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Home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华现代护理学杂志2006年第3卷第6期

脑卒中偏瘫早期康复护理体会

来源:中华现代护理学杂志
摘要:脑卒中发病急骤,恢复较慢且遗留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碍,严重影响患者的工作、生活能力,并增加了家庭和社会的负担。因此,对脑卒中偏瘫患者早期的康复护理有重要意义。1临床资料对我科2004~2005年住院的57例脑卒中患者进行康复治疗护理(意识障碍及严重痴呆者除外)。2康复护理内容2。...

点击显示 收起

    脑卒中发病急骤,恢复较慢且遗留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碍,严重影响患者的工作、生活能力,并增加了家庭和社会的负担。因此,对脑卒中偏瘫患者早期的康复护理有重要意义。现介绍如下。

    1  临床资料

    对我科2004~2005年住院的57例脑卒中患者进行康复治疗护理(意识障碍及严重痴呆者除外)。经颅脑CT检查确诊脑出血22例,脑梗死35例,女23例,男34例,年龄43~78岁。均系首次发病,发病即日或3天入院,均有不同程度肢体活动障碍,入院时间15~52天。

    2  康复护理内容

    2.1  良肢位的保持  良肢位,是指为防止或对抗痉挛姿势的出现,保护肩关节及早期诱发分离运动而设计的一种治疗体位。要求患侧上肢处于伸展位——将整个上肢放在一个枕头上,肩外展50°,内旋15°,屈40°,肘腕、手指诸关节均伸展。下肢为屈曲位——髋、膝于屈曲位,踝关节于中立位,背屈90°,伸髋、膝,足下放置垫袋,防止髋内、外旋。可用软枕帮助,无论取卧位或侧卧位均应注意。

    2.2  按摩和被动运动  对肢体进行按摩,尤其要注意患侧手、肩、下肢的按摩,达到改善血液循环,消除肿胀,缓解疼痛,预防褥疮和静脉炎,促进患侧肢体功能恢复的目的。按摩应轻柔缓慢进行,对瘫痪肌予以按摩揉捏,对拮抗肌予以安抚性的按摩,使其放松。按摩后,进行各关节的被动活动,先大关节,后小关节,做髋关节和肘关节活动时,注意手法柔和,活动幅度不宜过大,应≤90°,以免发生骨化性肌炎。在体力允许的情况下,患者自我按摩效果更好。

    2.3  体位转移和平衡训练  早期在床上练习翻身,开始先做双髋向两侧摆动,然后带动躯干向左右移动,注意转动躯干时,健手应握住患手随躯干配合头的转动同时翻转。当患者能进行翻身和半桥动作后,可逐渐训练从卧位转为坐位,为了预防直立性低血压,床头的高度应逐渐抬高。脑梗死发病后2周,脑出血发病后4周左右可以开始进行这项练习。先从健侧卧位坐起,再到患侧卧位坐起,从需人帮助到独立坐起。之后两腿下垂,坐在床边,进行坐位平衡训练,1周后可下地坐椅,能维持10min,可进行站位平衡,迈步和上下台阶训练。

    2.4  日常生活能力的练习  鼓励患者利用健手或健手带动患手进行洗脸、刷牙、吃饭、更衣,尽量减少他人的帮助,充分调动患者的主观能动性。

    2.5  肌肉松弛训练  以心理疏导和被动活动的方式,缓解肌肉紧张。

    2.6  作业疗法  让患者用手指快速指鼻、手指互相对指、拍手、画图、写字等加强手的精细协调、控制能力的训练。

    3  护理体会

    57例患者在住院时即发病早期进行康复训练,能够刺激部分脑细胞产生功能代偿,使神经系统尽快建立新的联系。经平均35天治疗及康复训练后取得明显疗效。肢体运动功能明显提高,步行恢复率达52%,坐位站位85%达到平衡,且康复训练越早效果越明显。
住院期间,治疗的同时进行康复训练,并发症如肩手综合征、肌萎缩、关节痛、压疮等明显降低,对出院后的继续康复大有帮助。另外,患者突然发病,处于身体残疾后的震惊、否定阶段,对康复欲望强烈,家属、同事及单位各方面的全力支持加上患者本人的积极努力,实施早期康复训练易达到良好的效果。

     (编辑:周  蕊)

    作者单位: 154101 黑龙江鹤岗,鹤岗市人民医院

作者: 陈凤兰,张秀君 2006-8-31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