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华现代儿科学杂志2007年第4卷第4期

新生儿母乳性黄疸的干预及远期观察

来源:《中华现代儿科学杂志》
摘要:【关键词】新生儿母乳性黄疸随着母乳喂养率的提高,新生儿母乳性黄疸的发病率越来越高。现对我院门诊随访未治疗组儿和住院治疗的母乳性黄疸儿60例分析如下。1未治疗组门诊电话随访资料完整的未治疗的母乳性黄疸儿,多于生后7~10天发现黄疸,符合母乳性黄疸的诊断标准[1],因患儿无疾病及其他并发症,一般状况良......

点击显示 收起

【关键词】  新生儿母乳性黄疸

  随着母乳喂养率的提高,新生儿母乳性黄疸的发病率越来越高。现对我院门诊随访未治疗组儿和住院治疗的母乳性黄疸儿60例分析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1.1.1  未治疗组  门诊电话随访资料完整的未治疗的母乳性黄疸儿,多于生后7~10天发现黄疸,符合母乳性黄疸的诊断标准[1],因患儿无疾病及其他并发症,一般状况良好,其祖父母甚至父母反对治疗,劝说无效,共40例,男24例,女16例,均为足月儿,纯母乳喂养,出生体重平均为3680 g,身长50 cm,无产伤、窒息史,宫内感染抗体、新生儿筛查试验阴性,血清总胆红素222~390 μmol/L。

    1.1.2  治疗组  住院治疗的母乳性黄疸儿,均为足月儿,纯母乳喂养,出生体重平均3250 g,身长49.6 cm,全身皮肤黄染较重,将已知的、能引起新生儿黄疸的病因排除后作出诊断,共20例,男11例,女9例,本组血清胆红素最高462 μmol/L,最低171 μmol/L,入院后停母乳喂养,应用光疗、白蛋白或苯巴比妥口服及静注茵栀黄注射液等综合治疗,疗程为7~15天,血清胆红素下降明显。

    1.2  远期观察  以上60例患儿在新生儿期均无神经系统受损症状,并且继续母乳喂养,随访黄疸消退时间(见表1),无一例核黄疸发生。同时于患儿30天、3个月、6个月龄时行体格发育及行为神经评分,在1岁、2岁时行体格、神经发育及智商检查,其平均值与中国正常小儿体格发育量表对照均属正常,其中5例婴儿期有高热惊厥史(均为未治疗儿),余均无异常神经系统症状。 表1  两组黄疸消退时间比较 

    2  讨论

  母乳性黄疸病因目前尚不十分明确,多认为与母乳中32-2β孕二醇及高活性脂蛋白脂酶,未脂化长链脂肪酸增高有关,也有报道母乳中β葡萄糖醛酸苷酶[2]增高是原因之一。其特点是纯母乳喂养,生后1周未结合胆红素增高,黄疸高峰发生在生后第3周,胆红素可达171~462 μmol/L,以后胆红素逐渐下降,且维持低水平3~10周,无其他并发症,一般状况良好,由于黄疸高峰期胆红素过高,有潜在的神经系统损害甚至核黄疸发生的可能,从表1数据对照,治疗组患儿黄疸消退时间明显缩短,进而减少了对核黄疸发生的预测和担心,所以临床上也应多给予早期干预。干预的标准[3]为足月儿光疗和换血的血清胆红素分别为>220.6 μmol/L和>342 μmol/L,情况良好的换血标准血清胆红素可>427.5 μmol/L,按照这个标准,本组40例门诊随访患儿均应给予光疗干预治疗,但是由于家长的拒绝,不能实施。本组对两组患儿的远期观察结果,其体格发育正常,核黄疸未发生,且神经发育、智商评分均正常,未发现远期潜在的神经智力发育异常。其原因考虑与以下因素有关:(1)胆红素中毒性脑病不单一与血清胆红素浓度有关,而是与众多高危因素如低氧血症、高碳酸血症、高热、低血容量等密切相关,也与新生儿的血脑屏障的功能状态有关。(2)发生母乳性黄疸的患儿,一般状况良好,机体代谢正常,血脑屏障功能状态良好。虽血清胆红素浓度高达390 μmol/L,未经治疗,并未发现神经系统损害。目前对高胆红素血症的干预指标已提高到健康足月儿>256 μmol/L,但是对母乳性黄疸的干预标准,在不存在高危因素的情况下,是否对干预标准进行再提高,仍需要进一步的观察,也需要大量的临床资料证明。

【参考文献】
  1 吴瑞萍,胡亚美,江载芳.诸福棠实用儿科学,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6,465.

2 周晓光,杨杰,杨琳琳,等.β葡萄糖醛酸苷酶在母乳性黄疸发病中的作用.中华儿科杂志,1999,37(3):159.

3 黄德珉.如何降低早期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发病率、病死率和致残率.中华儿科杂志,1996,34(4):219.

(编辑:夏 琳)


作者单位:476100 河南商丘,商丘市中医院儿科

作者: 史恪勤 2008-6-13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