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Home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华现代护理学杂志2006年第3卷第4期

手术室护士的职业危险因素分析

来源:中华现代护理学杂志
摘要:职业危险因素自18世纪医学之父BernadioRamazini提出这个概念后[1],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手术室是一个特殊的工作环境,是集手术、治疗、检查或抢救于一体的重要场所,由于工作的特殊性,每天直接或间接接触患者的血液、唾液及各种化学消毒剂、麻醉废气、X线、传染性手术等。因此手术室护士具有较高的职业危险。为了......

点击显示 收起

  职业危险因素自18世纪医学之父Bernadio Ramazini提出这个概念后[1],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手术室是一个特殊的工作环境,是集手术、治疗、检查或抢救于一体的重要场所,由于工作的特殊性,每天直接或间接接触患者的血液、唾液及各种化学消毒剂、麻醉废气、X线、传染性手术等。因此手术室护士具有较高的职业危险。为了有效地避免或减少职业危险因素,必须首先明确职业危险因素的相关因素,才能更好地采取相应措施。

  1  物理性危险因素

  在手术过程中常见的物理性危险因素有长时间不协调的工作姿势,如低头、扭颈、站立等造成的肌肉骨骼系统损伤、针刺锐器伤、X线等的损伤。

  1.1  不对称的工作姿势造成的损伤  颈椎系统损伤是手术室护士中最常见的一种物理性损伤,由于手术的需要,手术护士必须长时间低头,不断的转动颈部来完成手术器械的传递;已有研究证明这种长时间斜肩扭颈易引起颈椎曲度变直、增生等颈椎损伤;长时间处于站立的体位,脊椎负重时间过长及下肢静脉回流障碍,可引起下肢静脉曲张及腰椎系统病变。

  1.2  锐器、针刺伤  在手术过程中要接触各种锐利器械及污染的针头、缝针、手术刀片、骨科用的打孔器等,都易造成伤害。手术中需要抽取各种血标本及抢救危重患者容易造成针刺伤,被患者污染的血液随针尖等器械进入伤者的体内,会引起某些疾病的传播[2]。现已证实有20多种病原体可经针刺或锐器传播,其中最常见的是HBV、HCV和HIV。这些都对手术室护士构成一定危险。

  1.3  X线损伤  骨科手术经常使用X光机对患者进行透视定位,根据周文娟等的研究,X线对手术室护士的敏感部位(乳房、性腺、甲状腺、卵巢)都有不同程度的损伤[3]。在90kV、4.5mA条件下,器械护士10s、30s 4个部位的辐射量为0,随着时间的延长辐射量加大,其中卵巢10min为14μGy,15min可达到56μGy;在相同条件下巡回护士10s内接受的辐射量为0,15min可达到36μGy,穿铅衣则可明显下降[3]。因此,应尽量劝说医生缩短X线曝光时间,最好控制在30s内,必要时要穿铅衣,佩带眼镜,并与球管保持在1m以上距离。

  2  化学性危险因素

  手术室护士长期接触各种化学消毒剂,其所含的化学物质对人体健康的影响程度尚未完全清楚,但有些化学消毒剂明确标有对人体的不良影响,甚至对人体造成的危害要多年以后才出现症状。常见的化学性危害因素有化学消毒剂、麻醉废气及各种内置的填充材料。

  2.1  消毒剂  戊二醛、甲醛是手术经常用的化学消毒剂,戊二醛有一定的挥发性和刺激性,长时间吸入或空气中混合浓度过高,可造成眼结合膜炎等眼睛损伤、皮肤过敏、胸闷气喘等;常用的熏蒸消毒剂甲醛等,具有较强的刺激性和毒副作用,长期接触用其熏过的电刀、导线、内镜器械易引起职业性哮喘,严重者可致癌及胎儿致畸[4]。其他如熏房间用乳酸、臭氧也对人体有一定危害。尤其是在基层医院,手术间较小,通风效果差,使用频率高,更加大了消毒剂对人体的危害。

  2.2  各种内置填充材料  骨科使用的骨水泥、骨黏合剂等,据调查有一半以上对人体有刺激性,特别是含有丙烯酸酯类的材料,Smith等调查发现,其易引起皮肤红肿、触觉过敏或者脱皮等,严重者可引起过敏反应或过敏性哮喘[1]。

