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华现代妇产科学杂志2005年第2卷第1期

产科出血性休克33例分析

来源:中华现代妇产科学杂志
摘要:产后出血性休克是产科急症,也是导致孕产妇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及时诊断和抢救是降低孕产妇死亡的关键。对1994年1月~2004年1月我院收治的33例产后出血性休克进行回顾性分析,现报告如下。1一般资料10年间我院产科住院分娩9115例,产后出血513例,发生率5。其中发生出血性休克33例,发生率为0。...

点击显示 收起

  产后出血性休克是产科急症,也是导致孕产妇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及时诊断和抢救是降低孕产妇死亡的关键。对1994年1月~2004年1月我院收治的33例产后出血性休克进行回顾性分析,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0年间我院产科住院分娩9115例,产后出血513例,发生率5.63%。其中发生出血性休克33例,发生率为0.36%。33例患者年龄20~40岁,平均27.6岁。孕产次:初产妇29例(87.9%),其中初孕妇14例,有2~4次流产史15例;经产妇4例(12.1%)。孕周分布:36~42周28例,≥42周3例,≤37周2例。

  1.2 发病诱因 一种因素17例,其中羊水栓塞1例,胎膜早破4例,妊高征7例,前置胎盘2例,巨大儿2例,贫血1例;二种因素2例,其中中央型前置胎盘合并中度贫血1例,巨大儿合并血小板减少症1例。三种因素3例,其中前置胎盘合并血小板减少症、羊水过少1例,重度妊高征合并胎盘早剥、死胎1例,中度妊高征合并贫血双胎1例。

  1.3 休克发生时间 产术时共20例,产术后12~24h共13例,其中产术后9例,发生在第四产程,4例发生在产后2~24h。

  1.4 临床表现 产妇意识障碍,烦躁不安,表现淡漠,皮肤苍白、湿冷,血压下降(80/50mmHg),脉搏增快、减弱或消失,心率≥100次/min,休克指数全部>1,失血量约为500~4000ml,平均1847ml。

  2 结果

  产妇抢救成功32例,死亡1例(羊水栓塞导致DIC);子宫次切6例,宫腔纱布填塞12例,产后继发贫血12例,(轻度6例,中度6例);转氨酶升高2例,肾功能异常1例,出现产褥病5例。平均住院天数8.63天。新生儿(Ⅰ度窒息4例,无Ⅱ度窒息)胎死宫内1例;死产1例。

  3 讨论

  3.1 休克的危险因素 产后出血性休克大部分发生在有产科合并症的孕妇,如:妊高征合并贫血、前置胎盘。因此,做好孕妇保健,建立高危门诊,及时预防治疗各种妊娠合并症、并发症或终止妊娠,是预防产后出血性休克的前提。

  3.2 休克的原因及预防 忽视产后24h包括第四产程的观察,出血大多为即时出血,多数都能及时发现。本文9例休克发生在第四产程(胎盘娩出~产后2h),4例发生在产后2~24h,提示我们高危孕妇产后需严密观察子宫收缩状况,积极防治产后出血,适当延长产妇在产房的观察时间。产妇回到病房后应继续加强病房的巡视,了解子宫收缩情 况,重视产妇主诉,是预防产后出血性休克的关键。我院产后出血性休克发生率为0.36%,子宫收缩乏力,仍是产后出血及出血性休克的主要原因,但胎盘因素也是不可忽略的另一原因。目前,多次妊娠、人工流产、清宫等宫腔操作增多,会引起子宫内膜层的损伤、炎症、出血、复旧不全以致血供减少造成内膜发育缺陷,使得胎盘附着异常或粘连增加。当发生产后出血时,除积极加强宫缩外,应想到有胎盘因素,及时剥离或/和检查胎盘,如有残留立即行清宫术。出血性休克发生机制是有效循环血量绝对不足,而致微循环衰竭。补充足够血容量是抢救休克的基本措施,对阴道出血多或有早期症状时,立即开放静脉通路,合理补充血容量,及时去除病因,阻止产后出血向DIC方向发展,另外对休克孕妇适当延长观察时间,注意尿量,有利于产妇康复。 

  (编辑陆 华)

  作者单位:471002河南洛阳中铁十五局中心医院

作者: 郭丽娟 马 萍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