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华现代儿科学杂志2009年第6卷第6期

小儿头皮静脉穿刺护理浅析

来源:中华现代儿科学杂志
摘要:【摘要】本文通过分析儿科护理中小儿头皮静脉穿刺失败的原因及影响,结合自己的临床工作经验总结出临床护理中小儿头皮静脉穿刺成功所具备的条件。【关键词】头皮静脉穿刺。护理小儿头皮静脉穿刺在儿科临床护理上应用比较广泛,而且有较高的技术要求,护理人员穿刺技术的高低不但是抢救危重患儿的关......

点击显示 收起

【摘要】  本文通过分析儿科护理中小儿头皮静脉穿刺失败的原因及影响,结合自己的临床工作经验总结出临床护理中小儿头皮静脉穿刺成功所具备的条件。

【关键词】  头皮静脉穿刺;护理

小儿头皮静脉穿刺在儿科临床护理上应用比较广泛,而且有较高的技术要求,护理人员穿刺技术的高低不但是抢救危重患儿的关键环节,而且还关系到医护质量、护患关系及患儿的康复。结合笔者在临床工作中对小儿头皮静脉穿刺的体会,浅谈如下。

  1 目前小儿头皮静脉穿刺失败的原因

  1.1 缺乏良好的心理素质和沟通技巧 护士缺乏与患儿及其家长的沟通,家长心疼孩子,对护士的要求也很高、对医学知识缺乏了解、说话言语不当等都可影响护士的操作情绪,护士因紧张而导致穿刺失败。

  1.2 穿刺手法 选择血管不得当,持针手法不正确,护士缺乏熟练的穿刺技巧,都可导致穿刺失败。

  1.3 针头固定不得当 穿刺成功后,由于固定手法不正确而导致穿刺失败。

  1.4 特殊小儿 如肥胖、脱水、发热等患儿的头皮,穿刺技术难度大,易穿刺失败。

  1.5 小儿头部固定不佳 小儿不配合,头部摇摆不定,难以固定穿刺部位的皮肤,再加上家长心疼孩子,固定头部不得力,导致穿刺失败。

  2 做好小儿头皮静脉穿刺成功应当具备的条件

  2.1 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 儿科护士要具备良好的耐心与爱心,同时也要有过硬的心理素质,因为现在的患儿是家里的宝贝,患病后有很多人陪同,这种阵势就给我们护士一种无形的压力,再加上输液前家长就要求一针成功。对护士的穿刺技能要求也比较高。这时,我们千万不能紧张慌乱,这样很容易影响穿刺情绪,导致穿刺失败。遇到患儿家长多时,甚至遇到行为过激的家长时,护士一定要稳住情绪,不要被患儿家属的情绪感染,此时说话语调要平和,对家长要耐心解说。有稳定的情绪,坚定的自信心才是穿刺成功的第一步。

  2.2 选择适宜的穿刺血管 先选择最有把握的血管穿刺,因为小儿头皮穿刺最重要的是一次成功。穿刺前先判断血管是静脉还是动脉。静脉血管一般是蓝色的,触之有弹性,可凹陷没有硬的感觉;动脉血管颜色浅红,触之有搏动感,感觉血管稍硬,触之不凹陷。小儿头皮动静脉有时不好判断,如果穿刺后回血逆流不进,血液鲜红,打开调节器开关液体不流,用手挤压输液管,血管周围皮肤发白,为动脉。在临床工作中,我们一般选择粗、直、易固定的额正中静脉,也可选择额前毛细血管、眶上静脉、颅骨缝间静脉、耳后静脉等。针对不同的血管,笔者在工作中总结出了不同的穿刺手法,现介绍如下。

  2.2.1 额正中静脉 前额正中间,粗细适当。个体差异很大,有的患儿显而易见,有的则看不清楚。用手指横向触摸时,只能摸着该处有一条沟痕,凭感觉摸清楚该血管的走向及深浅。在摸不清该血管走向时,可用双手的食指将血管两侧的皮肤向中间推挤,这时可以较清楚地看见血管走向,以增加穿刺成功率。对该血管心中有数后,左手的拇指及中指压迫血管两端,绷紧皮肤,右手持针,进针角度5°~15°对准血管走向,由浅入深,进皮后要缓慢进针边进针边观察回血,有明显落空感。对于这类血管,最好是见回血后稍压低针柄再进针少许,注意此时推入角度也不能太平,否则将刺破血管。

