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华现代护理学杂志2005年第2卷第7期

安乐死与传统医学道德

来源:中华现代护理学杂志
摘要:安乐死一词来自希腊语Euthausia,意为“无痛苦、幸福地死亡”,也称为“无痛苦致死术”。广义的安乐死是指因“健康”原因,包括老、弱、病、残,给予致死,任其死亡或自杀。现代意义上的安乐死,一般是指狭义上的安乐死,指在一个面临死亡并痛苦挣扎的人,要求安乐地死去时,他人有意用致死的手段作为提供其医疗的一部分......

点击显示 收起

  安乐死一词来自希腊语Euthausia,意为“无痛苦、幸福地死亡”,也称为“无痛苦致死术”。广义的安乐死是指因“健康”原因,包括老、弱、病、残,给予致死,任其死亡或自杀。现代意义上的安乐死,一般是指狭义上的安乐死,指在一个面临死亡并痛苦挣扎的人,要求安乐地死去时,他人有意用致死的手段作为提供其医疗的一部分。按照医学伦理学定义,安乐死是指“不治之症”的病人处于濒死状态时,精神和肉体极度痛苦,本人或家属提出合理要求,经医生鉴定及有关部门认可,用医学方法使病人在无痛苦状态下度过死亡阶段的全过程。显然,这里强调无痛苦的死亡过程。其实,对于临终病人,死亡机制已经启动,心脑功能逐渐衰竭,最后静息,彻底死亡,这个过程可长可短,随各个个体及其不同疾病而论。我们可以认为,现代意义上的安乐死含义,还应该进一步延伸至临终关怀,临终关怀就是尽可能地减轻临终病人的心理、生理痛苦,使病人尽可能地舒适、安乐。其中某些措施如镇静、止痛剂的应用,对临终病人的生存时期也构成威胁。
   
  因此,我们认为,安乐死包括临终关怀,临终关怀是安乐死的一部分。要实现安乐死,首先要以临终关怀为基础,使病人及其家属真正了解到疾病对病人所造成肉体和心灵上的创伤,认识到生命与死亡的个人价值及社会价值,最后让病人及家属自由选择死亡时间。安乐死是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除外宗教、法律、伦理等因素,它也决不仅仅是在病人被疾病折磨得痛苦不堪时而按照病人的愿望,早一点结束其生存时间,而是让病人及其家属有充分的准备,了解死亡的意义,自由地选择死亡。因此,安乐死的含义有两部分,即临终关怀和提前结束生命,笔者将就这两部分探讨安乐死与传统医学道德的关系。

  1 关于临终关怀
    
  现代临终关怀运动始于1967年DC Saunders在英国创办的圣克里斯多弗临终关怀院,它是时代的产物。临终关怀是一套有组织的医疗方案,其目的是增强人们对临终生理、心理状态的积极适应能力,帮助临终者安宁地走完生命的最后历程,对其家属提供包括生理、心理关怀的立体化社会卫生服务,这一点与传统医疗道德、恪尽职守、无私奉献、救死扶伤相吻合,它提供了对病人身心各方面细微的照料,是传统医疗道德在临终病人身上充分的体现。临终关怀一般包括以下内容。
   
  1.1 躯体症状 临终病人可出现各种不适的躯体症状,其中主要是疼痛,疼痛可加重病人的焦虑情绪,影响病人休息,应积极止痛,此时对麻醉剂的使用限制可放宽,只要能达到止痛效果都可使用。当然要注意对止痛剂的正确使用,注意选择给药时间、剂量、途径以及病人对副作用的耐受。除药物止痛外,也可试用心理治疗、理疗、按摩、娱乐等。
   
  临终病人由于肺炎、胸腔积液、腹水、贫血等可引起呼吸困难。呼吸困难可加重病人的恐惧感,给氧可缓解呼吸困难、减轻其恐惧。一般来说,由于减轻病人痛苦、提供舒适是重要的目的,即使没有改善也应给氧。各种药物的使用必须根据呼吸困难的原因来考虑,吸痰、变换体位等对症处理是必需的。对食欲不振、恶心、呕吐的病人要有营养保证,尽量以病人饮食习惯提供饭菜,鼓励自食,必要时以人工方法补充营养。对便秘和腹泻、尿潴留和尿失禁者要及早预防,一旦出现就要尽快予以对症处理。指导病人家属护理其大小便的知识和技术也很重要。临终病人由于营养障碍,长期卧床,极易发生褥疮,因此要定时翻身、按摩受压处,指导病人家属掌握如何预防褥疮。
   
  1.2 疏导病人的心理障碍 由于死亡即将来临,死亡的威胁对临终病人所造成的心理压力是巨大的,随着宝贵的生存时间缩短,临终病人的恐惧、抑郁、焦虑的情绪反应会逐渐增加。Kubler Ress描述了临终病人的五个心理过程:(1)怀疑与否定期;(2)愤怒期;(3)乞求期;(4)抑郁期;(5)绝望与接受期,其中每一期都有生的欲望,因此,对临终病人的关怀就要抓住这个关键,使病人增强与死亡斗争的信心,减轻心理负担。
   
  1.2.1 对病人说真话 假话总要暴露,那时病人反而更加痛苦,但说真话要有技巧,针对病人的独特的心理特点,选择适当的时间、地点,热情诚恳,为病人解决实际问题。
   
  1.2.2 了解和理解病人的心理需要 让病人永远抱着一线希望,鼓励病人自己说出恐惧心理和忧郁的情绪。医护及周围人员不要流露出绝望和无能为力的表现,只要使病人有一线希望,就能鼓励病人与疾病斗争的信心。
   
