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Home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华现代护理学杂志2005年第2卷第23期

老年慢性病患者的心理剖析与护理干预

来源:中华现代护理学杂志
摘要:我国目前是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也是人口老龄化速度最快的国家之一。解决“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学、老有所为、老有所乐”,尤其是老年人的健康问题,已经引起我国政府和卫生决策的广泛关注。随着老年人口的增加,老年慢性疾病也相应增加,而慢性疾病数量多,缺乏根治方法,致使病程迁延,并发症多且较严重。......

点击显示 收起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随着医学的进步,现代医疗技术飞速发展,人类的寿命正逐渐延长,人口老龄化是当今世界面临的重大问题。我国目前是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也是人口老龄化速度最快的国家之一。解决“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学、老有所为、老有所乐”,尤其是老年人的健康问题,已经引起我国政府和卫生决策的广泛关注。随着老年人口的增加,老年慢性疾病也相应增加,而慢性疾病数量多,缺乏根治方法,致使病程迁延,并发症多且较严重。因此,老年慢性病患者不仅自己痛苦,家庭受累,而且也影响社会的正常生产,经济发展和卫生资源的分配。如何提高老年患者的生活质量,减轻家庭和社会负担,促进老年慢性病患者早日康复,是临床广为关注的问题,这就要求护士针对老年患者不同的心理特点实施不同的心理护理。因此,保持老年慢性病患者良好的心理状态是疾病转归的一个重要环节,从某种意义上说,心理护理比躯体护理更重要[1]。

  1  影响心理状态的因素

  1.1  社会环境  老年人一旦退休后,就感到在社会地位上毫无价值,家庭成员的小型化,使老人得不到照顾,在外也得不到社会的尊重,强烈的压抑感和孤独感使许多老人精神忧郁、悲观厌世,产生孤独、寂寞、自卑感。

  1.2  经济环境  经济收入的高低对老人的精神状态和生活状况直接发生作用。近几年来,随着物价的上涨,不少老年人颇感适应生活的困难,再加上因慢性疾病反复住院治疗,加重了家庭的经济负担,又拖累了家属,经济问题所带来的家庭成员之间的矛盾,是影响老人精神状态的重要因素,经济上的低收入,必然会在老年人的心理上投下阴影,并由此可能产生偏执心理和行为,这种心理状态常会扰乱身体各器官和免疫系统功能的神经体液调节,导致一系列身心性或器质性疾病。

  1.3  家庭环境  居室条件对老人健康的影响是比较直接的,如卫生条件、采光、通风、潮湿等因素和呼吸道疾病、虫媒传染病和皮肤病的传播关系极为密切。家庭成员的关系对老年人的疾病也有一定的影响,家庭和睦、子女孝顺,在这种家庭中,老人经常感受到良好刺激,能充分调动机体内在的能力,有利于健康。另外,丧偶可使老年人性格趋向怪僻,达到一定程度可导致严重疾病或死亡。

  1.4  其他  由于老年人生理上的改变,主要表现为:五官失灵、行动不便、记忆力差、反应迟钝、敏感性降低。老年人适应能力及接受新事物的能力较差,再加上对医院环境的不熟悉和对其所患疾病的不了解,使其很容易产生焦虑、恐惧和孤独心理。同时通过自我暗示,患者依赖心理极强,力所能及的一些小事,也要靠别人来做,情感脆弱,甚至伴有幼稚行为,以上这些都对老年慢性病患者的恢复及治疗极为不利。

  2  护理对策

  2.1  消除其焦虑、不安情绪  老年人的焦虑和不安多因生活秩序扰乱而引起,因为老年人的适应能力差,住院后环境陌生、饮食起居、休息睡眠等常规生活受到扰乱而很难适应,易产生焦虑、不安情绪。因此,我们应了解老年患者的心理状态,主动热情地迎接他们,耐心细致地介绍病房环境、规章制度及经治医生、负责护士。采取不同方式与患者交流,了解其个性、爱好、饮食、起居习惯,有无特殊生活习惯。利用语言技巧及实际行动增强患者的信任感,并在其家属的配合下采取适当的方式消除患者的焦虑、不安。通过上述手段,我们可以获得较全面的患者心理资料,针对其个体差异进行不同护理,满足不同老人的心理需要。

