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华现代护理学杂志2007年第4卷第4期

对患儿家长的心理护理体会

来源:《中华现代护理学杂志》
摘要:【摘要】本文通过分析患儿家长的主要心理问题,有针对性的实施心理护理,改善了护患关系,促进了患儿的疾病恢复。【关键词】心理护理。患儿家长[关键词]心理护理。患儿家长儿科的护理对象主要是0~14岁的儿童。...

点击显示 收起

【摘要】  本文通过分析患儿家长的主要心理问题,有针对性的实施心理护理,改善了护患关系,促进了患儿的疾病恢复。

【关键词】  心理护理;患儿家长

[关键词] 心理护理;患儿家长

    儿科的护理对象主要是0~14岁的儿童。以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来看,人的需要分为五层:有生理的需要,安全感的需要,爱和归属感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这五种需要在儿童身上均有不同程度的体现;但是由于儿童年幼或表达不清自己的思想感情与心理反应,因此,家长往往成为孩子不恰当的代言人,在我国当前现实生活中,儿童大都是独生子女,一旦生病,家长十分紧张、焦虑。他们大都过分照顾,夸大病情,对医护人员提出过高要求。所以,儿童病人的心理护理,实际上在很大程度上是对家长的心理支持。家长的心理状态对儿童病人有着直接影响。为更好地开展护理工作,笔者通过对家长实施心理护理,希望家长与患儿亲密的关系和熟悉的表达方式,达到良好的护理效果。

    1 评估患儿家长的主要心理问题[1]

    1.1 焦虑和紧张 (1)入院时对所患疾病缺乏认识,对环境的陌生感引起的焦虑与紧张,表现为反复询问病情,希望得到肯定答案或不断打听医护人员的情况,希望得到经验丰富的医护人员的照顾;(2)住院期间由于病情变化产生的焦虑与紧张,要求医护人员严密观察病情变化;(3)由于长期住院经济负担较重引起的焦虑;表现为不安心治疗,要求提前出院或放弃治疗。

    1.2 恐惧感 (1)家长对疾病预后产生的恐惧感;表现为对其他相同疾病患儿的预后敏感,尤其是急、重危患儿的家长,表现得很悲观,避免谈论一些敏感的话题。(2)由于心疼孩子而对各种注射和有创性的检查产生的恐惧感;表现为患儿在接受检查和治疗时家长表现出不敢看或者躲开的行为。

    1.3 怀疑和不信任 (1)对疾病的不了解引起的对治疗方案的怀疑;表现为拒绝配合治疗,擅自使用自己所谓的办法或找来许多书籍对医生的诊断进行对比;(2)对医务人员由于年龄、性别、言语、着装等外在条件和表现引起的不信任;表现为对医护人员的技术水平的不信任,对医护人员过分挑剔或态度冷淡,甚至质问医护人员的攻击性言行;(3)对医疗设施和治疗环境的局限,引起的对治疗能力和条件的怀疑;表现为挑剔住院环境和设施,要求转床或转院等。

    1.4 容忍 对患儿不正确行为的容忍和支持是许多家长共同的表现。他们认为孩子的生病是自己照顾不周造成的,对孩子有歉疚感,于是对孩子病中的不合理要求尽量满足,甚至许多错误的行为如打骂医护人员也不加管教;特别是一些绝症患儿的家长对患儿在吃、穿、玩等方面的不合理的索要和故意毁坏物品不加以制止,并对工作人员的制止表示不满。

    1.5 同病相怜感 表现为相同疾病的患儿家长非常容易沟通,有同病相怜感,尤其是长期住院患儿的家长;而新入院的患儿家长有时对长期住院患儿家长的经验的信任程度更甚于医生。

    2 实施护理措施

    首先评估患儿家长存在的心理问题,分析形成这些心理问题的原因,根据不同的原因,制定护理计划,有针对性地实施心理护理。

    2.1 对家长焦虑心理的护理

    2.1.1 对疾病知识缺乏引起的焦虑 可以通过健康宣教,使家长对疾病有所了解,并对自己可以为孩子所能做的事情有信心。做任何治疗和护理前,家长都有知情同意权,以得到家长的理解与支持。