  1.2.3 让病人保持与周围的接触 病人一旦隔离,就会加重其孤独感。“禁止会客”的告示只会增加病人的濒死恐惧。因此,只要不影响治疗,就应尽量让病人保持与其家属、单位同事的接触,这是对病人最大的安慰。
   
  1.3 保持病人的尊严 临终关怀的基础出发点就是使病人认识到仅仅维持一个生物性生命不是高价值的生命,而应使临终生活更充实、更富于意义。临终病人周围的一切,应该是高尚的精神世界,让病人带着尊严死去,是医护人员处理与临终病人关系的道德基础,不要让病人有区别对待和歧视感,让病人尽可能地参与周围的生活,了解外部世界正在发生什么,使病人有仍然在真实地生活的感受,帮助病人维持其安全感、自信心和尊严。帮助病人对整个人生的了解,对生死观进行认识,懂得生死是生命的自然规律,维护其个人利益、权利,保留其个人生活方式和隐私权,参与医护方案的制定和选择死亡方式。帮助病人认识弥留之际生存的社会意义,使病人感到自己仍像过去一样属于社会,不要让其产生自己是社会、家庭的累赘的自卑心理、感到自己好像已经无能为力、对社会、对家庭已经无意义,鼓励病人积极地回忆过去的工作成绩,可以维护其就要丧失的自尊心,保持其尊严。
    
  2 关于提前结束生存时间
    
  传统医学道德的精髓在于人道主义,主要体现在医护人员和病人一起与疾病作斗争。维护人的生命、增进人的健康,要求医护人员对病人有深厚的感情,对工作极端负责,消除、减轻病人的痛苦,挽救病人的生命,实行救死扶伤。但安乐死使医学以治病救人忽然变为主动致死,在一般人的心理上很难接受,似乎这远离了传统医学道德,与其产生了强烈的碰撞。那么,提前结束生存时间究竟是人们的权利,还是违反了人道主义的不可接受的残酷处置?假如否定这种做法,置极端痛苦的重危病人最后愿望于不顾,使之处于垂死挣扎之中,甚至迫使这种精神上已极难支持的病人做出自杀的决定,自我结束生命,这似乎也不符合人道主义。因此,我们必须以一种思考方式来探讨这个问题。
   
  人的生命必须有意义,对个人、对家庭、对社会都应有价值。虽然生命是神圣的,但毫无意义的生命并不神圣,延长与否也就并不重要,对病人本人也并不一定必须。我们认为,如果避开宗教、法律,仅仅以医学伦理道德来说,提前结束生存时间在一定范围内是可行的,因为尽管现代医学的进步一日千里,人的死亡仍然不可避免,它是必然规律,非人为所能逆转的。所以我们必须面对死亡,对于一个临终病人,治疗已经毫无意义,医生存在的价值就只有下面3种。
   
  2.1 以高技术手段延长几个小时、几天的生命 这样做符合一般医生的良心,但付出的代价可想而知,有可能延长甚至加重病人对死亡的恐怖及痛苦的折磨,家庭、社会都要为此承受巨大的经济负担,这样做是忽略了病人自身的尊严。如果病人有结束生命的愿望的话,则我们就违背了一个人生命最后阶段的意志,忽视了一个人基本的死亡权利。因此传统医学道德在这特定的条件下就应该以救死扶伤为主,转变为维护一个人的尊严,提高一个人的生存价值为主。否则就是生硬的教条主义,这样就使我们以疾病为对象转变为以整个人为对象,从更高的意义上体现出人道主义精神,而使传统医学道德具有更广泛的含义。
   
  2.2 不采取积极手段,直至病人自行死亡 如果是这样,医生的存在就并不重要,因为他消极地回避了所有必须面对的问题,以一种无为的折中主义态度对待那些敏感的焦点。既对病人的痛苦力不从心,又对主动结束生命顾虑重重,其实,这很可能是目前安乐死只存在于学术探讨的情况下,我国大多数医生所采取的态度。
   
  2.3 按照病人或其家人的意思,主动结束其生命 这样做的结果是承认了死亡是不可避免的自然规律,尊重病人的愿望、利益,他有权处置自己的事物,包括自己的生命,体现了人类尊严的最高价值,它存在于对生死的理性控制能力之中,帮助了临终病人以失去生物学意义上的生命为代价,实现了对美好生活向往的最大愿望,免除其濒死前痛苦的挣扎,减轻了病人及其亲友的精神负担。因此,从多种角度考虑,安乐死都是以另外一种意义体现了传统的医学道德,它并没有损害医患关系。相反的,安乐死是建立在医患关系极其信任的关系之上。安乐死的最大特点是尊重病人,帮助其实现自由意志。
   
  但是,如何提前结束痛苦的生存时间,其时间和条件应相当严格,必须有明确的立法为依据,程序要严格,在宗教和伦理上被允许,否则就是犯罪,严重地触犯了医疗道德。我们认为,下列情况可实行安乐死,即从现代医学知识和技术看,如病人患有不治之症,且已濒临死亡,经过临终关怀,在本人神志清楚,或已丧失意志,由其家属真诚委托,为减轻病人的目不忍睹的痛苦,以伦理上正当的方法,由医师提前结束其生存时间。
    
  (编辑海 天)

  作者单位:200052上海解放军第85医院

作者: 孙爱霞 2005-10-6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