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Home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华现代护理学杂志2006年第3卷第23期

肥胖患者逆行静脉输液中的相关问题

来源:中华现代护理学杂志
摘要:肥胖患者逆行静脉输液中的相关问题(pdf)[摘要]目的探讨肥胖患者逆行静脉输液的相关问题。方法2002年4月~2006年4月笔者将98例肥胖患者,随机分逆行静脉输液和顺行静脉输液两组,每组49例。对比分析静脉穿刺成功率、液体流量、渗漏情况、手部活动受累情况等。结果渗漏情况、手部活动受累情况、穿刺成功率,两组......

点击显示 收起

    肥胖患者逆行静脉输液中的相关问题 (pdf)

    [摘要]  目的  探讨肥胖患者逆行静脉输液的相关问题。 方法  2002年4月~2006年4月笔者将98例肥胖患者,随机分逆行静脉输液和顺行静脉输液两组,每组49例。对比分析静脉穿刺成功率、液体流量、渗漏情况、手部活动受累情况等。 结果  渗漏情况、手部活动受累情况、穿刺成功率,两组差异明显;液体流量,两组差异不明显。结论  对肥胖患者逆行静脉输液是安全、可靠的,具有成功率高、不影响手部活动、不影响液体流量、渗漏率低等优点。

    [关键词]  肥胖;静脉输液;逆行静脉输液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饮食结构的改变、体力劳动的减少,肥胖人口、老龄人口日益增加。以肥胖为危险因素的相应疾病,如心脑血管病、周围血管病等有上升趋势,使需要长期输液的患者增多。肥胖可造成手(足)背脂肪堆积,使血管深在,皮肤松弛;老龄和慢性病患者,静脉的反复穿刺可造成血管不同程度损坏,甚至短期内难以重复使用;二者均可影响静脉输液质量。为此,笔者对2002年4月~2006年4月的98例肥胖患者(超过正常体重30%),分别采用逆行方法和常规(顺行)方法静脉输液,通过对比分析,讨论逆行静脉输液中的相关问题。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98例,男54例,女35例;年龄55~75岁,平均65岁。随机分为逆行输液组和顺行输液组两组各 49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情轻重等方法差异无显著性(P>0.05)。两组均使用江苏苏云医疗器材有限公司生产的7号针头及输液贴。所有操作由笔者1人完成。

    1.2  静脉穿刺方法  98例患者的静脉穿刺部位均在手背部掌指关节的近侧(以掌背静脉为主)。

    1.2.1  逆行输液组  采用逆行静脉输液方法。通过心理沟通,让患者放松,手处于休息位,呈握杯状。病情较轻者,可前臂屈曲,手置于胸前。掌背静脉显露不清楚者,可用示指触摸血管的走向及深度。由近心端向远心端穿刺。进针角度随患者肥胖程度与血管深度灵活掌握,一般与掌骨背侧皮肤成50°~60°角。由于被穿刺处血管迂曲多,见穿刺针回血后,稍向前送即可,不宜过多及过快。

    1.2.2  顺行输液组  采用顺行静脉输液(常规)方法,同《基础护理学》中静脉穿刺输液法。

    1.3  观察指标 

    (1)观察静脉穿刺的一次成功率。(2)观察液体流速:将调节器调至最大或最小时,观察液体的滴数(观察时间为1 min)。(3)观察针稳定性:穿刺成功后,观察是否发生液体渗漏。(4)观察手活动度:穿刺点固定后,观察手指活动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静脉穿刺成功率、液体的流速、针的稳定性以及手的活动度的比较,采用χ2检验,比较两组间有无差异。

    2  结果

    2.1  静脉穿刺成功率  见表1。两种静脉穿刺方法的成功率对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

    2.2  液体流速的比较 

    见表2。两种穿刺方法的液体流速对比,差异无显著性(P>0.05)。

    2.3  针稳定性的比较  见表3。

    逆向穿刺法液体渗漏发生率为8.1%,顺向穿刺法液体渗漏发生率为20.4%,两者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1)。

