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华现代护理学杂志2005年第2卷第12期

心理认知护理在抑郁症治疗中的作用

来源:中华现代护理学杂志
摘要:【摘要】目的探讨心理认知护理在抑郁症治疗中的作用。方法采用抑郁、焦虑症状自评量表和简易应对方式问卷,评定54例抑郁症患者护理前后的心理状况。结果与护理前比较,患者的情绪障碍程度明显不同,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护理后患者的应对方式评分与护理前比较,积极应对多于消极应对,差异有显著性(P0。...

点击显示 收起

  【摘要】  目的  探讨心理认知护理在抑郁症治疗中的作用。方法  采用抑郁、焦虑症状自评量表和简易应对方式问卷,评定54例抑郁症患者护理前后的心理状况。结果  与护理前比较,患者的情绪障碍程度明显不同,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1)。护理后患者的应对方式评分与护理前比较,积极应对多于消极应对,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  实施心理认知护理对抑郁症患者有较好的效果。

  关键词  心理认知疗法  抑郁症

  Therapeutic effect by psychological cognition nursing on depression patients

  Xie Xiaoling,Zhang Mei,Li Meizhi

  Hunan Brain Hospital,Changsha 410007.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rapeutic effect by psychocognitive nursing on depression patients.Methods  54 depression patients received measurement by anxiety self assess sheet(SAS)and simple coping questionnaire.Results  There we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between before and after nursing in mood disturbance degree(P<0.01).They become more active.Conclusion  Psychocognitive nursing is effective in treating depression patients.

  Key words  psychological cognitive therapeutic method  depression

  抑郁症是一种心理障碍,在治疗过程中,准确把握患者心态,有针对性地进行心理认知护理,对促进患者早日康复、防止发生自杀行为有积极作用。我们调查了54例抑郁症患者,并实施了心理认知护理,现将其效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999~2003年我科共收治抑郁症患者54例,男18例,女36例,年龄13~62岁,平均37岁。已婚46例,未婚8例;工人12例,农民6例,干部28例,学生8例。文化程度:大专及以上28例,高中或中专12例,初中及以下14例。

  1.2  方法

  1.2.1  调查工具  (1)采用Zung抑郁自评量表(SDS)[1],共20个条目,为1、2、3、4四级评分。抑郁指数=各条目累积分/80,抑郁指数≥0.5为有抑郁情绪;(2)采用Zung焦虑自评量表(SAS)[1],共20个条目,为1、2、3、4四级评分。标准分=各条目累积分×1.25,焦虑指数=标准分/80,焦虑指数≥0.5为有焦虑情绪;(3)采用简易应对方式问卷[1],共20个条目,为0、1、2、3四级评分,量表由积极应对和消极应对两个维度组成。

  1.2.2  调查方法  被调查者具备的条件:意识清醒,能独立答卷;文化程度较低、不能理解量表内容者,由工作人员逐条念出并解释,护士协助填写。

  1.2.3  实施方法  根据患者情绪障碍的严重程度,分次、分阶段进行2~3次心理认知护理,每次1h,实施2~3周。采取个别交谈方式,分为4个阶段。第1阶段是评估测试,评估抑郁症患者的心理问题,以及情绪困扰和行为不适的具体表现与他们建立良好的关系;第2阶段是识别不良认知:初步分析患者存在的不合理观念,找出他们最迫切希望解决的问题,引导他们识别不良认知,纠正消极应对方式,减轻抑郁焦虑情绪;第3阶段是修通:采用灾变祛除、重新归因、认知重建的方法使他们具备理性观念,如意念控制法、转移疏泄法、暗示法和放松训练,改善情绪障碍;第4阶段是教育巩固:培养自信、自尊、自爱的意识,提高应付情绪障碍的能力,遇到问题采取积极的应对方式,并寻求家人和社会的支持,防止自杀[2]。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0.0软件包将所得数据进行t检验和χ2检验。

  2  结果

  2.1  护理前后患者SDS、SAS均分比较  见表1。

  表1  护理前后患者SDS、SAS均分比较  (略)

  注:P<0.01

  2.2  情绪障碍程度  根据SDS和SAS评分,焦虑、抑郁指数≥0.5为存在焦虑或抑郁情绪,护理前抑郁、焦虑阳性率分别为92.6%和85.2%,护理后抑郁、焦虑阳性分别为35.2%和27.8%,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1)。

  2.3  护理前后应对方式评分比较  见表2。

  表2  护理前后应对方式评分比较  (略)

  注:P<0.05

  3  讨论

  抑郁症患者的病因是多方面的,护理人员需主动接触患者,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有针对性地进行心理护理,并使患者取得家属和亲友的支持和安慰,调动各方面的有利因素,从根本上解决患者心理问题,消除其消极应对的方式。

  心理认知护理的目的是在了解人的适应水平及所有应激的基础上促进适应性反应[3]。根据学习理论的基本规律,人类的行为可以通过学习获得、维持、改变或消退,从而可以预测和控制[4]。在护理患者的过程中了解、挖掘他们的错误认知和行为,帮助他们调整认知结构,指导他们采取积极的应对方式,鼓励其树立生活的信心和勇气,早日康复,重新回归社会。

  本调查结果显示,护理后SDS、SAS均分明显低于护理前,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1);护理后抑郁情绪和焦虑情绪的阳性率也明显降低,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1);护理前患者的应对方式评分是积极应对低于消极应对,护理后的应对方式评分是积极应对高于消极应对,差异有显著性(P<0.05)。表明对抑郁症患者及时给予心理护理,正确运用认知心理治疗,可以改变人的认知和不合理的思维方式,减少情绪障碍的发生率,避免不良后果的发生。

  出院前应向家属交待注意事项,避免患者再受精神刺激,如患抑郁症患者应及时到精神科就诊治疗,并妥善保管药物及危险物品。严密观察患者的情绪反应,发现异常情绪时,及时给予心理疏导,引导患者掌握自我控制、自我安慰、自我解脱的方法,启发患者另辟蹊径寻找新的精神寄托,重新塑造人生观念。

  参考文献

  1  张明园.精神科量表评定手册.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3,16-38.

  2  闫晓云,王风,王静,等.截瘫患者家属的情绪障碍及阶梯心理认知护理程序的探讨.齐鲁护理杂志,2002,8(5):324-326.

  3  邹恂.护理程序入门——现代护理新概念.北京:北京医科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1992,160-165.

  4  岳文浩,何慕陶.现代行为医学.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161-163.

  (编辑 陆  华)

  作者单位: 410007 长沙 湖南省脑科医院

 

作者: 谢小玲 张媚 李梅枝 2005-10-6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