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Home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华现代护理学杂志2006年第3卷第21期

39例颈淋巴结核患者手术治疗的护理

来源:中华现代护理学杂志
摘要:[摘要]病灶清除术是治疗颈淋巴结核的一种常用方法。本文报告39例颈淋巴结核患者行手术后的护理,主要包括:局部清创换药的体位、伤口情况的观察、换药的方法、心理护理的技巧以及合理饮食和休息对伤口愈合的必要性。[关键词]手术后护理。颈淋巴结核颈淋巴结核病在临床上较常见,其中部分患者同时患有肺结核病。...

点击显示 收起

     [摘要]  病灶清除术是治疗颈淋巴结核的一种常用方法。本文报告39例颈淋巴结核患者行手术后的护理,主要包括:局部清创换药的体位、伤口情况的观察、换药的方法、心理护理的技巧以及合理饮食和休息对伤口愈合的必要性。

 [关键词]  手术后护理;颈淋巴结核

     颈淋巴结核病在临床上较常见,其中部分患者同时患有肺结核病。以儿童和青少年居多,女性多于男性,发病部位以右侧多见。临床分为单纯型、浸润型、脓肿型、溃疡型,其中单纯型后期可以转为其他型。治疗方法:除部分单纯型仅通过药物治疗肿大淋巴结可缩小外,其余各型都施以病灶清除术,尽可能将脓肿及干酪样坏死物质清除干净,配以积极的术后换药和全身抗结核药物治疗,治愈率达100%。我院2005年2月~2006年4月对39例颈淋巴结核患者采取了病灶清除术,并通过细致的护理,临床疗效较满意,现将术后护理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39例患者出现颈淋巴结肿大,均行颈部淋巴结穿刺病理结果证实为颈淋巴结结核。男12例,女27例,年龄4个月~65岁,平均29岁。2例4个月大婴儿因接种卡介苗后出现颈淋巴结肿大症状。37例患者先出现肺结核,在抗结核治疗后或肺结核病治愈后始出现颈淋巴结肿大的症状,发病间隔2个月~2年。其中17例患者在抗结核治疗2~6个月内肺结核好转而出现颈淋巴结核的症状,15例患者在结核6个月~1年出现颈淋巴结肿大症状,5例为肺结核治愈已停药半年内继发颈淋巴结核肿大等症状。39例患者中血行播散型肺结核10例,浸润型肺结核27例,肺外结核2例。

    1.2  手术方法

   全部病例均在局麻下行病灶清除术,将脓腔内的干酪样物质全部清理干净并用刮勺破坏腔囊。凡士林纱布填塞残腔,皮肤不予缝合,术后除2例患儿外继续口服抗结核药物。于术后1天开始换药。

    2  护理

    2.1  局部清创换药

    2.1.1  体位  根据患者手术不同部位固定不同的换药体位,便于暴露伤口换药,同时还可以连续性观察伤口的深浅度及愈合情况。

    2.1.2  病情观察  每次清洗伤口前要仔细观察伤口和敷料情况,并仔细观察、记录伤口渗出液的性状和渗出量及敷料吸收情况,敷料与伤口的粘连程度,患者的疼痛反应,敷料操作的难易程度以及敷料的顺应性等情况。换药时应细心观察创面的颜色及愈合情况。

    2.1.3  换药方法  先用75%的酒精消毒伤口周围皮肤,用镊子或小刮勺清理残腔内的坏死组织,用20 ml注射器吸生理盐水从伤口中心环形向外冲洗,形成涡流反复冲洗3~4次至残留坏死物全部清理干净并用无菌干棉球吸干盐水。然后用浸满药液(利福欣、异烟肼针剂及碘伏液)的纱布一端放置在残腔底部,使引流纱布与残腔各壁充分接触不形成死腔,另一端留置在伤口皮缘,外敷纱布或棉垫固定。敷料厚度以最外层不被浸透为原则,渗出期一般需3~5 cm厚,渗出期后可减薄为1~2 cm厚,包扎范围超过创缘2~5 cm[1]。渗出期每日换药1次,如伤口干燥,肉芽转为鲜红色,改每3日换药1次,换药方法同前并保持伤口长期湿润状态,至肉芽组织从残腔底部开始生长并充满残腔为止。

    2.2  心理护理 

  由于淋巴结核术后伤口愈合时间较长,患者不仅身体感到疼痛、不适,心理也感到不安、紧张、担忧。心理紧张可影响人体免疫系统的功能,特别是使白介素-1β明显降低,从而影响组织修复功能,直接影响伤口愈合。因此应加强心理护理,消除患者紧张情绪。首先与患者及家属应建立良好的信任关系,允许家属探视并尽可能多的照顾患者,减轻患者不良心理反应。第二是提供给患者及其家属有关伤口治疗及预后的信息,及时将伤口好转的信息告知患者及家属。同时给患者于情感支持,请那些入院时病情较重而现在已明显好转的患者现身说法,以给他们安慰,减轻其恐惧、焦虑心理。

    2.3  饮食指导 

  伤口愈合是一个能量消耗增加的过程,如果能量摄入不足,会导致炎症反应停滞在炎症期,特别结核病是一种消耗性和高代谢性疾病,其原有低蛋白血症等营养问题,更容易出现伤口迁延不愈成为慢性伤口等愈合不良问题。因此与患者及家属共同讨论营养计划的实施步骤和方法,根据患者的病情、进食能力、对肠内营养的耐受性和消化、吸收情况制定进食计划表,给予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的食物,如鸡蛋、牛奶、瘦肉、鱼类、鸡、鸭、豆制品和各种新鲜的蔬菜、水果,并且饮食尽量做到多样化,讲究科学的烹调方法,使饭菜的色、香、味俱全来增加患者的食欲。同时指导患者少量多餐,多给患者积极的反馈。

    2.4  休息

   手术初期要增加卧床休息时间,减少能量消耗。恢复期的原则是规律休息,适量运动。活动不可过度,足够的睡眠(每天不少于10 h)和适量运动交替进行,可增强患者体质,是最佳休息方法。

    3  小结

 颈淋巴结核病灶清除术治疗,缩短了疾病病程,提高了疾病的愈合率。在临床护理中发现,在伤口护理方面,清创的技术、清洁伤口的方法、敷料选择与使用、覆盖伤口的方法及局部药物使用,其方法及技术科学合理与否,将直接影响伤口愈合。因此,坚持感染创面无菌换药,彻底清除脓腔内坏死组织,持续换药治疗,伤口基底保持湿润状态且形成低氧环境,刺激毛细血管生长和再生,能促进溃疡伤口的肉芽组织生长。患者保持良好的心态及合理的营养饮食可提高机体抵抗力促进伤口的愈合。

    [参考文献]

    1  蒋琪霞.伤口护理临床实践指南.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4,67-87.

    作者单位: 443003 湖北宜昌,宜昌市第三人民医院

 (编辑:宋  青)

作者: 谭雪琴,肖春桥,刘正芳 2007-4-26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