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华现代妇产科学杂志2008年第5卷第2期

孕妇619例产前抑郁水平及其影响因素的分析

来源:《中华现代妇产科学杂志》
摘要:【关键词】产前抑郁目前,对产前抑郁的研究相对较少,但已有的研究证实,产前抑郁增加了产后抑郁的危险性,决定产后3个月时抑郁水平最强的影响因素是产前评定时的抑郁水平[1,2]。产前抑郁已渐渐受到关注,越来越多的证据指出,母孕期的心理健康状况对妊娠母亲及新生儿的生长发育产生不利影响,抑郁母亲所生婴儿......

点击显示 收起

【关键词】  产前抑郁

    目前,对产前抑郁的研究相对较少,但已有的研究证实,产前抑郁增加了产后抑郁的危险性,决定产后3个月时抑郁水平最强的影响因素是产前评定时的抑郁水平[1,2]。产前抑郁已渐渐受到关注,越来越多的证据指出,母孕期的心理健康状况对妊娠母亲及新生儿的生长发育产生不利影响,抑郁母亲所生婴儿的平均体重明显低于相应孕龄正常妇女所生婴儿,而且容易早产[3,4]。据此,笔者于2006年8月~2007年5月,对在广州市某孕妇学校学习的619例孕妇进行问卷调查,旨在探讨孕妇产前抑郁现状及其与生活事件、社会支持、应对方式及人格等因素相互关系,为干预产前产后抑郁,促进孕妇心身健康提供依据。

    1  对象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  2006年8月~2007年5月,整群随机抽取在广州市某孕妇学校学习孕产保健知识的619名孕中晚期孕妇为研究对象。怀孕前均无明显精神障碍症状,未使用可影响精神活动的药物,否认精神病家族史。年龄20~42岁,平均(28.5±3.4)岁。

    1.2  测评工具

    1.2.1  抑郁自评量表[5](SDS)  由20个条目构成,内容包括:忧郁、晨重晚轻、易哭、睡眠障碍、食欲减退、性兴趣减退等症状。根据最近一周感受,评定症状出现的频度采用4级评分法;结果按抑郁指数(量表总分除以80)分为0.50~0.59为轻度;0.60~0.69为中度;0.70及以上为重度。

    1.2.2  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SRS)[6]  共10个条目,包括客观支持、主观支持和对社会支持的利用三个维度以及社会支持总分。

    1.2.3  生活事件量表(LES)[7]  该量表共48题,共分4维度:家庭有关问题、工作学校中问题、社交与其他问题。评定包括每维度总分,正性及负性事件总分;主要调查孕妇近期(1年内)生活事件。

    1.2.4  应付方式问卷(CSQ)[8]  该问卷包括62条题目,分6维度:解决问题、自责、求助、幻想、退避、合理化。

    1.2.5  艾森克人格问卷[9]  共85个条目,由四个量表组成,P量表:神经质,精神质;E量表:性格内外向;N量表:情绪稳定性;L量表:掩饰性。

    1.3  调查方法  在孕妇学校教师的配合下,专业人员以班级为单位进行集体测试。要求调查对象在统一指导语下,在同一时间自行答卷,并当场收回。共发放问卷650份,收回有效问卷619份,有效率95.2%。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1.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包括t、χ2检验、方差分析、简相关分析及多元逐步回归分析。

    2  结果

    2.1  619例孕妇产前抑郁水平状况  SDS筛查抑郁发生率为30.7%(190/619),其中轻度抑郁142例,发生率为22.9%,占总发生率的74.7%;中度抑郁43例,发生率为6.9%,占总发生率的22.6%;重度抑郁5例,发生率为0.8%,占总发生率的2.6%。结果显示,产前抑郁水平以轻度为主,中重度较少。

    2.2  各测量指标间的相关分析  简相关分析表明:产前抑郁水平与社会支持总和、客观支持、支持利用显著负相关(r=-0.174,-0.230,-0.129,P<0.05);与生活事件总刺激、家庭有关问题、负性事件显著正相关(r=0.126,0.304,0.125,P<0.05);与解决问题、求助显著负相关(r=-0.252,-0.241,P<0.05);与幻想、退避、N量表分显著正相关(r=0.132,0.121,0.181,P<0.05)。各因子间也存在一些显著性相关,如负性事件与解决问题、求助显著正相关(r=0.202,0.161,P<0.05),客观支持与幻想、退避显著负相关(r=-0.140,-0.132,P<0.05)。

    2.4  各指标对抑郁的多元回归分析  以抑郁总均分为因变量(Y),社会支持总分及其各因子、生活事件总分及其各因子、应付方式总分及其各因子、N量表分、P量表分、E量表分、L量表分为自变量(X),进行多元逐步回归分析。当α=0.05时,3个因子进入回归方程,根据贡献率大小,依次为家庭有关问题(X1)、解决问题(X2)和社会支持(X3),以家庭有关问题贡献率最大。其中家庭有关问题是影响抑郁水平的危险因素,而解决问题和社会支持则是其保护因素,见表1。表1  多元回归分析参数注:R=0.483,R2=0.233,校正系数=0.219

