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华现代儿科学杂志2007年第4卷第2期

学校恐怖症13例的护理干预

来源:《中华现代儿科学杂志》
摘要:学校恐怖症是发生在少年儿童时期特有的一种儿童情绪障碍。近年来,由于学校过分重视学生的成绩,造成儿童学习压力过重,老师和家长的教育方法不当,使儿童受到不良语言刺激,患病率逐渐增多。2005年10月~2006年12月我院儿科门诊共收治学校恐怖症患儿13例,拒绝上学是其主要表现,通过观察护理,现将体会报告如下。......

点击显示 收起

     学校恐怖症是发生在少年儿童时期特有的一种儿童情绪障碍。近年来,由于学校过分重视学生的成绩,造成儿童学习压力过重,老师和家长的教育方法不当,使儿童受到不良语言刺激,患病率逐渐增多。2005年10月~2006年12月我院儿科门诊共收治学校恐怖症患儿13例,拒绝上学是其主要表现,通过观察护理,现将体会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13例均符合学校恐怖症的诊断标准[1]。男7例,女6例;年龄9~14岁,平均11.6岁,其中独生子女4例,病程最长3个月,最短2天。

    2  护理干预措施

    2.1  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  护士对患儿热情接待,做到言语亲切、态度和蔼,和患儿交朋友,取得患儿的信任是为其治疗的第一步[2]。耐心听取患儿的倾诉,了解发病过程、发病诱因,包括那些在学校内、外或家里可能产生的不利因素,尊重患儿的意见。

    2.2  心理疏导  通过交谈,了解到患儿惧怕上学,主要与家长对患儿期望较高,或学习困难、成绩不佳被老师责怪有关。根据患儿不同的病因,不同的心理感受进行针对性的开导,适时加以解释,并尽可能与其交流一些感兴趣的事情,营造安全、舒适的环境,医护人员一定要把患儿当作“病人”看待,不能用不良词语刺激患儿。同时开导患儿要心胸开阔,保持良好的心境,面对现实,适应生活。

    2.3  学校和家庭的作用不可怱视  向老师及家长进行关于儿童精神卫生知识的宣教,不良的外界因素对该病的发生起着不可怱视的作用,偏激的教养方式容易形成小儿任性、内向、敏感、焦虑的心理性格。患儿的父母要掌握教育孩子的正确方法,对待孩子惧怕上学不要责怪,要尽量做到耐心体贴,对孩子的微小进步要给予充分肯定,锻炼孩子的独立社交能力。对学习成绩差、压力重的儿童,老师要进行正面引导,安慰儿童,切不可打骂或变相惩罚,勿使他们产生自卑心理。家庭还是学校要为患儿创造一个轻松、和谐的生活、学习环境,这可在治疗中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2.4  药物治疗与护理  患儿年龄小,对药物比较敏感,特别是抗精神病药物,毒副作用大,因此,我们要求家长要严格按剂量让患儿服用,并且细致观察,记录药物的治疗反应,有特殊情况及时与我们联系。通过心理护理以及家长和老师的密切配合,在服用抗抑郁药的同时均能在短期内重新返校。

    3  典型病例

    例1,患儿,男,11岁 ,初中一年级,学习成绩中等。因英语作业没有完成好,老师当着全班同学的面把他的作业本撕掉。过了几天数学老师在课堂检查作业时,发现错了几道基础题,打了患儿两耳光,从此患儿就不去上学。老师上门道歉,并请他继续上学,患儿当时答应,当父母送他去学校到了校园时,患儿就出现脸色发白、恶心、腹泻等,连续几天都有类似症状,但离开学校症状就减轻或消失。患儿在家读书、游戏、交往一切正常。当父母强制患儿上学,患儿扬言自杀等。如果亲友提及“上学”、“读书”之类的话,患儿就往外走。针对患儿的情况,对教育方法不当的老师指出问题所在,指导家长、老师与我们同步进行心理护理,家长的耐心体贴、老师反复的保证和疏导,对患儿解除心理顾虑比医生更有效。通过医生、家长和老师的密切配合,在服用抗抑郁药的同时,3天后患儿能在家中主动看书学习,20天后采取暂时换班的形式重新回到学校。

    例2,患儿,女,14岁,初三学生,成绩较好,立志考重点高中,又担心不能如愿,心理压力较大。每次月考前一段时间,上学日时常会出现头晕、恶心或胸闷、气促,上学感到困难以至于无法坚持,经常缺课,母亲带她到处求医未能奏效。患儿自幼体健,病前性格内向,反应敏捷,体检无阳性体征,月考一过或节假日症状明显好转。由于患儿心理压力大,我们采取药物治疗为辅,针对性心理干预为主的治疗原则。指导患儿完善人格的科学方法,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老师和家长正面引导,培养儿童广泛的兴趣爱好,多与同学接触,解除患儿精神压力。因指导合理,患儿积极配合,在服药的同时回校上课,第一个星期病情有所缓解,并及时予以肯定,第一个星期末症状基本消失。

    4  小结

    学校恐怖症目前并不少见,大多数情况下这种儿童情绪障碍不为父母与学校老师重视,因此,有效的预防措施就是通过各种渠道宣传有关儿童心理卫生知识,及时发现患儿的心理障碍,进行早期干预,医院、家庭和学校三方合作来进行治疗,不仅有利于儿童智商提高,而且较少发生行为问题,利于健全人格的形成[2]。

【参考文献】
  1 胡佩诚,宋燕华.心理卫生和精神疾病护理.北京:北京医科大学出版社,1999,245-246.


作者单位:344800 江西金溪,金溪县人民医院

作者: 王映红 2008-6-13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