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Home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华现代护理学杂志2006年第3卷第6期

住院患者的心理护理

来源:中华现代护理学杂志
摘要:随着医学护理模式的改变,以人的健康为中心的护理观念逐步被人们所认识和接受。健康人一旦进入患病者角色,往往由于入院后诸如环境陌生、人际关系改变、缺乏信息交流等因素,使患者产生消极的心理。这种心理平衡的失调有时甚至会超过实质性器官对身体的损害。笔者认为对患者实施全面的、整体的心理护理,能促使患者早日恢......

点击显示 收起

    随着医学护理模式的改变,以人的健康为中心的护理观念逐步被人们所认识和接受。健康人一旦进入患病者角色,往往由于入院后诸如环境陌生、人际关系改变、缺乏信息交流等因素,使患者产生消极的心理。这种心理平衡的失调有时甚至会超过实质性器官对身体的损害。笔者认为对患者实施全面的、整体的心理护理,能促使患者早日恢复健康。

    1  产生心理问题的原因

    患者入院后由于环境的陌生,疾病的影响以及生活上的不便,使患者的自尊心、自信心受到了极大的伤害。入院后患者往往要进行自身的角色转换,即使是领导干部,他们一旦住进医院,就必须进行自我意识行为的转变,须遵循医护人员所要求的各项诊疗活动,这些在患者心理都会产生一定程度上的疑惑。患者对于自己所患疾病及预后的不了解,对手术存有疑惑,医学术语听不懂造成护患之间不能有效地沟通,患者信息缺乏,加重了患者焦虑情绪。

    2  对策

    据研究,患者认为人道主义方面的护理有最强的关怀性[1]。因此,护理人员要给予情感以及心理上的支持,对待患者像对自己的亲人一样给予多方面的呵护帮助,通过一个笑脸一句问候,使患者消除对医护人员的恐惧心理,从而能积极配合诊疗,以利于护理工作的展开。对于久治不愈的慢性病患者及癌症患者,更应给予对症心理护理,帮助其树立战胜病魔的信心,使患者了解生命存在的重要意义。做好基础的生活护理(如:晨、晚间护理等),改变患者的自我形象,给予医学知识的宣教,使患者有家庭般的安全感,减少焦虑、恐惧等不良心理的产生,积极配合医护人员的工作。鼓励患者多与医护人员、病友接触,以保持心态平衡,顺利度过角色转换期。在传送医学信息过程中医护人员应做到:(1)时间适宜。避开治疗检查时间,使患者有充分的心理准备。(2)地点合适。选择安静适合谈话的场所,行动不便的患者可在床旁进行的沟通,双方保持眼神的接触,距离保持约1m。这不仅是对患者的尊重,还达到了相互沟通的目的。(3)适当的时机。在患者情绪稳定时进行,以免产生不良的情绪。(4)因人制宜。要坚持以病人为中心的原则,耐心地给予信息,使患者能接受或完全接受医护人员所传送的信息,从而减少恐惧、猜疑等心理因素地产生。

    3  小结

    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护理模式的改变,更多患者的需要不仅仅是药物治疗,而是更多的心理、情感上的支持。医护人员只有真正地深入到患者人群当中去,了解患者,帮助患者提高健康知识水平,才能更好地促进患者的康复。这也是护理工作的一个重要内容。

    【参考文献】

    1  刘义兰,王桂兰.住院患者对护理行为关怀性评价调查研究.中华护理杂志,2002,37(4):245-248.

    (编辑:宋  青)

    作者单位: 1 841700 新疆马兰,解放军第546医院
    264400 山东威海,文登市中心医院肿瘤

作者: 雷涛 隋丽红 李昱 邵卫华 鲜海霞 2006-8-31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