  2.2  合理安排病房  当患者踏入病房,就开始了与病友们同吃、同住、朝夕相处的医院生活,成为病房这个小群体中的一员。我们应根据患者的年龄、文化程度、爱好等情况安排病床,避免患者在生活、心理上产生不必要的困扰。由于同病相怜,老病友们相互交流的经验之谈较容易被接受,从而影响新患者的心理活动,因此合理安排病床也是影响患者心理活动的重要因素之一。

  2.3  良好的护患沟通是心理护理的前提  “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美好的语言能保证患者以良好的心境去接受治疗,并对改善护患关系起着积极作用[2],因此我们对待老年患者应耐心,尊重患者,态度诚恳而温和,与患者交谈时要言辞恳切,称呼恰当,有些患者在职期间是领导干部,希望得到周围所有人的重视、尊重,一旦离退休后,往往产生自卑心理,总觉得别人看不起自己,对待这些自尊心极强的老年患者,我们可以称呼其在职期间的头衔,以满足其自尊心,说话的声音要大而不急,回答询问要慢,耐心倾听老年人的主诉,对老人所讲的事情要表现出聚精会神,老年人的健忘和反复唠叨要给予谅解,不可表现出厌烦情绪。平时工作中,要多深入病房,关心患者疾苦,帮助解决其实际困难,而这些又是促使患者主动与你交谈的基础,当老人感到你可以成为交谈的朋友,愿意把自己的忧虑、苦闷告诉你时,就可以进行有针对性的心理护理。

  2.4  了解疾病知识,树立克服疾病的信心  慢性疾病病程长、反复发作、迁延不愈,当老人患有慢性病时,他们对慢性病的有关知识和预防保健措施十分不了解,由于疾病反复发作,久治不愈,而使老年患者思想负担加重,不愿继续接受治疗及护理,丧失了战胜疾病的信心。因此,我们针对老年患者心理特点,每日宣教一些有关疾病的预防保健知识,内容不宜过多,应使其有新鲜感和兴趣。宣教时言语要通俗易懂,尽量不用医学术语,对一些不易理解的问题,应举些浅显易懂的例子,讲话速度要慢,声音应稍大,宣教时间不宜过长,以免患者疲劳。通过宣教,使他们认清医疗及技术对疾病治疗的局限性,激励患者积极配合治疗和护理,参与健康维护,解除心理上的压力,预防疾病复发,延缓病情进展,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

  2.5  非语言沟通对患者的影响  护士的动作、眼神、举止、语调、表情及行为等多会影响患者的心理状态,说话的语调不同,反应的情绪就不同,如果语调高而急,会让患者感觉出你的急躁和不耐烦,由此产生恐惧和不安等对治疗不利的心理。反之,语调舒缓平和,会使患者感到亲切和信任,举止大方、文雅、面带微笑、娴熟的护理操作技能及操作时的轻柔、适度,会给患者以亲切、舒适、安全感[3]。而动作幅度过大,面部表情过于丰富、夸张、手势过多等都会给患者以粗俗、不端庄的感觉,使患者不愿与之交流。护理人员应在护理全过程中,始终掌握患者的心理状态这个主要因素,从表面上看,老年人似乎比较固执、孤独,以自我为中心的要求比较多,但是每一个老年人既有共性特征,又有个性心理特征,两者交织在一起,构成了每个老年人的心理和行为特征,如果我们能把老年人现在的状况与过去的经历及未来的健康状况相联系,就能更好地了解患者的思想情感、心理状态,做好心理护理,促进老年慢性病患者的早日康复,提高老年患者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  黄敬亨.健康教育学.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170-176.

  2  梁光霞.护理心理学.上海: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1995,97-130.

  3  刘咸璋.健康评估.上海: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1998,278.

  作者单位: 200940 上海,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宝山分院呼吸内科

  (编辑:唐  城)

作者: 昌雪娟 2006-8-31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