  2.3  空气污染  全麻手术中和手术后排放的废气,含有较高浓度的乙醚及CO2,易引起头痛、头晕及呼吸道不适、刺激性流泪等;房间照射消毒时的紫外线对人体的皮肤、眼睛都有一定损伤,长时间在紫外线浓度高的环境中,易引起视力下降、皮肤老化,甚至引起皮肤过敏。最好的方法是提高防范意识,要戴防护眼罩等。

  3  生物性危害因素

  手术室护士每天直接或间接接触患者的血液、体液及被感染的器械,易造成感染,若不采取有效的防护措施,不仅会造成自身感染,也可以引起患者之间的交叉感染。

  3.1  手术患者的血液、体液  含有HBV、HCV、HIV的血液及被血液污染的器械是手术室护士不可避免要经常接触的,我国属于肝炎高发流行区,据统计有10%~20%的人为HBsAg携带者,它是一种传染性很强的血液传播性疾病,被针刺伤一般只需0.004μl血液就可以致病[5]。急症手术患者无法做肝功及其他检查,更容易造成危害。据报道,易感人群发生一次HBV针刺伤后的感染几率为6%~30%[6],另外,乙肝病毒的生存能力很强,在干燥环境中可生存1周。手术室护士长期接触患者的血液及被患者污染的器械稍有不慎就可能被感染。HIV患者的血液、唾液、体液、眼泪中均可分离出HIV病毒,专家认为同一锐器接触HIV患者再刺伤,医务人员造成的感染几率为0.4%,接触HIV的患者的眼、鼻、口腔分泌物感染率为0.1%,完整皮肤几乎不感染。尤其是基层医院,不具备检查HIV的能力,这就更加大了其危害,对于HBV可接种乙肝疫苗,接种乙肝疫苗保护率在70%~90%,免疫效果可持续3~5年,目前HIV、HCV尚无有效的治疗方法及可靠的疫苗,手术室护士更应加强对病毒的认识和防护。

  3.2  各种传染性手术  各种传染性疾病如结核、破伤风、气性坏疽等患者手术时,因其具有空气传染性,对消毒隔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处理不当,不仅会危害医务人员,更可能交叉感染给其他手术患者。此类手术在免疫力低下及特殊时期(哺乳期、孕期、月经期)更易引起感染,应尽量避免接触,必要时做好防护措施。

  4  心理社会因素

  由于手术室工作的特殊性,又由于医生及患者的要求及法律意识不断的增强,对手术室护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长时间繁忙、紧张的工作,使护理人员面临的压力愈来愈大,轻度的压力可刺激机体处于紧张状态,提高业绩,但持续的高压易造成负面影响,身心疲惫,特别是与医生配合不协调、人际关系紧张、对工作前景担忧、一时疏忽引起的器械敷料清点失误等都可以引起烦躁、焦虑、抑郁,严重者可产生偏激及不当的应对机制,如自杀倾向、心理疾病等[7]。

  除以上的职业危险因素外,还存在着长期戴乳胶手套,电灼伤、电刀烧灼的烟焦味等因素危害,并且随着医疗技术水平的提高新手术的开展,新的职业危害因素会不断出现,因此有待于进一步去发现和研究,并且寻找更好的防护措施。

  【参考文献】

  1  邓立梅,赵佛容.口腔医护人员职业危险因素分析.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5,21(10):57-59.

  2  杨晓华,周莉.手术室护士血源性感染的危险与预防.护士进修杂志,2005,20(7):652-653.

  3  周文娟,孙晓红,高波,等.X射线对手术室女护士敏感器官的影响.中华护理杂志,2004,39(12):900.

  4  李映兰,罗贞.护士职业安全的危险因素及防护对策.实用护理杂志,2003,19(1):67.

  5  胡菁颖.口腔科护士在工作中锐利器械伤害的现状与对策.护士进修杂志,2005,20(8):737-739.

  6  胡正英.医院感染管理和薄弱环节.中华医院感染杂志,1996,6(4):237-239.

  7  侯美凤,江利秋,孙细玉,等.手术室护理风险及法律问题的探讨,护士进修杂志,2005,20(2):119-120.

  (编辑:刘  俊)

  作者单位: 251600 山东商河,商河县人民医院

作者: 扈清荣,王德英,温兴红 2006-8-31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