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Home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华现代护理学杂志2006年第3卷第20期

将人本教育渗透到护士综合素质培养中

来源:中华现代护理学杂志
摘要:[摘要]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其实质是人本教育。人本教育就是以人为本,加强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并以健康为中心,对人本教育加以阐述:(1)健康与素质的含义。(2)人本教育的内涵。(3)人本教育在综合素质培养过程中需要处理好的几种关系。...

点击显示 收起

     [摘要]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其实质是人本教育。人本教育就是以人为本,加强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并以健康为中心,对人本教育加以阐述:(1)健康与素质的含义;(2)人本教育的内涵;(3)人本教育在综合素质培养过程中需要处理好的几种关系;(4)人本教育的可行性方法。

    [关键词]  人本教育;综合素质;健康

       21世纪是知识经济社会,科技突飞猛进,知识更新迅速,国力竞争日趋激烈。面对挑战,江泽民同志指出“最重要的是坚持创新”,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之力,“创新的关键在人才,人才的成长靠教育”。通过培育培养大量的具备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的人才。

    虽然教育的知识、社会价值取向,对学生个体需要的满足起着积极的作用,但它们带有一定的功利色彩。因此,以学生发展为本,关注学生的存在与发展,尊重学生的个性特长,重视学生的兴趣和需要,促进学生自由、全面和谐的发展就应该被现代教育所重视,教育模式应该从本质上发生转变,走出应试教育的误区,全面推行素质教育,加强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将学生培养成具有强健的体魄、良好的心理状态和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的健康型人才[1]。

    1  健康、素质的含义

    1.1  健康  世界卫生组织1948年将健康定义为:不但没有躯体疾病,而且还有良好的生理、心理状态和社会适应能力,包括:(1)身体健康,指没有躯体疾病,身体各系统之间协调发展,能够顺利完成各个年龄段应该承受的体力活动及劳动,并且有耐力。(2)心理健康,指心理状态稳定,能够承受和应对各种心理压力,如:喜、怒、哀、乐、悲、恐等。(3)社会适应良好:指无论在什么样的环境中,都能够确保身体正常发展,各方面潜能发挥最佳程序。

    1.2  素质  从结构要素上看,素质具有生理、心理和社会三种成分,是通过教育和社会影响逐步形成和发展的,是教化的结果,是知识内化、升华的结果。知识是素质形成和提高的基础[2]。仅有知识,并不等于具有较高的素质。素质教育是强调发挥潜能、培养心理品质和训练社会文化素养的整体教育。一个人的素质养成与发展,是一个逐步提高的过程,需要在不同的教育阶段达到相应的目标。

    2  人本教育的内涵

    人是一个由内在能动性推动的、趋向于无限多种可能发展的生命体,所以,在看待人的发展的时候一定要打破传统的教育偏见。当代教育领域反映的人本主义思想,实则是“以人为本”的主体性教育。那么“以人为本”的教育的内涵是什么呢?

    2.1  教育是每个人都拥有的基本权利  教育必须建立在民主、平等的基础上,必须尊重人的权利,满足所有受教育者的需求,教育贯穿于人的一生,他不仅是全民的教育,而且是人的终身教育。

    2.2  教育并非简单的外部引导、塑造,更重要的是一种源于精神内部的活动  生命体通过教育不断地自我完善,不断地塑造更美好的自我形象。教育应该确立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而不应该是处于被动的消极地位,保护受教育者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开拓创新精神,培养其科学精神与人本精神。   

    2.3  教育应该是具有人性色彩的内化活动,而不应该抹杀、贬抑个性  “人本主义应包括个人心灵的全部丰富多彩的东西,而不是把它们全部压缩为一个单一类的‘心灵’;它还包括每个人的心理财富以及兴趣、感情、意志、抱负等各种复杂内容”。教育不仅要注重个体智力因素的发展,还须关注非智力因素[3]。