  2.2.2 额前毛细血管 我们在工作中经常把这类血管称为“毛细”,像头发丝样的,只可隐约见到红色丝样的血管。用手按压血管充盈较好,触之弹性较好。如血管不清楚,可用酒精棉签多擦几遍,刺激血管充盈扩张,因为酒精有扩张血管的作用,穿刺时,应该选择四号半或五号半的头皮静脉针,这类血管位置比较表浅,进针角度以5°~10°左右为宜。针头方向与血管平行,持针要稳,避免碰伤血管壁,因为此类血管管腔细,回血慢的特性,所以进针一定要缓慢、平稳。为了使穿刺后易回血,可将调节器置于莫非滴管下端,以距针头60 cm效果最佳。穿刺见回血后不宜再进针,如未见回血,但有落空感,不要急于退针,可试着轻轻回抽针头连接的细管,不要回抽过滤器以上的粗管,否则将因回抽压力过大而使局部肿胀,看不清血管走向,不好继续进针。

  2.2.3 颅骨缝间静脉及两侧粗大血管 小儿头颅两侧及沿着其额缝、冠状缝、矢状缝、人字缝均有静脉走行,这种血管看着比较粗大,但在临床操作中有一定的难度与技巧。小孩哭闹时这种血管看得比较清楚,不哭时很模糊,用手指横向触摸时,可触及“沟痕感”,触摸沟痕感可了解静脉的走向及深浅。这种血管进针角度较大。两侧粗大血管一般为20°~30°,颅骨缝间静脉为45°~60°。血管易滑动,进针前左手一定要绷紧皮肤。如不绷紧皮肤,进针后,血管随着针头向前移动,就掌握不清血管位置。右手持针,对准血管刺入皮内0.5~1 mm后,将针向上挑起,平行向前刺入。因为是骨缝间的静脉,血管活动空间较大,如果是由浅入深刺入,那么血管将会随着针头的推进,陷入骨缝,更不容易掌握深浅和血管位置。有时进的太深,还会碰上伴行的动脉,针头向上挑起时,血管也跟着被挑起,再平行向前刺入,即可到血管内。见回血后,再平行向前进少许,这类血管,不能见回血后就停针。在临床中我们经常遇到这样的情况,这种粗大的血管穿刺时回血很好,但液体输入一段时间后针头周围就会肿起来,液体滴的很好,而且检查回血也很好,发生这些情况的原因就是因为血管粗,患儿在穿刺时由于哭闹用劲,血管扩张、充盈,针尖进入血管后就可见回血,但当患儿在安静时血管又收缩回原样,这时针尖要么在血管外,要么一半在血管外,很容易发生液体渗漏、肿胀。具体解决方法是:见回血后,稍降低角度,再进针少许,即可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大大提高穿刺的成功率。

  2.2.4 耳后静脉 耳后静脉易滑动,皮下脂肪厚,皮肤松软,不易掌握进针的深浅度,而且由于解剖位置的原因,不好护理。在临床工作中,鼓针率很高,一般不作为首选血管。但在不得已的情况选择此部位穿刺,应当掌握:首先保持患儿头部的基本稳定、不摇动,其次要绷紧皮肤,持针要稳,一定要适度掌握进针速度,力求做到慢、稳。

  2.2.5 对身体比较胖和头皮较黑或有水肿的患儿 这种特殊患儿选择血管就比较困难了,要想穿刺成功就要有自信心,对看不清的静脉就要靠感觉了,主要是手的感觉,用右手食指在头部几个大静脉处触摸,手指和静脉成垂直方向在头皮上轻轻滑动就可以摸到静脉沟,在你感觉到有静脉沟的地方用拇指按压静脉,用力不必过大,既可看到充盈的静脉稍稍高于周围的皮肤。也可用双手的食指将血管两侧的皮肤向中间推挤,这时可以较清楚地看见血管走向,此时立即穿刺,成功率最高。对可见而又细小的静脉稍加按压也可以提高穿刺成功率。在找不到合适的静脉时,把看上去非常细小的毛细血管作为选择对象,这样的血管穿刺成功率比凭感觉穿刺成功率要高。

