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华现代护理学杂志2004年第1卷第4期

截肢患者的心理干预在整体护理中的应用

来源:中华现代护理学杂志
摘要:随着急性创伤患者的逐渐增多,截肢患者的数量也日益增长。截肢患者由于严重创伤造成躯体相应生理功能障碍,肢体残缺,生活能力下降,导致患者出现严重的心理反应,如自卑感、悲观失望甚至厌世轻生[1]。因此对护理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科2002年3月~2004年7月对21例外伤性截肢患者实施心理干预,收到较好效果,先......

点击显示 收起

  随着急性创伤患者的逐渐增多,截肢患者的数量也日益增长。截肢患者由于严重创伤造成躯体相应生理功能障碍,肢体残缺,生活能力下降,导致患者出现严重的心理反应,如自卑感、悲观失望甚至厌世轻生 [1]  。因此对护理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科2002年3月~2004年7月对21例外伤性截肢患者实施心理干预,收到较好效果,先将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患者21例,男15例,女6例,年龄16~58岁,平均37.8岁。截肢部位:上肢5例,下肢14例,双下肢2例。

  2 心理干预

    2.1 评估患者的心理反应 突如其来的意外创伤、疼痛和失血的刺激使患者遭受了身体损伤和精神损伤的双重打击,陷入孤立无援、生命垂危的两难境遇,患者经历着从紧张、恐惧到濒死状态的特殊心理体验,大多数患者不能适应患者角色。由于创伤 来的突然,患者缺少心理准、备,放不下患病前所承担的工作和责任,对于就诊、注射、服药、疾病的进展、预后和康复、病后的生活、工作、经济问题和社会适应等均有所思虑,对病情控制和并发症的发生发展都起着负面影响。

    2.2 确立护理问题 护理人员针对截肢患者的各种复杂的心理反应提出相应的护理问题。肢体的缺失使患者严重存在着环境陌生、自我形象紊乱、生活自理能力缺陷、功能康复知识缺乏等护理问题。患者多为焦虑不安,提出许多问题,并对医护人员寄托无限希望,渴望得到医护人员的关心支持。患者处于极度悲观、失望中,有的甚至产生轻生念头。护理人员应利用亲人、家庭及患者对生的欲望,调动患者潜在力量,使患者认识生存的价值,树立正确、豁达的人生观。对今后的康复充满信心。

    2.3 实施护理措施 密切关注患者的心理活动,在实施整体护理的基础上,重视心理疗法并适时应用心理干预技术协助解决患者的心理问题,促进患者的康复,提高诊疗质量和生活质量。

    2.3.1 术前护理 入院早期,如恶性骨肿瘤患者,护士应合理隐瞒病情,采取保护性的心理措施,以防患者“精神崩溃”。用诱导和暗示法满足患者心理需要,全面了解患者的心理状态,评价患者的心理承受能力。采取合适的时机及语言,将诊断及手术告知患者,在告知患者后不失时机地给予心理支持和援助,避免患者独自承受打击,通过正确引导使患者面对现实。

    2.3.2 术后护理 术后随着病情的进展,患者恢复时间较长,行动不方便,极易产生急躁沮丧心理。要耐心细致及时地解决患者生活、心理上的问题。护士可以应用沟通技巧与患者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护士除了依赖语言沟通外,还可以通过体语、触摸和空间效应,了解患者是否有难言之隐。患者常有焦虑、烦躁等情绪,护士要合理采用劝导、启发、鼓励、同情、支持、评理、说服、消除顾虑和提供保证等交谈方法,帮助患者认识问题,改善心境,提高信心,从而促进心身康复过程。护士在与患者交谈时,要心神专注,双方保持使人舒适的姿势和距离,保持目光的接触,不要有分心的举止,不要打断对方的谈话,并适时给予权威性支持,使患者增强抵御能力,进而适应环境,还可以协助患者进行疏导,以消除对残肢问题的敏感,有时还可以通过“发泄”或“公开讨论”把心中的不满、委屈等讲出来,使焦虑情绪得以缓解或消除。应告之患者截肢手术后并不是治疗的结束,而是康复的开始。接下来的工作很多。如功能锻炼、假肢装配、训练假肢的使用等以补偿失去肢体的功能。并且通过艰苦认真的训练,充分发挥存留肢体及假肢的功能,补偿已丧失的功能,做到残而不废,自食其力。向患者介绍以前在院患者的成功病 例,及术后康复情况,坚定患者的信念,使患者对治疗充满信心。

    2.3.3 康复期的护理 随着病情的康复,护士还可以鼓励患者阅读一些轻松有益的书籍,以消除长期卧床带来的苦恼,并积极指导患者早期锻炼,使患者对今后的康复充满信心。应从患者的心理需要制定护理措施,解决患者的实际问题,使患者心理和生活上得到满足。恢复期患者最担心功能恢复效果,如能否像以前那样工作、学习、生活,周围同志家庭能否接受他等,所以要争取家属、单位的配合,关怀体贴,使患者知道在家中和社会上的重要性。并引导患者忘掉残疾,恢复自我,培养患者的适应能力,改变不良心理状态,解除患者心理上的困扰和精神上的苦恼,帮助他们树立从新站起来的信心。

  3 评价与干预效果

    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的心理、社会因素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患者的治疗和康复,在治疗中对患者适时运用心理干预技术,其实质就是从心理、社会因素着手改变患者的心理状况,从而促进康复。截肢患者适当的心理干预及正确的指导其功能康复训练,可缓冲他们的紧张情绪,使他们走出自身的误区,正视疾病、无畏残疾、心情舒畅,对未来生活继续充满信心和勇气,与正常人的生活融为一体,这样会给每一位患者带来莫大的精神慰藉。

  参考文献

  1 杜克,王守志.骨科护理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710-715.

  (收稿日期:2004-10-08) (编辑田 雨)

  作者单位:261021山东潍坊解放军第89医院骨科创伤中心 

作者: 孙翠华 张 静 2005-10-6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