    2.4  教育是生命体自由全面发展的精神乐园  正如学者冉云飞所说“中国历来不缺乏伟大的思想,也不缺乏卓越的思想家,但是缺乏新思想结合、扎根的土壤”。学校应该是吸引受教育者的场所,吸引点更多的是掩藏在教育背后的对每个需要自由成长的生命体的尊重与关注,因而应营造适应个体自由成长阳光充裕的空气清新的精神乐园。

    2.5  教育特别强调情感与认知的整合  人本主义心理学主要代表人物之一的罗杰斯(c.Rogers)认为,现代教育悲剧之一是看重认知学习。他所倡导的合成课程(confluent curriculum)就是强调情感与认知的融合,即通过把情感因素增添到常规课程中去,赋予课程内容以个人意义。课程的重点应由教材转向学生个体。这里须特别指出“以人为本”的教育应是现代意义的主体性教育,它涉及对生命创造体的主体地位的确认、教育的基本价值取向重新定位、教育观念、教学模式与学习方式等的变革。

    3  培养综合素质需要处理好几种关系

    3.1  关于成人与成才  要培养人才,成人教育与成才教育二者缺一不可,强调成才而忽视成人或强调成人而忽视成才,都不利于学生的成长。就人才成长的规律来看,一般是先成人再成才,其机制在于成人是成才的动力和方向,有了动力和方向,成才也就变得容易多了[4]。因此,人本教育强调成人教育应优先于成才教育,尽管二者可能是同时进行的。

    3.2  关于知识与能力  在现代社会,知识是能力的重要基础,但不是决定因素,换句话说有知识并不等于就有能力;同样,能力的大小也不表明知识的多少。知识与能力的关系可以这样表述:活知识一般都要转化为能力,而死知识则不能完成这种转化。网络知识的功能就在于这种结构最易激活知识,使储存在大脑中的知识变成活知识,进而转化成能力“记问之学”之所以不应提倡,就在于它是死知识。人本教育之所以反对培养“会走路的两脚书橱”就在于这种“书呆子”知识虽多但缺乏能力。人本教育不会将高学历等同于能力、等同人才。教育如果只使学生获得知识而没有获得能力,那就是教育的重大失职。人本教育急切呼唤知识的活化教育和智能同一的教育。

    3.3  关于求实与创新  教育要遵循传统,要考虑现实,但决不能因此而阻碍甚至反对创新,不能成为反对学生求知好问、标新立异的口实。然而,在实践中以老老实实做学问为由反对学生创新的事例比比皆是,这应当引起教育者的注意。求实与创新不是一对矛盾体,二者完全可以有机统一起来,它们在教育过程中的对立是教育观念误区的反映。

    3.4  关于民主与个性  创新能力来自个性的张扬,个性张扬必须在民主氛围中得以实现。教育民主不仅是获得健康人格而且也是获得弹性思维、自我意识、网络知识和复合能力的前提条件。不言而喻在“灌注式”的课堂上,在压抑的氛围中,学生不可能有思维伸缩的空间,不可能有发展自己多方面才能的机会,自然也就不可能有个性的张扬。人本教育本质上是民主教育,它鼓励学生的表现欲望,认为这种欲望是学生的本能反应,是学生能力外显的一种自然表现,也是学生创新的前提,教育者不但不能打击学生的表现欲望反而可以借此帮助学生准确判断其能力所在。为此,教育者必须有意识地营造民主的氛围。

    3.5  关于形式与内容  这里形式即教育方式方法,内容即课程和教材。人本教育要求与其相适应的教育方式方法。死记硬背的、机械枯燥的、以考试为宗旨的方式方法极不利于学生思维空间的拓展,因而必须加以摒弃,转而代之以讨论启发式的、大视野宽角度的、生动活泼的方式方法。