    2.1.2 对环境引起的焦虑 我们在患儿入院时可详细的进行入院宣教,介绍医院和病区的环境与设施,住院期间需要遵守的各种规章规定,包括探视制度,作息制度,膳食制度,陪护制度及一些安全知识,并对主管医生和护士进行介绍,如需要帮助时可以找谁等,帮助家长尽快熟悉就医环境,减少陌生感。

    2.1.3 对病情变化引起焦虑 医护人员应耐心解释可能造成病情变化的各种原因,并向家长说明目前的治疗方案是针对患儿病情需要制定的,使家长对医疗方案放心;同时护士还要加强巡视,细心观察,以实际行动使家长安心。

    2.1.4 对由于经济原因引起的焦虑 应首先向家长目前的困难表示理解,但同时要强调现在所用治疗方案的必要性,说明中断治疗可能对患儿造成的影响,鼓励家长克服困难,同时与医生沟通,在用药和检查方面,尽量减少不必要的费用;还要从生活上给予关心,使家长有信心坚持治疗。

    2.2 对家长恐惧心理的护理

    2.2.1 对因疾病预后的担心引起的恐惧 医护人员应针对患儿的疾病对可能发生的各种预后进行说明,使家长对患儿在治疗期间可能发生的情况有所了解和准备。对预后良好的疾病,可多用鼓励的语言,让家长看到治愈的希望;预后差的,应用婉转的语言,安慰家长,给予心理支持,使家长能够正确面对疾病。尤其对慢性病应指出现代科技进步,不要放弃希望;而对病情发展较快的,要用肯定的语言告诉家长,医院会尽最大的努力进行治疗。

    2.2.2 如为对患儿进行检查或治疗进行引起的恐惧 应当主动将检查步骤和方法、检查的目的在检查前向家长说明,以诚恳的态度告诉家长,“我们将会最大限度地减少患儿所受的痛苦。”在做治疗时应做到敏捷,轻柔,并提高操作成功率,帮助家长减少恐惧感。

    2.3 对家长怀疑与不信任心理的护理 (1)对由于与书籍上治疗方案有差异引起的对治疗的怀疑,可以向病人家长解释个体的差异性,治疗要因人而异,根据不同的情况给予不同的措施,通过对此类与患儿具体情况相同的治疗方案的分析,从而消除家长的怀疑。(2)对由于医务人员外在条件引起的不信任,应主动与患儿家长进行沟通,运用沟通技巧,树立自己良好的形象来赢得家长的信任。(3)对由于医疗条件有限引起的对医疗水平的不信任和怀疑,可以通过提高医疗护理水平和良好的服务质量来弥补硬件上的不足,以增强家长的信心,消除怀疑与不信任。

    2.4 对家长容忍心理的护理 要向家长指出对孩子的溺爱行为是不利于儿童身心健康发展的,指出孩子不仅要有健康的体魄,也要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希望家长在护士对患儿进行教育时,不要一味袒护。

    2.5 对家长同病相怜心理的护理 可以利用家长的这一心理,向大家推荐积极配合治疗和护理而使疾病恢复良好的病例,由这些家长亲自指出配合护理的重要性和有利之处,可以使家长能够主动配合护理。但要避免家长间乱传所谓的“偏方”,一旦发现,要及时制止,并向家长指出这样做的错误和严重后果。

    3 评价对家长的心理护理效果

    通过对家长的心理护理和心理支持,消除了家长对医疗护理工作中存在的疑问,能够主动地配合护理和治疗,并主动影响患儿的心理,使患儿易于接受护士的护理,愿与护士进行交流,使护理计划能够顺利进行,护理措施得到落实,既有利于患儿疾病的恢复,也对患儿良好心理素质的形成起到了一定的帮助作用,改善了护患关系,对儿科的护理工作起到了很好的辅助作用。

【参考文献】
  1 洪炜.医学心理学.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1996,164-167,181-182.


作者单位:北京,北京天坛医院儿科病房

作者: 闫桂英,燕 丽 2008-6-5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