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Home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华现代儿科学杂志2006年第3卷第4期

吸入必可酮加沙丁胺醇治疗婴幼儿哮喘52例疗效观察

来源:中华现代儿科学杂志
摘要:[摘要]目的探讨吸入必可酮加沙丁胺醇治疗婴幼儿哮喘的疗效。方法治疗组用吸入必可酮加沙丁胺醇,常规抗炎、祛痰治疗。对照组用全身性激素加氨茶碱平喘及抗炎、祛痰治疗。结果治疗组有效率96%,对照组有效率92%(P>0。...

点击显示 收起

      [摘要]  目的  探讨吸入必可酮加沙丁胺醇治疗婴幼儿哮喘的疗效。方法  治疗组用吸入必可酮加沙丁胺醇,常规抗炎、祛痰治疗。对照组用全身性激素加氨茶碱平喘及抗炎、祛痰治疗。结果  治疗组有效率96%,对照组有效率92%(P>0.1),两组疗效差异无显著性。结论  应用吸入必可酮加沙丁胺醇治疗婴幼儿哮喘与传统治疗方法疗效相当,但副作用少、依从性好。

    [关键词]  必可酮;吸入治疗法;沙丁胺醇;哮喘

     我们自2004年6月以来,使用吸入必可酮加沙丁胺醇治疗婴幼儿哮喘,取得满意疗效,现总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所有病例均来自我科住院病例,共102例,其中男68例(67%),女34例(33%),年龄6个月~3岁,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52例,对照组50例。病例纳入标准:(1)年龄<3岁,喘息≥3次;(2)发作时双肺闻及呼气相哮鸣音,呼气相延长;(3)具有特应性体质,如过敏性湿疹、过敏性鼻炎等;(4)父母有哮喘病等过敏史;(5)除外其他引起的喘息性疾病[1]。凡符合上述几点者即诊断为“婴幼儿哮喘”;做血常规、血气分析,支原体、衣原体检测,胸片、肺功能检测;并排除其他引起喘息的疾病,如胃食管反流,异物吸入,闭塞性毛细支气管炎,囊性纤维化等。

    1.2  治疗方法

    1.2.1  治疗组  (1)吸入药物必可酮(二丙酸倍氯米松)规格20 μg 200揿/瓶,早晚各喷1~2次;0.5%沙丁胺醇(舒喘灵溶液)每2次0.01~0.03 ml/kg,最大量1 ml,用2~3 ml生理盐水稀释,每4~6 h雾化吸入,或气雾剂每揿100 μg,每次1~2揿,每日3~4次;(2)其他药物:根据药敏试验选择敏感抗生素,静滴沐舒坦(15~30 mg)祛痰。

    1.2.2  对照组  (1)全身性激素治疗:琥珀酸氢化可的松每次3~5 mg/kg静滴,轻症者用泼尼松每日1~2 mg/kg,分3次口服。(2)氨茶碱2~4 mg/kg静滴。(3)根据药敏选择敏感抗生素,静滴沐舒坦(15~30 mg)祛痰。

    1.3  疗效评估标准  临床控制:哮喘症状完全缓解,即使偶尔有轻度发作,不需用药即可缓解。FEV1(或PEF)增加量>35%,或治疗后FEV1(或PEF)≥80%预计值,PEF昼夜波动率<20%。显效:哮喘发作较治疗前明显减轻,FEV1(或PEF)增加量范围25%~35%,或治疗后FEV1(或PEF)达到预计值的60%~79%,PEF昼夜波动率<20%,仍须用糖皮质激素或支气管扩张剂。好转:哮喘症状有所减轻,FEV1(或PEF)测定增加量15%~24%,仍须用糖皮质激素和(或)支气管扩张剂。无效:临床症状和FEV1(或PEF)测定值无效或反而加重[1]。

    1.4  统计学方法  该资料为记数资料,故采用χ2检验,结果经SPSS 10.0软件处理。

    2  结果

    根据疗效评估标准:治疗组疗程6~12天,平均9天,有效(临床控制+显效+好转)例数50例,占96%;对照组疗程7~15天,平均11天,有效例数46例,占92%。见表1。表1  两组婴幼儿哮喘疗效分析注:χ2=0.139,P>0.1,两者差异无显著性

    3  讨论

    支气管哮喘是由嗜酸粒细胞、肥大细胞和T淋巴细胞等多种炎性细胞参与的气道慢性炎症,它使易感者对各种激发因子具有气道高反应性,引起气道缩窄,表现为反复发作的喘息,呼吸困难,胸闷或咳嗽等症状,常在夜间和(或)清晨发作加剧。近年来,儿童哮喘的发病率有增加的趋势,且趋向于婴幼儿期起病。婴幼儿哮喘发作原因多样性及复杂性往往使婴幼儿哮喘得不到及时诊断,从而导致治疗不规范化或简单化;1998年全国儿科哮喘防治协作组根据GINA方案结合国情制定我国儿童哮喘长期防治方案,确定了吸入治疗作为儿童的基本治疗方法。必可酮(二丙酸倍氯米松)为吸入型糖皮质激素,具有以下特点:(1)对激素受体的亲和力高;(2)局部抗炎活性高;(3)肺的摄取和储存量较高(肺/全身比率高);(4)口服生物利用度低;(5)肺脏首过代谢率高等药理学特点,沙丁胺醇为β2受体激动剂,其作用机制主要为松弛气道平滑肌,稳定肥大细胞膜,导致支气管扩张。必可酮联合沙丁胺醇吸入治疗可以直接针对哮喘的两大病理生理改变,不仅可以发挥原有各自疗效,而且具有药物的协同作用,可以明显减少相应激素使用的剂量,降低β2受体对药物的耐受[2]。

    众所周知,长期全身性应用糖皮质激素具有明显全身副作用,包括骨质疏松高血压、HPAA功能抑制、儿童身高增长抑制等;而茶碱类有效剂量与中毒剂量非常接近,在不能做血药浓度监测的条件下,须谨慎应用。因此哮喘传统治疗方法存在诸多弊端。吸入激素的局部副作用包括口咽部念珠菌感染,声嘶,但可经加用贮雾罐(使用MDI者)及吸药后漱口予以预防。本组试验提示治疗组疗效与对照组疗效相当(P>0.1),而吸入治疗操作简便,家长与患儿易于接受。因此吸入治疗相对于传统治疗而言,既有较好的疗效,又增加了病人的依从性,且明显减少了副作用,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陈吉庆,吴升华.实用儿科诊疗规范.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77.

    2  中华医学会儿科学会呼吸学组.儿童支气管哮喘防治常规.中华儿科杂志,2004,42,101.

   作者单位: 433124 湖北潜江,潜江市江汉油田总医院儿科

 (编辑:唐  城)

作者: 马骥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