    3  讨论

  近年来,围生期心理卫生问题受到医学界的重视,产前抑郁的发生率有逐年增高的趋势。本次SDS筛查结果显示抑郁发生率为30.7%,与国外Kurki的报道基本一致[1],而低于国内袁浓根所报道的48.1%[10],可能与相关研究采用的诊断标准、评定量表以及评定时间不尽相同有关。孕期妇女在生理、心理及情感上都经受着一个快速、复杂的变化,容易发生焦虑、抑郁等情绪障碍。Wilson等就与产后抑郁有关的产前心理和社会危险因素的系统综述表明,有最优良而可靠的研究证据支持产前抑郁和产后抑郁有很强的联系[11]。本次研究表明:家庭有关问题、解决问题和社会支持得分对产前抑郁水平有显著预测作用。妇产科医生如能及时发现和正确把握产前抑郁水平及其影响因素,并给予适当心理疏导及治疗,则可能避免产后抑郁的发生或控制其发展,并且预后较好。本次调查也表明用抑郁自评量表对孕妇进行抑郁水平的筛选,简单易行,故建议将其列入常规产前检查的工作范畴,便于产前抑郁水平地评估,以及时的疏导处理。许多研究报告了生活事件与产前抑郁的发生、发展或转归的相关关系。本研究发现家庭有关问题是影响产前抑郁水平的危险因素,究其原因,孕妇孕期的大部分时间是在家庭中度过,家庭问题的出现使孕妇暴露于不良的氛围之中,容易造成精神应激,从而导致抑郁的发生。由此可见,减少或避免生活事件的刺激,创造良好的家庭氛围,对降低产前抑郁水平有保护作用。社会支持能提高对重大生活事件的应激能力,减缓环境压力,提高处理事情的能力和信心,从而增加个人情感控制,减少情绪紊乱。本研究结果也提示社会支持是产前抑郁水平保护因素,因此我们应强化社会支持系统,增加孕妇对社会支持的主观感受性和利用度,努力营造一个关心、理解、帮助的温馨的家庭环境,使之成为预防产前抑郁的策略之一。应对和个性位于应激与应激效应之间,就自我保护而言,在应激情况下,个体采取何种应对方式至关重要。据艾森克理论,N分高的人情绪不稳定,对各种刺激的反应过于强烈,情绪激发后又很难平复;而E分低的人离群、内省,遇到问题和挫折,不能及时得到开导和帮助,对自己的心身活动特别敏感,易出现“内化心理冲突”,很多学者认为经常的“内化心理冲突”是造成慢性焦虑、忧郁重要影响原因之一[12]。本次调查提示:抑郁水平与幻想、退避、N量表分显著正相关,解决问题是进入产前抑郁水平回归方程的保护性因素。显然本次调查支持以下结论:个性、应对方式深刻影响产前抑郁水平。本研究的简相关分析揭示:产前抑郁水平与社会支持总和、客观支持、支持利用显著负相关;与生活事件总刺激、家庭有关问题、负性事件显著正相关;与解决问题、求助显著负相关;与幻想、退避、N量表分显著正相关;各因子间也存在一些显著性相关;据此,本研究能得出如下结论:对产前抑郁水平而言,生活事件、社会支持,应对方式和个性既有直接影响又存在交互作用。综上所述,为预防产前抑郁,应该加强以下工作:利用多种渠道、各种宣传媒体,开展产前、产后健康教育,普及基础知识;培养孕产妇健康成熟的人格和稳定的情绪,提高孕妇的自我保健意识和防病能力;根据孕妇的不同年龄、不同性格及不同心理状态来制定详细的护理计划,特别注意那些对分娩顾虑较大,平时多愁善感、情绪不稳定孕妇做好疏导工作,消除其不良心理状态。

 

【参考文献】
  1 Kurki T,Hiilesmaa V,Raitasalo R,et al.Depression and anxiety in early pregnancy and risk for preeclampsia.Obstet Gynecol,2002,95:487-490.

2 Cutrona CE.Causal attributions and perinatal depression.Journal of Abnormal.Psychology,1995,92:161-172.

3 Teixeira JMA,Fish NM,Glover V.Association between maternal anxiety in pregnancy and increased uterine artery resistance index :cohort based study.British Medical Journal,1999,318:153-157.

4 Hedegaard M,Henrisksen TB,Secher NJ,et al.Do stressful life events affect duration of gestation and risk of preterm delivery ? Epidemiology,1996,7:339-345.

5 吴文源.抑郁自评量表.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1,10:131-132.

6 肖水源.社会支持评定量表.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1993,42-46.

7 张亚林,杨德森.生活事件量表.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1,10:31-33.

8 汪向东,王希林,马弘,等.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9,(增刊):109-115.

9 陈仲庚.艾森克人格问卷的项目分析.心理学报,1983,3:362-365.

10 袁浓根,赵苗青.孕妇产前心理状况调查.中国妇幼保健,2005,20(2):16-18.

11 Wilson LM,Reid AJ,Midmer DK,et al.Antenatal psychosocial risk factors associated with adverse postpartum family outcomes.CMAJ,1996,154 : 785-799.

12 Anthony K.Biopsycho behavioral correlates of insomnia.Ⅱ.Pattern specificity and consistency with the Minnesota multiphasic personality inventory(A)Psychosomatic Mediciml,1983,45(4):341.


作者单位:510620 广东广州,广州市天河区妇幼保健院妇产科

作者: 罗志莲,李洪鈞,朱卫红,林凤莲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