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Home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华现代护理学杂志2006年第3卷第10期

组织分工抢救心脏骤停患者的护理体会

来源:中华现代护理学杂志
摘要:【摘要】目的抢救心脏骤停的最佳组织方案,使心肺脑复苏的各项抢救措施在最短的时间内同步实施,提高抢救成功率。方法对32例在心内科住院中确诊心脏骤停的患者,组织分工抢救的经验进行回顾总结。结果Ⅰ期复苏成功18例,成功率56。3%,Ⅱ期复苏成功13例,成功率40。...

点击显示 收起

    【摘要】  目的  抢救心脏骤停的最佳组织方案,使心肺脑复苏的各项抢救措施在最短的时间内同步实施,提高抢救成功率。方法  对32例在心内科住院中确诊心脏骤停的患者,组织分工抢救的经验进行回顾总结。结果  Ⅰ期复苏成功18例,成功率56.3%,Ⅱ期复苏成功13例,成功率40.6%,Ⅲ期复苏成功10例,成功率31.3%。结论  抢救工作有条不紊,减少人为浪费时间,能按生存链概念即4R序列进行心肺脑复苏,记录及时,减少医疗纠纷

    【关键词】  组织分工;抢救;心脏骤停;护理

      心脏骤停(cardiac arrest,CA)是由于各种原因引起的心脏突然停搏,射血功能终止,导致全身血液供应中断,脉搏消失,呼吸停止,意识丧失,是临床上最危急的急症,一旦确诊为心脏骤停,必须争分夺秒进行心肺脑复苏(CPCR)。严密的组织与分工可减少人为的浪费时间,使心肺复苏在最快的时间得到有序的贯彻实施[1],大脑对缺氧的时间只能耐受4~6min,及时积极的抢救,可使半数以上的心脏骤停获得心肺复苏[2]。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总结2002年6月~2005年10月我院心内科住院的患者32例,男19例,女13例,年龄16~90岁,均确诊心脏骤停。其中冠心病19例,风心病5例,心肌病4例,心肌炎1例,PCI术后1例,甲亢心1例。

    1.2  复苏方法  根据《2000国际心肺复苏指南》原则进行。

    1.3  组织分工方法  配合医生分成5组:第一组负责人工呼吸,包括气囊面罩给O2、气管插管、吸痰、接呼吸机。第二组负责人工循环,进行胸外心脏按压,上心电监护,备好除颤仪、除颤。第三组建立静脉通道和静脉给药。第四组负责降温,上冰帽,联系家属或与在场家属沟通。第五组负责监测生命体征和记录事件经过,各组工作同步进行,互相配合。

    1.4  心肺复苏成功标准[3]  心搏(窦性、结性、室性加速)恢复≥2h属Ⅰ期复苏成功;心搏恢复后建立有效循环(在有或无药物维持下)动脉收缩压大于80mmHg≥24h属Ⅱ期复苏成功;心肺复苏后,无严重脑功能障碍(植物状态、脑死亡)、意识清楚(有指令性行为,包括嗜睡)属Ⅲ期复苏(脑复苏)成功。

    2  结果

    Ⅰ期复苏成功18例,成功率56.3%,Ⅱ期复苏成功13例,成功率40.6%,Ⅲ期复苏成功10例,成功率31.3%。

    3  护理体会

    3.1  抢救工作有条不紊  心脏骤停由于事发突然,情况紧急,在抢救过程中往往显得比较混乱,特别遇到年轻医生、护士更容易措手不及,制订组织分工方案作指引,规定:护士长在场时由护士长指挥护士分工,护士长不在场时由主管护士指挥分工,各班刻不容缓地执行,通过严密的组织分工,各负其责,使抢救工作有条不紊,即使年轻护士按照抢救指引,也能够冷静应对,减少人为的浪费时间。

    3.2  快速实施各项措施  更好地按美国心脏病协会提出的生存链概念即4R序列进行心肺脑复苏。4R指的是快速接近、快速CPR、快速除颤和快速高级生命支持,只有四者紧密结合,才能增加复苏成功的机会[4],组织分工使心肺脑复苏的各项措施在最快的时间内得以同步实施。

    3.3  及时降温保护脑细胞  在进行组织分工前,往往忽略降温措施或者不及时,通过组织分工,发生心脏骤停后,在心肺脑复苏的同时即可上冰帽、冰袋,落实降温要早、快的原则,减低脑耗氧,提高脑细胞对缺氧的耐受性,增加脑复苏几率,体温降至32℃~34℃较合适。

    3.4  规范快速静脉给药  负责静脉通道和静脉给药组,最好两人配合,建立2~3条静脉通道,一人负责抽吸药物,一人负责静脉推注,更好地执行医嘱,一人负责时,往往来不及稀释药物,便直接静脉推注药物(如肾上腺素),延长药物起效时间,一人负责抽吸能用20ml盐水稀释药物,达到药物直接进入中心循环的效果[4],药物起效快。

    3.5  准确及时记录病情  一人负责记录事件的经过,目前医疗形势严峻,患者和家属的防范意识较高,以前均是把用过的药物安瓿放在一起,过后回顾记录,容易遗留口头医嘱,专人负责记录患者每分钟的生命体征、用药种类、剂量、用药后的生命体征变化,何时吸痰、除颤等,抢救过程中的用药量,一目了然,更好地指导下一步的治疗,再用药的剂量和间隔,也有了一手的真实抢救材料,可减少医疗纠纷。

    3.6  伦理学方面  在患者复苏期间,有专人与到场的家属保持交流和沟通,使患者家属可以理解和接受事实,能够随时解答患者家属的问题,对患者家属有积极的心理学意义。

    4  小结

    对心脏骤停患者进行心肺脑复苏,5~6人进行组织分工有利抢救工作的开展,可以提高工作效率。

    【参考文献】

    1  谭海峰,刘晓萍.抢救心脏骤停的临床分析.中华医学研究杂志,2003,407-408.

    2  柴湘平,吴祖林.抢救人员的组织分工对心肺脑复苏成功率的影响.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2003,15(8):504.

    3  宋志芳,郭晓红,潘祝平,等.有效人工通气在心肺脑复苏中的价值探讨.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2002,14(4):213-216.

    4  胡大一,马长生.心脏病学实践2002-规范化治疗.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37-40.

    作者单位: 510630 广东广州,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心内科

  (编辑:丁剑辉)

作者: 余健,钟影雪,陈利芳,黄贤珍 2006-8-31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