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Home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华现代护理学杂志2006年第3卷第15期

《内经》之情志调护在冠心病心绞痛治疗中的应用

来源:中华现代护理学杂志
摘要:冠心病心绞痛属中医胸痹心痛范畴,而该病与情志变化之间的关系,早在《内经》中即有论述,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说:“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悲哀愁忧则心动,心动则五脏六腑皆摇”(《灵枢·口问篇》)。近年来,情志因素与冠心病心绞痛的发病及其治疗的关系已日益受到广泛的关注,目前公认,不良的......

点击显示 收起

  冠心病心绞痛属中医胸痹心痛范畴,而该病与情志变化之间的关系,早在《内经》中即有论述,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说:“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悲哀愁忧则心动,心动则五脏六腑皆摇”(《灵枢·口问篇》)。近年来,情志因素与冠心病心绞痛的发病及其治疗的关系已日益受到广泛的关注,目前公认,不良的情志刺激是冠心病心绞痛发病的一个不可忽视的危险因素,而良好的情志调护则对冠心病心绞痛的治疗和康复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多年的临床实际工作中,笔者将《内经》中有关情志调护之理论有机地应用于临床冠心病心绞痛的治疗中,不仅可以明显地提高了临床治疗效果,而且对该病的远期疗效和康复亦有很大的帮助。

    1  情志变化是脏腑功能活动的客观表现,与心之关系密切

    机体的情志活动与变化与内脏有着密切的关系,而脏腑的功能活动主要靠气的温煦、推动和血的濡养,《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非忧恐”。可见情志的活动与变化必须以五脏精气为物质基础。然“心者,五脏六腑之大主,精神之所舍”(《灵枢·邪客篇》),故无论何种情志变化都与心脏关系最为密切。正常的情志变化是机体对外界刺激所产生的各种自我调节的反映形式,这种调节形式在心的主导下,使怒而不过,思而不结,惊而不恐,忧而不悲,进而使情志有节,意和气扬,营卫调和,心脉通畅,脏腑功能活动趋于正常,诚如《素问·上古天真论》所说:“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2  情志的异常变化与冠心病心绞痛之间的关系

    《灵枢·经水篇》说:“五脏者,合神气魂魄而藏之。”即人的精神情志活动与五脏功能密切相关,若长期剧烈的外界精神刺激或忧愁思虑长期不解,则可伤及五脏,轻者致气机逆乱,继者可耗伤五脏气血。然“心者,五脏六腑之大主,精神之所舍(《灵枢·邪客篇》)”,“故悲哀忧愁则心动,心动则五脏六腑皆摇”(《灵枢·口问篇》),说明情志的异常变化与心病的发生关系极为密切。心主血脉而藏神,若情志畅达,则气血调和,营卫通畅,环周不已,若情志过极,则可致心气郁结,气滞血瘀,耗伤气血。可见情志的异常变化,多易先损伤心脏,致心脉痹阻而引发冠心病心绞痛。

    3  《内经》之情志调护在冠心病心绞痛治疗中的应用

    如前所述,情志的异常变化与冠心病心绞痛的发病关系密切,因此,在冠心病心绞痛的治疗过程中,配合适宜的情志调护,对本病疗效的提高和康复,其临床意义是显而易见。《素问·汤液醪醴论》说:“精神不进,意志不治,故病不可愈。……病为本,工为标,标本不得,邪气不服”。《灵枢·师传篇》又说:“人之情,莫不恶死而乐生,告之以其败,语之以其善,导之以其便,开之以其苦,虽有无道之人,恶有不听者乎”。因此,临证之际,宗《内经》之意,在治疗冠心病心绞痛时,适宜配合情志调护,往往可以取得较好的临床疗效。

    3.1  告之以其败  是指对患者既要指出其患疾病的危害,引起患者对疾病的重视,但同时也不能因患病后不能释怀,产生错误的理解。由于每个冠心病心绞痛患者的个人情况,如社会地位、经济状况、文化程度等均不相同,加之对一些宣传的误解,因此,患病后可以导致不同的情志变化。有的不以为然,不能对疾病的危害性产生足够的重视,而有的则过分谨慎和害怕,造成很大的思想负担和压力,加重情志郁结,以致影响到治疗的效果。

    3.2  语之以其善  是指向患者指出如何调节自己的情志和密切配合治疗,才能使病因向好的、有利的方面发展,从而增强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冠心病心绞痛虽然危害性较大,但若能早期诊断,及时治疗,同时配合适宜的情志调护,克服不良情志的刺激和损害,阻断因郁而病的恶性循环途径,是完全可以得到控制,进而达到预期的治疗效果。

    3.3  导之以其便  是指引导患者如何进行调息养性,平衡七情,恬恬自待,保持愉快和谐的情志状态。对冠心病心绞痛患者,除要求严格遵医用药外,还要注意调养的方法和事宜,使之产生自我暗示并能与医生密切配合,从而使脏腑安宁,气血畅通,有利于冠心病心绞痛的治疗和康复。

    3.4  开之以其苦  是指医护人员要对患者有同情心和责任感,要得到患者的信任,针对患者的思想顾虑,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喻之以例,使患者能很好的配合治疗。冠心病患者往往多有心怀不畅,情志抑郁、悲恐怕死的情志变化,因此,触发恻隐之心,了解其精神和生活所苦,疏导其郁结之情志,以防忧恐而伤及心脾,耗损心血,进而使心脉通畅,有利于冠心病心绞痛的治疗。

    3.5  情以相制  情以相制是指以一种情志去抑制另一种情志,从而达到淡化或消除不良情志变化,以保持良好精神状态的一种情志调护方法。相当多的冠心病患者,由于对本病的误解,往往夸大本病的危险性,易产生悲忧恐惧之情志变化,导致情结气滞,气机不通,十分不利于治疗。然心在志为喜,喜能胜悲,“喜则气和志达,营卫通利”(《素问·汤液醪醴论》)。若患者能克服战胜悲忧恐惧心态,保持乐观平静,心气平和的愉快心态,相信并与医务人员配合,是完全可以取得预期疗效的。正所谓五志过极,以其胜治之。

    4  病案举例

    患者,女,41岁,2005年3月14号初诊。患者既往有冠心病病史2年余,经中西药长期治疗后,病情基本稳定。此次发病缘于1周前因家中装修房屋,操劳过度,加之与装修队发生争执而开始出现发作性的胸骨后憋闷疼痛,伴气短,心慌,烦躁失眠,善叹息,舌淡红,苔白,弦细,做心电图报告为Ⅱ、Ⅲ、avF导联ST-T异常改变,偶发室早。诊断为冠心病心绞痛。经西药抗凝、扩冠及中药理气活瘀治疗3天后,症状无明显改善,且抑郁悲观之情日渐加重。二诊时,除加重疏肝解郁之中药外,同时遵循《内经》“告之以其败,语之以其善,开之以其苦”之宗旨,配合情以制胜法,对其进行耐心细致的引导和帮助,使其情志得到适宜的调护,连续治疗1周后,患者不仅心情转佳,且胸憋闷疼痛等症亦随之明显改善,后又持续调治调护1个月,诸症尽消,复查心电图大致正常,嘱其仍要保持良好的心情,定期复查,随访至今,心绞痛未见复发。可见,《内经》中有关情志调护之理论应用于临床冠心病心绞痛的治疗,可以明显的提高了临床治疗效果,且对该病的远期疗效和康复亦有很大的帮助。

    作者单位: 518083 广东深圳,深圳市盐田区盐港医院

  (编辑:唐  城)

作者: 杨小红,张国庆,叶翠英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