内压增高头痛加剧,呕吐频繁,常呈喷射状。并有烦躁不安、惊厥或嗜睡,重者昏迷。此期仍有高热、皮疹,并有颈项强直,克氏征、布氏征(+)。脑脊液呈典型的化脓性改变:即脑脊液呈白色混浊,细胞数在数千以上,以中性粒细胞为主,蛋白增高,糖降低。本组病例均有颈项强直。克氏征(+)11例,可疑3例。布氏征(+)11例,可疑3例。脑脊液有12例呈典型的化脓性改变。2例家属拒绝抽取脑脊液做检查。

    3  护理体会

    3.1  实行呼吸道隔离  患儿安置在单独房间,室内保持安静,空气新鲜、流通。避免强光刺激,以免诱发惊厥。

    3.2  绝对卧床休息,协助生活护理  给予高热量、高维生素的流质或半流质饮食。必要时静脉补充营养。如脂肪乳、复方氨基酸等。

    3.3  密切观察病情变化  包括T、P、R、BP、瞳孔、尿量,以及与休克及颅内压增高有关的表现。必要时进行心肺功能及颅内压监测。观察瘀点是否增多及其他出血倾向。

    3.4  对症治疗  有高热者每4 h测体温1次并记录。体温超过39℃者采取物理降温。按医嘱应用退热药物,不宜用酒精擦浴。有头痛、躁动不安者按医嘱给予镇静剂。昏迷患儿口腔护理2次/d。眼睛用生理盐水纱布遮盖,滴抗生素眼药水。呕吐者头偏向一侧,保持呼吸道通畅。呕吐后及时清理呕吐物并做口腔护理。

    3.5  按医嘱给予脱水治疗  一般用20%甘露醇快速静脉滴注。应注意的是甘露醇快速滴入可产生暂时性头痛,视力模糊,眩晕,畏寒及注射部位疼痛,药液滴出血管外可使局部组织肿胀甚至坏死,所以要密切观察。使用脱水剂后适当补液,使患儿维持轻度脱水状态。保持静脉通道的通畅。必要时开放两条静脉通路,防止液体漏出血管外。肝素治疗时备好硫酸鱼精蛋白,以便大出血时中和肝素。

    3.6  加强皮肤护理  定时更换体位,每2 h翻身1次,防止褥疮。在瘀点瘀斑吸收过程中常有痒感,应剪短指甲,避免抓破皮肤,瘀斑破溃后以生理盐水洗净后涂抗生素软膏或行红外线照射以促进愈合。

    作者单位: 400062 重庆,重庆市第五人民医院儿科

(编辑:唐  城)

作者: 唐世惠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