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华现代儿科学杂志2007年第4卷第3期

小儿头皮静脉穿刺与固定方法的探讨

来源:《中华现代儿科学杂志》
摘要:【关键词】小儿头皮静脉穿刺与固定方法的探讨头皮静脉输液小儿治疗和抢救的主要途径,临床应用广泛,为提高穿刺成功率,减轻患儿痛苦,保证输液质量,我们根据基础护理学基础理论,结合临床实际,对头皮静脉穿刺手法、进针角度、固定方法进行研究,现总结报告如下。1方法连接4。5号或5号头皮针的输液器、备皮刀、秒表、......

点击显示 收起

【关键词】  小儿头皮静脉穿刺与固定方法的探讨


    头皮静脉输液小儿治疗和抢救的主要途径,临床应用广泛,为提高穿刺成功率,减轻患儿痛苦,保证输液质量,我们根据基础护理学基础理论,结合临床实际,对头皮静脉穿刺手法、进针角度、固定方法进行研究,现总结报告如下。

    1 方法

    连接4.5号或5号头皮针的输液器、备皮刀、秒表、余同成人输液用物,对象为本科住院的3岁以内的患儿,共穿刺520例次,随机分为试验组260例次,对照组260例次。由2名操作熟练的护师进行操作,单日用改良穿刺法,双日用常规方法,按常规穿刺法选择头皮静脉,必要时剃去穿刺局部的头发,按张锦军[1]报道的排气法排气后消毒穿刺部位,穿刺前再次排气。右手持头皮针,并在输液器距头皮针连接处5~8 cm的位置反折,夹于无名指与小指之间,折痕向手心,左手拇指、食指绷紧穿刺血管两端的皮肤,并固定患儿头部,右手拇指、食指持针柄前、后面进行穿刺,根据血管情况决定进针角度,一般10°~30°,较粗、较直、较长的血管,在血管正上方进针,进针角度约20°~30°,较细、较短的血管在距血管明显处0.2~0.3 cm处进针,进针角度约10°~15°,当针尖斜面全部进入皮下后,右手松开反折的输液管,输液管靠其弹性自然展开,持针的拇指、食指仍保持原来位置继续进针,同时根据血管的深浅、粗细、长短情况决定针头的前进方向及角度,较粗长的血管可使针尖直接刺入血管,见回血后针梗与皮肤夹角降至3°~5°,潜行至针梗的1/3~1/2,用SO型固定法固定[2]。由另外2名护师对前2名护师的操作进行跟踪记录,记录内容为:一次穿刺成功率、每次操作常规方法较改良方法多出的操作程序所用时间(用秒表进行记录)及按CHOEPS评分标准[3],对患儿疼痛等级进行记分。

    2 结果

    一次穿刺成功率:用改良法和常规法各穿刺260人次,一次穿刺成功率分别为96.1%和75.8%,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种穿刺方法所需时间比较:为了避免其他因素对输液时间的影响,我们仅对常规穿刺法较改良方法多出的操作程序(取放注射器、抽生理盐水、分离、连接头皮针等)所用时间进行了记录,结果:常规穿刺方法较改良方法每穿刺1次多用时间最短450 s,最长65 s,平均53 s。疼痛情况:试验组为40%,对照组为7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改良头皮静脉穿刺法减轻疼痛:改良方法把常规穿刺方法中的平行进针,改为10°~30°角进针,针头与皮肤接触面积小,进针压强大、速度快、表皮受损范围小,使穿刺疼痛减轻[4],与常规组比较有显著差异。改良方法与常规头皮静脉穿刺方法比较,省去了注射器、生理盐水,减少了连接、分离等程序,并且每次操作平均节省时间53 s,因此改良穿刺法既经济、省时,又方便操作,提高了工作效率。常规的穿刺法因连接、分离注射器、抽取生理盐水等环节均存在较多的污染机会,而改良方法简化了不必要的操作程序,有效杜绝了常规方法操作过程中的污染。各医院已普遍使用了一次性注射器,因其活塞与针筒之间的摩擦力较大,尽管在输液时使用了注射器,但穿刺成功后无回血现象较普遍,直接影响到一次穿刺成功率,就此意义上讲,改良小儿头皮静脉穿刺法对提高头皮静脉穿刺一次成功率极其重要,有很好的临床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1 张锦军.从《静脉输液时消除微量空气进入静脉的实验研究》一文谈起.护士进修杂志,1998,13(8):2.

2 来玉民.小儿头皮静脉穿刺与固定方法的应用.实用护理杂志,2002,18(3):31.

3 霍孝蓉.美国患儿疼痛评估的作法及启示.护士进修杂志,1996,11(10):24.

4 陈翠华.静脉穿刺进针角度的探讨.中华护理杂志,1997,32(6):356.


作者单位:100045 北京,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外二病房

作者: 纪凤兰 2008-6-13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