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华现代护理学杂志2005年第2卷第18期

1例转换性癔症高考前频发的心理护理

来源:中华现代护理学杂志
摘要:转换性癔症患者心理的冲突被各种不同的身体的症状所象征,精神上非常痛苦,自卑心理严重,严重影响了患者的身心健康。本文着重探讨转换性癔症患者通过心理评估及采取相应护理措施使病情转归的临床意义。1临床资料患者,女,19岁,高三学生,发作性晕厥,抽搐2+年,近年来因每周发作2~3次而收住院。患者小时候性格活泼,......

点击显示 收起

    转换性癔症患者心理的冲突被各种不同的身体的症状所象征,精神上非常痛苦,自卑心理严重,严重影响了患者的身心健康。本文着重探讨转换性癔症患者通过心理评估及采取相应护理措施使病情转归的临床意义。

  1  临床资料

  患者,女,19岁,高三学生,发作性晕厥,抽搐2+年,近年来因每周发作2~3次而收住院。发作前头痛、背痛、胸痛、咽部异物感。无明显诱因的紧张、恐惧、恶心、反胃、心动过速、呼吸急促。发作时缓慢倒地,呈角弓反张状,四肢抽搐、震颤,表情痛苦,双眼含泪,推之不动,呼之不应,但能听到,持续5~15min。事后能回忆大部分感受,曾多次到当地医院就诊,按抑郁症和焦虑症治疗效果不佳。患者小时候性格活泼,生活顺利,无大的挫折。对大学生活非常向往,高三后心情压抑、紧张。无家族史及精神病史。体检及神经系统检查未见阳性体征,脑电图检查未诱发出纤颤波,收缩时80%为双向波,波幅为0.6~0.9MV,其他实验室检查未见异常。精神检查:意识清,仪表整,接触合作,焦虑、忧愁貌,自知力充分,智能良好,情感及意识活动自如,求治心切。排除癫痫大发作,反应性精神病、诈病等,诊断为转换性癔病。

  2  心理护理

  2.1  心理评估  采用SCL-90在心理护理前后各测评1次[1]。患者心理问题:(1)焦虑、抑郁:内心焦虑,不明原因的担心,心情压抑,易激惹,烦恼,入睡困难,睡时不深不稳,早醒。(2)强迫、偏执:反复思考没必要的问题,敏感,多疑,对久治不愈的病能否治好持怀疑态度。

  2.2  计划及实施

  2.2.1  评估应对能力  入院时,责任护士多方收集患者以往经历。首次晕厥、抽搐发生在2+年前与数名同学被罚站后,应对失措;第2次发作在与一同学相撞后,有预感,但无法应对。其后发作无规则,多数有预感,应对效果不良。每遇紧张事件,心意慌乱、哭泣,回避。患病2年间均在父母的关心呵护下治疗,故综合评估患者的应对能力较差。针对病情,制定护理诊断及相应的护理措施。

  2.2.2  心理支持  以热情、认真、负责的态度赢得患者的信任,让患者及家属了解癔症是一种功能性疾病,是可以治愈的,消除其疑虑,稳定患者的情绪,使其对癔症有正确的认识,并积极配合医护措施。引导患者认识病因与治疗的关系,让患者尽情渲泄,给与安慰和鼓励;要求患者加强自我锻炼,用理智的态度、积极主动的姿态,去克服性格方面的缺陷。同时求得家庭、学校的支持和帮助。

  2.2.3  密切观察病情变化,采取针对性的医护措施   进行催眠暗示、药物加语言及针刺与语言暗示治疗共7次,但无效,其间胃痛、反酸,情绪低落、烦躁,抽搐2次,给与对症治疗,鼓励树立信心,寻找有效的医护方(略),重新修订护理计划。后用系统脱敏疗法进行治疗。引导患者倾诉与发病有关的心理因素、内心冲突,并录音。最初一级脱敏是放录音几分钟,让患者闭目想象倾诉学习、考试等有关情景,当稍感到紧张时即停放录音,让其全身放松。以后逐渐增加刺激量,如此做法每周2次,每次30min、60min、90min,逐渐增加,最后让患者身临考场3次,每次约90min,直至无明显的情绪反应为止。每次治疗,有责任护士陪护,观察表情变化,并与其交谈内心感受,鼓励自立,逐渐减少对父母的依赖。患者未再复发,现已进入某大学学习。

  2.2.4  反馈  根据患者的表情、眼神、言行的反馈,及时调整交谈的方式和内容,是患者真正接受战胜疾病的信念,并付诸行动。

  3  结果

  3.1  患者心理状态  患者经过近2个月的连续的系统脱敏以及综合治疗和护理,感到心情轻松,能坦然得面对现实,自信能面对未来,学会了一些放松的方法,自觉改善了应对问题的方式,对前途抱有信心。

  3.2  心理评定  SCL-90因子分值:躯体化,前3.4,后1.18;强迫症状,前3.1,后1.3;人际关系,前1.5,后1.13;忧郁,前2.4,后1.05;焦虑,前3.0,后1.4;敌对,前2.3,后1.01;恐怖,前1.8,后1.4;偏执,前2.4,后1.3;精神病性,前1.4,后1.1;其他,前3.1,后1.6。治疗与护理前后差异有显著性,其10个因子采用非参数统计法(分布检验),经配对前后差值秩和检验[2],t=55,P<0.01。

  4  讨论

  本例深入心理护理的结果,说明社会、心理医学模式是医学发展的必然,且应个体化,只有身心结合的护理才是完整的护理[3]。在护理过程中侧重于心理支持,深入患者的内心,帮助患者树立信心,克服焦虑抑郁情绪,训练患者自我锻炼的能力,以提高心理应激能力。本例心理护理实践应用了心理支持和系统脱敏疗法的理论,收益良好,责任护士与患者接触密切,能及时发现心理问题,只要加强心理学知识的学习和应用,完全能满足患者整体的心理需求。

  【参考文献】

  1  岳文浩,赵耕源.现代临床心理手册.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193.

  2  杨树勤.卫生统计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3,87-96.

  3  王延文.一例意外眼球破裂并面部毁容患者的心理干预.中华护理杂志,2000,35(1):41.

  作者单位: 255036 山东淄博,淄博市中心医院

  (编辑:乔  媛)

作者: 张玉兰贾德友 2005-10-6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