    2.4  两种穿刺方法对手活动度影响的比较  见表4。逆行静脉穿刺法对手的抬起、端水杯等适当活动无影响,而顺行静脉穿刺法对手的活动均有影响,两者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1)。 表1  穿刺一次性成功率对比  例(略)表2  两种穿刺方法液体流速的比较  例(略)表3  两种穿刺方法对针稳定性的比较  例(略)表4  两种方法对手活动性影响的对比  例(略)注:χ2=98.00,P<0.01

    3  讨论

    3.1  解剖学基础 

    在每个手指两侧的背部,都有指尺侧静脉和指桡侧静脉分布,并相互吻合成指静脉弓。相邻二指的指尺侧静脉和指桡侧静脉在掌指关节水平汇合,并收集掌骨头静脉,则形成第2~4掌背静脉。各掌背静脉沿着掌骨间隙走行,在手背形成静脉弓或静脉网。浅筋膜内数目众多、互相吻合成网(弓)的浅静脉,最后在腕背水平,在网或弓的桡侧或尺侧,分别延续为深筋膜深层的头静脉和桡静脉[1]。因此,吻合支丰富、远端静脉无瓣膜,是逆行输液不影响液体流速的前提。本组资料显示,逆行组和顺行组的液体流速没有差异。相邻二指的尺侧和桡侧静脉汇合,又有掌骨头间静脉注入,是掌背静脉相对固定、逆行穿刺成功率高的解剖学基础。本组资料显示,一次性穿刺成功率,逆行组(93.9%)高于顺行组(89.8%)。

    3.2  开展逆行静脉穿刺的必要性 

    (1)手背的中1/3处是常用的顺行(向心性)穿刺部位。随输液次数的增加,穿刺的刺激、药物的影响等引起的血管机化、变硬、萎缩等现象接踵而至,使穿刺难度加大。逆行静脉穿刺技术的开展,则拓宽了手背静脉的穿刺范围,为反复输液的老年患者、肥胖患者、慢性病患者甚至儿童,增加了新的输液渠道。(2)手背浅静脉顺行输液是临床上常用的,被操作者习惯、熟悉的方法,但穿刺针固定胶带可使掌指关节活动受累。手背静脉的近1/3处相对游离(而掌背静脉由相邻二指的尺侧和桡侧静脉组成,又由掌骨头间静脉注入,相对固定),增加了穿刺失败或由于手部活动引起渗漏的危险。而逆行穿刺则避免了上述弊端。本组结果显示:渗漏率,逆行输液组(8.1%)明显低于顺行输液组(20.4%);手部活动,逆行输液组不受限制,顺行输液组全部受到限制。

    3.3  注意应用中的一些细节 

    (1)减少微粒污染:微粒进入人体,可引起静脉炎、肺部肉芽肿、过敏、血栓形成等。除安瓿处理、药物配伍等环节外,静脉穿刺过程也是危险因素之一。因此,对穿刺部位皮肤的油垢等应进行清洁;熟练穿刺技术,避免反复穿刺;穿刺失败应更换针头,切勿将针头插入瓶塞内;尽量选择锐利的小号针头,并快速进针。(2)肥胖患者手部的皮下脂肪较厚,掌背静脉等显露有时不明显。遇此情况,可用示指触摸,多数会感知血管走行的方向及深浅情况。(3)逆行静脉穿刺成功与否,和患者沟通非常重要。因为多数患者已经习惯顺行穿刺,对逆行穿刺接触很少,合理解释、恰到好处的沟通可以取得患者的信任和合作。(4)为减轻静脉穿刺时疼痛,陈翠华[2]的研究显示,与皮肤成60°角时,进针速度快、痛苦小。(5)为减轻局部皮下淤血,输液完毕时通常是用棉签按压皮肤穿刺点。压迫点在皮肤进针点和皮肤上方同血管平行方向,才可避免血液漏出血管。另外,为避免拔针时损伤血管,不主张用力按压,否则针尖的锐角会产生切割效应。应轻压皮肤、迅速拔针,拔针后再稍加力量按压。

    [参考文献]

    1     高士濂.实用解剖图谱.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0,185.

    2  陈翠华.静脉穿刺进针角度的探讨.中华护理杂志,1997,32(6):356.

     作者单位: 101309 北京,北京市顺义区第二医院

   (编辑:丁剑辉)

作者: 祁宝玲 2007-4-26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