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华现代儿科学杂志2007年第4卷第4期

新生儿巨大血管瘤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1例

来源:《中华现代儿科学杂志》
摘要:【关键词】新生儿巨大血管瘤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1病历摘要患儿,男,出生后8h,因出生后发现颈部肿物渐大入院。一般情况差,刺激后哭声弱,呼吸急促,全身皮肤可见散在出血点,口周及四肢末端青紫,有一巨大肿物分布于右颏下约3cm×。12cm,表面青紫,可见扩张的毛细血管,基底边界不清,皮温略高,质硬如橘......

点击显示 收起

【关键词】  新生儿巨大血管瘤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

   1  病历摘要

  患儿,男,出生后8 h,因出生后发现颈部肿物渐大入院。患儿系第一胎第一产,母孕39周,因瘢痕子宫,剖宫产娩出。出生时体重3600 g,出生后1 min Apgar评10分。患儿出生后发现颈部有一肿物渐增大,延及右颏下及前胸,全身皮肤可见散在出血点,不发热,吃奶差,胎便已排,小便未排。查体:T 36.8 ℃,P 130次/min,R 62次/min,WT 3590 g。一般情况差,刺激后哭声弱,呼吸急促,全身皮肤可见散在出血点,口周及四肢末端青紫,有一巨大肿物分布于右颏下约3 cm×4 cm,颈部约4 cm×6 cm,前胸约10 cm×12 cm,表面青紫,可见扩张的毛细血管,基底边界不清,皮温略高,质硬如橘皮样。气管向左侧移位。双肺呼吸音粗,未闻及干湿啰音。心率130次/min,心律齐,心音尚有力,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杂音。腹软,肝肋下2 cm,剑突下1.5 cm,脾脏左肋下1 cm。B 超示包块颏下3.3 cm×4.1 cm,颈部4.3 cm×6.2 cm,前胸10.5 cm×12.8 cm,边界不清,内呈蜂窝状及实性回声,其内血流极丰富。实验室检查:血型B,血常规白细胞15.0×109/L,淋巴细胞0.225,中性粒细胞0.765,单核细胞0.010,红细胞4.3 × 1012/L,血红蛋白117 g/L,血小板3.7×109/L。DIC 筛查:血小板3×109/L,纤维蛋白原< 0.5 g/L,纤维蛋白降解产物≥ 20 mg/L,D- 二聚体≥ 0.5 mg/L,凝血酶原时间> 60 s(对照12 s),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 60 s(对照30 s),凝血酶时间50 s(对照14 s)。诊断:新生儿巨大血管瘤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予以小剂量肝素、糖皮质激素、血小板、丙种球蛋白等治疗9天,血管瘤仍进行性增大,且压迫气管影响呼吸吞咽,皮肤瘀斑、出血点增多,家长放弃治疗,自动出院,于出院后第15天死亡。

    2  讨论

  巨大血管瘤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又称(K-M 综合征),由Kasabach和Merritt于1940年首次报道。本病主要特征是皮肤巨大血管瘤伴血小板减少出血,常常是血管瘤在一段时期内突然迅速增大并向周围扩散,血小板重度减少伴出血,往往并发DIC,常发生于出生后4~6个月,新生儿亦会发生。本病血小板减少及DIC的发生与巨大血管瘤密切相关,原因是巨大瘤体毛细血管内会潴留大量血小板;血小板流经迂曲的毛细血管瘤时其表面被破坏裂解;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对血小板的吞噬以及自体产生大量抗血小板抗体。同时瘤体内大量血小板积聚,纤维蛋白原的消耗和凝血因子Ⅴ、Ⅷ的改变使凝血机制异常。治疗可用糖皮质激素及对症处理,疗程2~3个月,必要时可考虑放疗,局部冷冻,无水乙醇栓塞[1]等,血小板数量可随血管瘤的消退而逐渐恢复正常。本病严重者疗效及预后差,可因大出血及其他严重并发症危及生命。新生儿期发现巨大血管瘤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且并发DIC临床上实属罕见。

【参考文献】
  1 欧阳天祥,邢新,李军辉.栓塞硬化联合激素注射治疗K-M综合征.第二军医大学学报,2002,23(6):676.

(编辑:杨 熠)


作者单位:262200 山东诸城,诸城市人民医院

作者: 刘伟娟王彦莹 2008-6-13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