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华现代儿科学杂志2007年第4卷第2期

小肠重复畸形1例

来源:《中华现代儿科学杂志》
摘要:辅助检查:腹部X线平片示:上中腹肠管积气较多。术中见:腹腔内有一巨大囊肿约40cm×。20cm,占据整个腹腔,穿刺囊肿,放出1200ml液体,为淡黄色,囊肿变小,探查囊肿上界与肝脏下缘粘连,下界入盆腔。囊肿内下侧有一肠管状结构相连,在距回盲部约70cm的主肠管处进入肠系膜,于其对侧穿出,与主肠管并行30cm后,......

点击显示 收起

    1  病历摘要

    患儿,男,1.5岁。因“腹胀、腹痛,频繁呕吐,不能进食水1天”入院。查体:轻度脱水貌,精神萎靡,时有烦躁,心肺正常。腹部膨隆,全腹压痛阳性,无反跳痛及肌紧张,肠音弱。辅助检查:腹部X线平片示:上中腹肠管积气较多。余未见异常改变。诊断:肠梗阻。急诊剖腹探查。术中见:腹腔内有一巨大囊肿约40 cm×25 cm×20 cm,占据整个腹腔,穿刺囊肿,放出1200 ml液体,为淡黄色,囊肿变小,探查囊肿上界与肝脏下缘粘连,下界入盆腔。囊肿内下侧有一肠管状结构相连,在距回盲部约70 cm的主肠管处进入肠系膜,于其对侧穿出,与主肠管并行30 cm后,同主肠管汇合成一条肠管,汇合处距回盲部约40 cm。游离囊肿周围粘连处,在囊肿入系膜处切断,近端闭索。行两肠管侧侧吻合术。吻合口约2 cm。手术顺利。术后病理:见肠壁组织,黏膜变薄,间质和黏膜下层血管充血并有少量渗血,肌层稍厚(图1)。病理诊断:先天性肠道畸性。

   2  讨论

    小肠重复畸形是一种先天性疾病。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但以婴儿和儿童为最多,发生部位以回肠和回盲部多见占50%~70%,其次为大肠、空肠、胃十二指肠[1]。病因有多种学说,但胚胎早期消化道再管化受障碍学说较有说服力。认为再管道化时,腔内空泡融合,如有部分空泡未与肠管完全融合,则形成与消化道并行的囊性空腔[2]。大体所见:肠重复为单发,偶尔多发,肠重复呈管状,长短不一,从数厘米至几十厘米。多发生肠的系膜侧,可与相应的肠管相连,并合成肌层,血管及肠系膜。肠重复的管腔一端开口于主肠壁;另一端多为盲端。或呈现两完全分开并行的直径相等的双管状。很像一支“双管枪”各有自己的系膜。两个管腔可完全分隔,也可在任何一端,任何段相通[3]。镜下所见:重复畸形壁层内含分化完全的消化道各层结构,即浆膜,平滑肌及黏膜,其黏膜类型与邻近消化道黏膜相同。20%~30%则有异位胃黏膜和胰腺组织迷生[1]。病理分型可分为囊肿型与管状型。囊肿型占80%,囊肿呈圆形多与肠腔不相连。囊肿位于肠壁肌层外者,称肠囊肿型。位于肠壁肌间及黏膜下层者称肠内囊肿型。管状型占18%,呈管状,与主肠管平行走行,多在远端有共同开口[4]。当重复畸形中分泌物蓄积,腹内压增高时,可引起腹痛;重复畸形囊性扩张,压迫或堵塞肠管,可引起肠梗阻或肠扭转;迷生的胃黏膜或胰腺组织,分泌胃液或胰液,可导致消化性溃疡出血。回盲部重复畸形,特别是肠囊肿易诱发肠套叠[5]。

    本例肠重复畸形为单发,呈管状,与主肠管平行走行30 cm呈双管状,各有自己的系膜,距回盲部40 cm处,一端重复的管腔开口于主肠壁,也就是说与回肠汇合成一条肠管,另一端为盲端。当重复畸形肠管中分泌物蓄积,呈囊状扩张,压迫或堵塞肠管,引起肠梗阻。

    肠重复畸形,临床表现多样,有出血、穿孔等严重并发症,故一旦确诊,尽早手术治疗。对于囊肿较大者,可放出部分液体,便于切除。

【参考文献】
  1 刘岱,杨付勇,王瑾,等.小儿肠重复畸形的影像学诊断.中国现代普通外科进展,2005,28(1):12.

2 温尔刚,俞小炯,修瑞龄.肠重复畸形致肠梗阻误诊分析.中国误诊学杂志,2002,2(1):69.

3 喻德洪.现代肛肠外科学.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77,160.

4 李胜利.胎儿畸形产前超声诊断.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4,312-313.

5 黄志见,汪健.肠重复畸形8例报告.Suzhou University Journal of Medical Science,2004,24(5):672.


作者单位:122000 辽宁朝阳,朝阳市中心医院

作者: 张云生,杨振江 2008-6-13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