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Home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华现代护理学杂志2006年第3卷第4期

糖尿病患者的心理护理和情绪调整

来源:中华现代护理学杂志
摘要:糖尿病是一种遗传、心理、社会、环境因素相互作用而引起的综合征,它可引起糖、蛋白、水和电解质等一系列代谢紊乱,临床以高血糖为主。当一个人患了糖尿病时,需长期饮食调理与进行各种烦琐的治疗与检查,这给工作、生活确实带来很多不便和苦恼,尤其当患者知道糖尿病将终生伴随自己时,心情很是沉重。该病的不可根治性和......

点击显示 收起

  糖尿病是一种遗传、心理、社会、环境因素相互作用而引起的综合征,它可引起糖、蛋白、水和电解质等一系列代谢紊乱,临床以高血糖为主。随着病程延长可侵袭多个系统,能引发较严重的并发症,需要长期治疗。当一个人患了糖尿病时,需长期饮食调理与进行各种烦琐的治疗与检查,这给工作、生活确实带来很多不便和苦恼,尤其当患者知道糖尿病将终生伴随自己时,心情很是沉重。该病的不可根治性和各种严重并发症所造成的不良后果,在患者的心灵上罩上一层阴影,产生恐惧情绪、消极心理。积极适时地进行心理护理和整体护理对于疾病的恢复起着重要的作用。

  1  糖尿病患者的心理护理

  心理护理,是以心理学的理论为指导,以良好的人际关系为基础,运用心理学的方法,通过语言和非语言的沟通,改变护理对象不良的心理状态和行为,促进康复或保持健康的护理过程。糖尿病患者的心理护理首先要提高护士素质,医护人员态度要热情,优质服务,向患者主动诚恳地解释有关问题,要恰当说明病情,介绍糖尿病知识,增加患者自我调节的能力。改变以往的护理模式,应用娴熟的沟通技巧,改善护患关系。对糖尿病患者的心理护理,必须紧紧围绕疾病病程长、见效慢、易反复等特点,调节情绪、变换心境、安慰鼓励,使之不断振奋精神,顽强地与疾病作斗争。根据糖尿病患者的不同情况,组织必要的活动,如欣赏音乐、绘画、看电视、听广播、散步等,对于因病情反复和病程长而失去治疗信心的患者,更要多安慰、多鼓励;态度和蔼、语言亲切、动作轻柔,加强基础护理,使之生理上舒服,心理上也减轻对病危的恐惧。心理护理是整体护理工作的一部分,体现在护士在患者交往的举手投足间,它既可与其他护理操作同步进行,也可作为一种护理方法单独开展。心理护理应贯穿于整个护理过程中,要以护理程序为框架开展系统的心理护理。

  2  调整负性情绪

  糖尿病是一种心理社会因素在其发生、发展、治疗、康复起重要作用的心身疾病,大量研究表明情绪活动可影响内分泌系统的调节,进而影响胰岛素的分泌。情绪因素所起的重要作用是世界学者所公认的。紧张、激动、压抑、恐惧等不良情绪,会引起某些应激激素的分泌大量增加。糖尿病是一种慢性终身疾病,目前还不容易根治,许多患者背上沉重的心理包袱,而不能正确面对,从而导致性格的改变、敏感、固执及长期的焦虑、紧张等情绪障碍,使病情发生、发展甚至加重,虽然迄今为止尚未完全阐明心理社会因素影响对糖尿病的确切机制,但临床研究观察结果可以肯定心理社会因素对糖尿病具有重要的影响。故良好的情绪可以使患者有一个平和的心态,有利于疾病的康复。

  3  饮食治疗的护理

  饮食治疗的护理对是糖尿病患者最基本的护理措施,有效地控制饮食,以减轻胰岛β细胞的负担,纠正代谢紊乱,消除症状。饮食应以控制总热量为原则,低糖、低脂、适量蛋白质、高维生素、高纤维素饮食,还应定时定量。

  4  开展运动疗法及健康教育宣教

  加强专业知识的学习,护士要不断加强专业知识的学习,及时掌握医学新知识、新技术,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加强健康教育知识及技能训练针对患者及家属家庭状况、年龄、个性特征、文化程度等不同,使用不同的健康教育用语,提高护士在健康教育实践中的应变能力。同时告诫患者运动疗法是一种很好辅助治疗,它能促进糖的氧化利用,增加胰岛素的敏感性,从而达到降低血糖的目的。还可避免肥胖和精神过度紧张。患者应根据年龄、体力、病情及有无并发症,在医护指导下进行长期有规律的体育锻炼,因人而异选择运动方式及运动量,以不感到疲劳为宜。运动方式有慢跑、太极拳、游泳、健身操、散步、气功及家务劳动等,不可间断,要持之以恒。

  临床护理工作中对糖尿患者应针对每个人的具体情况、细致地做好心理护理,最大限度地让患者接受、认可,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通过心理护理和情绪调整,使患者树立能把握未来的信心,从而提高患者的依从性,使情绪乐观,接受自己和所患的糖尿病。

  (编辑:商  洁)

  作者单位: 100730 北京,北京同仁医院临床心理科

作者: 廖亚明 2006-8-31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