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Home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华现代护理学杂志2006年第3卷第14期

妇科患者入院后检出梅毒的护理

来源:中华现代护理学杂志
摘要:隐性梅毒无临床症状,但仍具有传染性。2006年1月1日~6月30日对我科住院的妇科患者常规进行梅毒血清学(RPRTPHA)检查,共筛查出阳性患者10例,均为隐性梅毒。1临床资料10例均为妇科住院患者,年龄21~63岁,其中CINⅢ期2例,卵巢囊肿3例,子宫肌瘤3例,附件炎2例。2护理2。...

点击显示 收起

  隐性梅毒无临床症状,但仍具有传染性。2006年1月1日~6月30日对我科住院的妇科患者常规进行梅毒血清学(RPR TPHA)检查,共筛查出阳性患者10例,均为隐性梅毒。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0例均为妇科住院患者,年龄21~63岁,其中CIN Ⅲ期2例,卵巢囊肿3例,子宫肌瘤3例,附件炎2例。

  2  护理

  2.1  心理护理 

  由于患者入院前不知道患有梅毒,起初往往对检查的结果有怀疑,医护人员应给予解释,必要时予以复查。患者一旦确诊为梅毒感染,一般心理上难以接受,表现为悲观、恐惧或焦虑,应同情、理解,关心尊重患者的人格,尊重其隐私,使其放下包袱,放心接受治疗。同时讲解本病的相关知识、治疗方法、效果,从而消除其紧张、悲观情绪,对不明原因的感染,有的患者怀疑配偶有婚外性生活史,因而表现为抑郁、愤恨、愤怒情绪,对此应做好解释工作,化解夫妻感情危机,为患者提供一个稳定有序的住院环境。在取得患者同意后,应告知其配偶,并取得患者家属的支持,有利于夫妇同治。

  2.2  认真做好消毒隔离 

  (1)医护人员的自我防护措施。树立全面预防的观念,对于一般的操作,如晨间护理不需戴手套,每次操作后双手蘸肥皂浆用六步洗手法洗手3遍。有可能接触到患者血液或分泌物时,应戴乳胶手套。重点做好安全防护,在静脉注射、肌内注射等操作过程中注意防止针刺伤。一旦被针刺伤应立即用肥皂水和流动水冲洗伤口,挤出伤口的血液,并用碘伏彻底消毒,尽早检测抗体,根据免疫状态及抗体水平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并将此情况上报医院保健科。(2)直接接触患者的用物处理。用过的一次性物品单独处理,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压脉带,体温计可以专用,也可单独消毒使用。有血性分泌物的物品应焚烧,患者的衣裤、被服应专用,换下后应用含氯高效消毒剂浸泡后再清洗消毒。(3)同室患者的保护。梅毒主要通过性接触传播,其次通过梅毒患者的分泌物、污染物、便盆,器械敷料间接传染[1]。因此要做好病室的消毒处理,尽量为患者安排单间,如无条件,要告知并督促患者做好床边隔离,使用坐便器时加一次性套子,患者之间的物品不要交换使用,防止交叉感染。(4)患者出院后的处理。患者用过的物品需分类消毒处理。单人病室应关闭门窗,打开床旁桌,摊开棉被,竖起床垫,用臭氧消毒器消毒。再用含氯高效消毒液擦拭家具及患者接触过的水龙头、门把手及卫浴设施等。

  2.3  治疗后观察 

  梅毒患者经足量规则治疗后还应定期体检及RPR滴度检查,以了解治疗效果。隐性梅毒治疗后第1年每3个月复查1次,以后每半年复查1次,连续2~3年。如血清反应由阴性转为阳性或滴度增高4倍,或有临床症状复发,均应加倍量复治。超过2年血清不转阴属血清固定,是否再治疗根据病情而定[2]。

  3  健康宣教

  向患者讲解梅毒是一种性传播疾病,其传播途径主要通过性接触传染,少数通过接吻,唾液间间接接触及被污染的衣被,器具传播。告知梅毒感染后的危害,加强性教育和道德教育,增强患者的自律性,防止交叉感染。宣讲坚持正规足量疗程的重要性,通过正规治疗,梅毒完全可以治愈。

  4  体会

  近几年来,梅毒的发病率逐年上升,临床上TPHA RPR阳性的患者不断增多,此类患者虽无临床症状,但仍具有传染性,又由于性病患者的隐私权,出于自我保护意识,不愿公开病情,给平时的消毒隔离带来一定的难度,给护理工作增加了新的难题。对此,首先要做好消毒隔离,以防交叉感染。在日常操作中注意自我防护,防止意外损伤。提高法律意识,要懂得保护护患双方的利益,要熟悉自己工作中潜在的法律问题,以便更好的履行自己的职责,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同时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在人际交往中感染和影响他人,得到患者及家属的理解[3],使难题得到轻易化解。

  [参考文献]

  1  映兰,罗贞.护士职业安全的危险因素及防护对策.实用护理杂志,2003,19(1):67.

  2  张学军.皮肤性病学,第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185.

  3  杨光.良好的护士心理素质是急诊护理质量的保障.护士进修杂志,1999,14(6):20.

  作者单位: 310006 浙江杭州,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妇产科医院妇三科

作者: 谢燕红,徐兰波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