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华现代妇产科学杂志2009年第6卷第7期

米非司酮配伍米索前列醇对20~28周死胎引产的临床观察

来源:中华现代妇产科学杂志
摘要:【摘要】目的观察米非司酮配伍米索前列醇对20~28周死胎引产的效果。方法采用米非司酮配伍米索前列醇口服引产,分娩后给予清宫术。第1天米非司酮50mg每日2次,第2天米非司酮50mg口服12h后口服米索前列醇600μg,口服前后2h需空腹。结论米非司酮配伍米索前列醇口服对死胎大月份引产,既经济又实用,特别适用......

点击显示 收起

【摘要】  目的 观察米非司酮配伍米索前列醇对20~28周死胎引产的效果。方法 采用米非司酮配伍米索前列醇口服引产,分娩后给予清宫术。第1天米非司酮50 mg每日2次,第2天米非司酮50 mg口服12 h后口服米索前列醇600 μg,口服前后2 h需空腹。结果 平均12~24 h均顺利分娩,分娩后给予清宫术,术后24 h治愈出院。结论 米非司酮配伍米索前列醇口服对死胎大月份引产,既经济又实用,特别适用于基层卫生院,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  米非司酮;米索前列醇;死胎;引产

米非司酮配伍米索前列醇是对49天内早孕要求终止妊娠的一种人工流产方式,大月份引产只是用利凡诺羊膜腔穿刺,对于死胎,羊水少,很难穿刺,需在超声监视下行羊膜腔穿刺。我科对20~28周死胎需终止妊娠的50列孕妇给予米非司酮+米索前列醇口服引产,分娩后给予清宫术,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18~40岁孕20~28周死胎,羊水少,羊膜腔穿刺困难的孕妇50例。辅助检查:凝血四项、血常规、肝肾功能、心电图均正常。

  1.2 方法 采用米非司酮配伍米索前列醇口服引产,分娩后给予清宫术。第1天米非司酮50 mg每日二次,第2天米非司酮50 mg口服12 h后口服米索前列醇600 μg,口服前后2 h需空腹。

  2 结果

  平均12~24 h均顺利分娩,分娩后给予清宫术,术后24 h治愈出院。

  3 讨论

  死胎是指妊娠20周后胎儿在子宫内死亡, 病因:(1)是由胎盘及脐带因素导致胎儿宫内缺氧死亡;(2)胎儿宫内感染,母婴血型不合致死亡;(3)孕妇患严重合并症及并发症 。因其影响母体凝血功能至严重出血导致死亡,严重威胁孕妇的生命安全[1]。对于死胎患者,羊水少,羊膜腔穿刺困难。

  20世纪80年代抗早孕药米非司酮(Ru-486)问世,具有划时代的意义。米非司酮作为一种抗孕激素药,它具有抗排卵、抗着床、扩张和软化宫颈的作用,但单独使用,其抗早孕效果也不理想,完全流产率仅有60%左右。到了90年代,经国内外数万例的临床试验表明,与小剂量治疗胃溃疡的药物米索前列醇(misoprostor,前列腺素)合用,应用于终止早期妊娠效果更佳。这也是当今最成功的抗早孕药物,可使早孕妇女的完全流产率达90%~95%。

  米非司酮主要作用为抗孕激素性能[2]:(1)作为孕酮拮抗剂,可代替天然孕酮作用于子宫内膜,占有内膜细胞的孕酮受体。 (2)抗孕酮作用导致蜕膜组织坏死,剥离出血,使黄体溶解,激发内源性前列腺素产生。 (3)作用于下丘脑和垂体,抑制促性腺激素分泌,也导致黄体溶解。 (4)促进宫颈胶原纤维的分解,软化宫颈。 (5)增强子宫肌肉对前列腺素的敏感性。 米索前列醇其作用原理:(1)使子宫体部平滑肌收缩。 米非司酮具有抗受精卵着床,诱导月经及促进宫颈成熟的作用,其催经止孕的机制主要是通过竞争内膜(蜕膜)的孕酮受体,阻断孕酮的作用,使妊娠蜕膜变性、出血、坏死,直至流产。米索前列醇作用于子宫收缩,使已剥离的胚囊自宫内排出(2)子宫收缩后宫腔内压力升高,胎盘绒毛内血管收缩,局部缺氧,蜕膜组织坏死变性等早孕维持机制被破坏。 (3)宫颈胶原纤维的合成受抑制,宫颈松软,容易扩张。 以上两种药物配伍应用后起到抗着床、软化宫颈、促使宫缩而达到流产的目的,从而使药物流产成为一种简便、安全、有效、副作用少、痛苦少的流产方法。 少数人服药后有轻度恶心,呕吐及类似妊娠反应样的感觉。

  米非司酮药物禁忌:内分泌疾病(如肾上腺疾病、糖尿病、甲状腺疾病等)、肝或肾功能异常、各种器官的良性或恶性肿瘤、血液病或血栓性疾病、高血压等; 前列腺素药物禁忌:心脏病、青光眼、哮喘、胃肠功能紊乱和过敏体质者。

  死胎患者,羊水少,羊膜腔穿刺困难,以往在超声监测下行羊膜腔穿刺,加重了患者的思想负担重,增加了患者的医疗费用,我院自从用米非司酮+米索前列醇死胎引产,在严密观察下,无一列出现大出血,成功率100%,取得了很好的疗效,方法简单实用,值得临床推广,特别对医疗设施差的基层医院。

【参考文献】
  1 乐杰.妇产科学,第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0,134.

  2 吴熙瑞.米非司酮并用米索前列醇终止早孕的作用机制.中华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2000,16(10):579-588.

  

作者: 汤 琼 2011-6-30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