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华现代儿科学杂志2007年第4卷第2期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高危因素及早期干预治疗

来源:《中华现代儿科学杂志》
摘要: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是新生儿期的一种常见病,严重者可导致神经系统后遗症。足月儿如存在各种高危因素,不但可增加其发病率,而且也增加胆红素脑病的危险性。如何合理控制本病的发生、发展,对有高危围产因素而可能发生本病的新生儿进行早期干预治疗,减少其后遗症、致残率,一直是临床儿科医师渴盼早日解决的问题。......

点击显示 收起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是新生儿期的一种常见病,严重者可导致神经系统后遗症。足月儿如存在各种高危因素,不但可增加其发病率,而且也增加胆红素脑病的危险性。如何合理控制本病的发生、发展,对有高危围产因素而可能发生本病的新生儿进行早期干预治疗,减少其后遗症、致残率,一直是临床儿科医师渴盼早日解决的问题。

    1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高危因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1  感染性  (1)新生儿肝炎:多由病毒引起的宫内感染所致,常见的有乙肝病毒、巨细胞病毒、风疹病毒、单纯疱疹病毒、肠道病毒及EB病毒等,常在生后1~3周或更晚出现黄疸,黄疸重时,大便色浅或灰白,尿色深黄,患儿可有厌食、呕吐、肝脏轻度或中度肿大。(2)新生儿败血症:早期症状、体征不典型,一般表现为吃奶差、哭声弱、发热或体温不升、呕吐、腹泻等,病情发展较快,迅速出现精神萎靡、嗜睡、不吃、不哭、不动、黄疸迅速加重、肝脾大、出血倾向等,严重者可出现休克和皮肤花斑、尿少、低血压等,白细胞总数可高可低,血培养有致病菌生长。(3)其他:新生儿肺炎、脐炎、硬肿症、脓疱症等均可导致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发生,农村患病率高于城市,出现此种情况,可能与农村卫生条件差、感染发生率高有关。

    1.2  非感染性  (1)新生儿溶血病:因母婴血型不合所致,胎儿红细胞进入母体血循环,刺激母体产生抗胎儿红细胞抗体,此抗体再通过胎盘进入胎儿体内,使红细胞破坏发生溶血。溶血可发生于胎儿期及新生儿早期,在我国以ABO溶血多见,Rh溶血病少见,临床症状轻重与溶血程度基本一致,表现为黄疸、贫血,Rh溶血病多有不同程度的肝脾大,严重者可发生胆红素脑病。(2)早产儿:早产儿由于肝脏缺少葡萄糖醛酸转化酶,再加上存在低蛋白血症、低血糖、易感染、缺氧等因素,均易引起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3)新生儿窒息:窒息后缺氧影响糖代谢,

    作者单位: 266600 山东莱西,莱西市人民医院儿科肝酶活力和肝血流量下降,进而导致葡萄糖醛酸转化酶的活力降低,因此,易发生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

    2  早期干预

    2.1  积极治疗原发病,早期干预可防止胆红素脑病的发生,应注意以下问题  (1)不同的种族和地域,不同的胎龄和体重有不同的胆红素峰值,特别是低体重儿和高危新生儿,正常范围内的胆红素水平也有发生胆红素脑病的危险性。因此学者提出根据不同胎龄、体重、日龄和高危因素应有不同的干预指征。目前对于胆红素神经毒性监测指标的研究,包括脑干听觉诱发电位监测、视觉诱发电位监测、脑脊液胆红素含量的测定、脑电图、头颅磁共振等,对检测设备和检测方法要求高或费用昂贵,故尚无统一的诊断标准。(2)胆红素对神经细胞具有毒性作用,通过血脑屏障后易致胆红素脑病,存在高危因素时,胆红素脑病发生率明显增加,如能适时、早期应用白蛋白等治疗,对阻断胆红素通过血脑屏障可能起重要的保护作用,重度黄疸出现神经系统症状明显,随治疗好转,血胆红素水平下降,神经系统症状减轻,表示早期胆红素对神经系统的损伤是可逆的,胆红素脑病的发生主要取决于脑内胆红素水平,后者不仅与血清胆红素浓度有关,更与血脑屏障功能有关。在早产、窒息缺氧、酸中毒、脱水等情况下,血脑屏障开放,此时胆红素可透过血脑屏障,使脑内胆红素含量增加,导致胆红素脑病的发生,故生后应早期监测血清胆红素水平,以防止高胆红素血症的发生。

    2.2  干预方案

    2.2.1  光疗  足月新生儿黄疸推荐干预方案见表1。早产儿胆红素增长速度快,肝脏及血脑屏障发育更不成熟,干预方案应有别于足月儿,早产儿黄疸治疗标准按照胎龄、月龄、出生体重而形成多条动态曲线,有形成胆红素脑病的高危因素的早产儿,应予以预防性光疗。见表2。 表1  足月新生儿黄疸推荐干预方案 表2  不同胎龄/出生体重的早产儿黄疸推荐干预标准

    目前国内对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防治仍以光疗为主,它是降低血清未结合胆红素简单而有效的方法,未结合胆红素在光的作用下,转变为水溶性的异构体,经胆汁和尿液排出。蓝光被认为是最佳治疗光,绿光和白光有一定疗效,目前国内最常用的为蓝光,可分为单面光和双面光,光疗时应视病情而定,轻者1~2天,重者3~4天。光疗不良反应有发热、皮疹、腹泻等,多不严重。有学者认为,对高危新生儿高胆红素患儿及早产儿应放宽条件,即使未达到光疗标准,也需要提早实施光疗[1]。

    2.2.2  肝细胞酶诱导剂  苯巴比妥5 mg/(kg·d),尼可刹米80 mg/(kg·d),分2次服用,肝细胞酶诱导剂有增加肝细胞摄取未结合胆红素的能力并诱导肝脏葡萄糖醛酸转移酶活性而促进胆红素代谢,但需2~3天显效,可根据该药的这一特点及新生儿黄疸高峰在生后4~5天出现的规律,对高危儿生后1~3天进行干预,使酶诱导效果出现在黄疸高峰前,其早期干预作用可产生在血清胆红素异常升高前,方便有效的使高危儿胆红素波动在较安全的范围内,避免可能出现的临床过程,这对预防胆红素脑病或亚临床型胆红素神经毒性具有很重要的意义,该药口服完全吸收,副作用少,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 黄德珉.如何降低早期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发病率、病死率和致残率.中华儿科杂志,1996,34(4):219-220.


作者单位:

作者: 董艳华,刘彩莲,程金苹 2008-6-13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