  2.2.6 对脱水严重的患儿 因为患儿脱水后血容量不足血管充盈较差,而且血管弹性又差,这样给穿刺带来了不少麻烦,有时候已经穿刺进血管了,但因没有回血而误认为未成功而退出,导致穿刺失败。对此在输液前要先看清血管的走向,穿刺后有明显落空感,可回抽针头连接的细管;也可将输液器置于患儿头部以下,观察15~20 s看有无回血。如还是不见回血,可试着慢慢打开调节器开关,针头前面皮肤无隆起现象则证实已穿刺成功。

  此外还要提到一条血管那就是眶上静脉,由于离眉弓较近,所以当小孩皱眉或向上看时,液体则流通不畅。所以尽量鼓励小孩向下看或告知家长这一情况,以取得配合,或使患儿入睡最好。

  2.3 正确的持针手法 在临床工作中,笔者观察了周围的同事,她们的持针手法各不相同,有的用食指拇指前后捏住针柄穿刺,有的两手指上下捏住针柄直接穿刺,还有的用大拇指、中指、食指捏针柄穿刺进皮后再前后捏针柄穿刺血管。这些手法的缺点是:手的灵活性欠佳,不好掌握进针的深浅和速度,造成速度过快或进针过深过浅,过快穿破血管,过深过浅不能顺利地进入血管,且进入皮下后变换执针手法容易视线分散以及针柄摆动,造成针尖失准,导致穿刺失败。根据笔者的经验,还是觉得用拇指、中指前后捏住针柄,再用食指卡到针柄上面,此执针手法的优点:手背朝上,手比较灵活,进入皮下后不用变换手法一气呵成,便于操作,而且持针较稳,针头不容易晃动,进针后容易掌握深浅度。

  2.4 针头的固定 如果穿刺成功后因针头固定方法不当或固定不牢,中断输液需要工作人员反复穿刺,不仅增加了患儿的痛苦,而且消耗了护士的工作时间,因此针头的固定也非常关键。穿刺成功后要换手,用左手食指固定针柄于小儿头皮上,左手拇指垫于接近针柄的塑料管的下方,可随意调整针体与皮肤成适宜的角度,保持针体与血管平行,防止针尖翘起。右手打开输液器开关,观察输液通畅后,稳妥贴好第一块胶布是关键。笔者的经验是:将第一块胶布粘贴于针柄与针梗的相接处。这样胶布一半粘住了针柄,一半粘住了针梗,固定到皮肤上比较牢固,不容易随着头的晃动而改变位置。如针柄悬空可在针柄下垫一个干棉球,用第二块带有消毒棉的胶布贴在针眼上。用第三块胶布从靠近针柄的头皮针塑料管下面穿过并向上、向前交叉固定。把头皮针的细管向上自然弯曲成一小圆形后用第四块胶布固定。第五块胶布将头皮针细管的末端固定于左或右耳廓上或者固定于没有头发的头皮上。这样才算最终的穿刺成功。有时由于患儿烦躁哭闹、发热患儿退热期等出汗较多,胶布粘不紧,我们一般采取用宽胶布压住原有胶布绕头围一圈,这样固定就比较牢固。在这儿还要提到一点,那就是毛发影响胶布的粘贴,所以在穿刺前应剔除进针部位周围约3 cm处的毛发,以便于更好的固定。

  可见,作为一名儿科护士,在平时的临床护理工作中,不但要有饱满的热情,无私的爱心和强烈的责任心,而且还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精湛的护理技术、熟练的穿刺技巧,并做好与患儿及患儿家属的良好沟通配合,只有这样才能大大提高小儿头皮静脉穿刺的成功率。此外在工作中要不断地汲取失败的教训,总结成功的经验,练就过硬的本领,全面提高自身的综合能力和素质,大力提高护理质量,建立和谐的医患关系,使护理工作为患者就医提供一个良好的服务体系。

  

作者: 姚福梅 2011-6-29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