    4  人本教育的可行性方法

    4.1  确立“以人为本”的理念,让学生成为教育的主体  学校教育就是要发掘学生的潜能,引导学生发展个性,实现其人生价值。要达到这样的境界,就必须转变教育观念,教育者要“目中有人”,与学生的关系应该是“教师+家长+朋友+学生”—教育者首先是教师,对学生严格要求;其次是家长,对学生要有母爱之情,无微不至;第三是朋友,要有民主作风,与学生平等沟通;第四是学生,教学相长,教师也要向学生学习。在教学活动中做到:(1)平等。从法律角度来看,学生与教师一样,也是权利的主体,应当享有主体应有的权利。因此,教育者不应以权威者的身份,高高在上地去“管”学生,而是应以民主、平等的态度来对待学生,放下架子,以生活上的“朋友”、学习上的“伙伴”的身份与学生一起学习、生活。(2)尊重。学生在希望得到成人关爱的同时,更渴望得到关注,特别是尊重,因此,在教学及与学生交往活动中,教育者要尊重学生的意愿、尊重学生的人格。(3)民主。研究表明,专制的环境中,学生的兴趣不浓,积极性自然不高,而在民主的氛围中,学生的积极性高,能主动参与教育活动。

    4.2  改革教育形式,实行开放式教学,拓宽教育的渠道  (1)充分发掘资源,教学活动开放化。围绕社会生活、社会政治经济形势开展主题活动,学生可以随时进入实验室,也可从电视以及网络搜集有关资料和经验。从教学形式到教学内容都实行开放化,以强化知识、锻炼能力。(2)教育空间开放化。组织学生走出校门,开展多样化的社会实践活动,在教师的指导下组成学习小组,走出课堂,上机关、下工厂、访农村,将课本知识应用于实践,并在实践中得以升华。

    4.3  改进教育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育过程,实现教育的内化  (1)激发参与的意向。要使学生真正参与到教育教学活动中,学生有无积极的参与意识至关重要,教育学生认识学习的意义,引导他们明确学习固然离不开环境、教师的教学方法等外因,但更主要的是要靠自己,特别是学习的兴趣等非智力因素的作用,发挥主观能动性,主动学习,积极学习。(2)创造参与机会。以自我教育为切入口,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如课堂讨论、各种辩论会、文娱活动、临床实践等活动,都有学生参与,甚至自理自治。(3)加强自我教育。教育者在教学活动中,运用欣赏、夸奖、肯定等方法激励学生大胆地展示自己的特长,并引导学生自我设计、自我评价、自我反省、自我提高。(4)加强激励教育。让学生学会相互欣赏和褒扬。学生的成功感、自豪感很大程度上来自同学的评价,利用群体效应,可以增强同学间的友谊及班集体的凝聚力。

    4.4  把家庭与社会的人文关怀作为人本教育的外围工程  家庭、社会是学校教育重要的外围补充。如果说学校教育是人本精神培养的内因,那么家庭教育与社会教育则是其外因口外因是内因发展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并促进事物的发展。为此,应注意培养家庭环境及亲子关系对生命体的主体意识;贯彻执行“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社会文化方针,实施以“促进学生健康发展”为核心的人本主义教育。

    笔者相信坚持以教育的人本价值取向来指导教育实践,必会迎来教育事业蓬勃发展的美好春天,祖国必会呈现出人才辈出的大好局面。

    [参考文献]

    1  罗利建.人本教育.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4,36.

    2  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创新教育研究与实验》课题组编.创新教育.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386.

    3  燕国材.素质教育论.杭州:江苏教育出版社,1997,78.

    4  毕淑芝.当今世界教育思潮.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2.

    5  方展画.当代西方人本主义教育理论评述.河北教育学院学报,1999,1:22.

    6  郑信军.人本主义心理学对当前教改实验若干问题的启示.山东教育科研,1999,9:6.

    7  杨韶刚.人本与科学精神在当代教育中的整合.教育科学,1999,3:6.

    8  胡纬华.论素质教育中蕴涵的“以人为本”思想.上海师范大学学报,1999,5:19.

    作者单位: 710061 陕西西安,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附设卫生学校

  (编辑:江  枫)

作者: 许培查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