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华现代护理学杂志2007年第4卷第9期

伤寒并脏器损害的临床护理

来源:《中华现代护理学杂志》
摘要:【摘要】目的总结伤寒并脏器损害的临床护理特点。方法对81例伤寒临床护理进行分析。结果主要是消化道隔离、心理护理、饮食护理、发热热型观察及护理、细菌培养的护理及并发症的护理、出院指导。结论合理的护理措施是本病诊断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有利关于疾病的康复。...

点击显示 收起

【摘要】  目的 总结伤寒并脏器损害的临床护理特点。方法 对81例伤寒临床护理进行分析。结果 主要是消化道隔离、心理护理、饮食护理、发热热型观察及护理、细菌培养的护理及并发症的护理、出院指导。结论 合理的护理措施是本病诊断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有利关于疾病的康复。

【关键词】  伤寒;脏器损害;临床护理


     伤寒(typhoid fever)是由伤寒沙门菌引起的急性肠道传染病,临床特征为持续发热,相对缓脉、神经系统中毒症状与消化道症状、玫瑰疹、肝脾肿大与白细胞减少等[1]。近年来其多系统、多脏器损害被重视。笔者在多年临床工作中收治护理该病患者81例,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81例为我院1997年1月~2006年12月间的住院病例,本组病例中,男38例,女43例,年龄为14~76岁,平均7~21岁,每例均有典型临床表现外,经细菌学及血清学肥达反应确诊为伤寒,入院前发病天数9~35天,本地区有伤寒散发流行。

    1.2  临床特征  持续高热缓起,呈阶梯形上升的发热,高热74例,占91.35%,超高热7例,占8.64%;热型:稽留热52例,占46%,弛张热19例,占23.45%,不规则热10例,占12.34%;相对缓脉52例;特殊中毒状态,精神萎靡,表情淡漠,反应迟钝61例;肝肿大41例,脾肿大47例;玫瑰疹1例。除以上五项外,还有下列常见并发症:肠出血、中毒性心肌炎、中毒性肝炎、中毒性脑病及少见并发症,溶血性尿毒综合征。

    2  护理措施

    2.1  消化道隔离  首先患者一入院即按消化道隔离,切断传播途径,医护人员接触患者要穿隔离衣,患者洗澡后穿患者衣服,患者使用消毒食具,患者的粪便、呕吐物须经消毒处理后方可倾倒,做到室内无蝇。

    2.2  心理护理  本组患者来自湘、黔、渝、鄂四省边区,为土家族、苗族、白族、侗族、瑶族,文化层次相对较低,对本病认识不足,认为自己患了传染病,对于消毒隔离的知识和意义不了解,不习惯,他们会产生束缚感和冷落感。加之,因起病急,持续高热,入院前还用过抗生素而且无效,心理压力大,担心诊断及预后。同时由于营养摄入不足及高热消耗,身体虚弱,易产生焦虑、急躁、紧张等不良情绪,护士要多与患者交谈,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2],耐心解释,确诊后及时将本病的特点、传播方式、预后等讲述给患者及家属,解除其思想顾虑,增加信心,配合治疗及护理。

    2.3  饮食护理

    2.3.1  发热期  此期应给予营养丰富、清淡的流质饮食,如牛奶、豆浆、蛋汤、清肉汤、鸡汤、鱼汤、新鲜果汁等,要保证每日有足够的液体量约2500~3000 ml,鼓励患者少量,多次饮水,入量不足者给予静脉输液,以保证水电解质平衡及促进毒素排泄。

    2.3.2  退热期  此期可给予高热量,无渣或少渣,少纤维素,不易产生肠胀气的半流质饮食,如软面条、米粥等,另加瘦肉沫、菜沫、豆腐、土豆等,并观察患者反应。

    2.3.3  恢复期  患者食欲好转,然后逐渐恢复到正常饮食,注意饮食量一定要逐渐增加,切忌饮食不节制及食用生冷、粗糙、不易消化甚至带骨带刺的食物,防止肠出血、肠穿孔并发症的发生。

    2.4  发热的护理

    2.4.1  注意热型改变  本组病例T 38 ℃~41.1 ℃,高热74例,超高热7例,呈持续性、热型为稽留热52例,弛张热19例,不规则热10例,热程9~73天,平均26.7天,因此必须重视发热的护理。

    2.4.2  发热的护理  每2~4 h测体温1次,同时密切观察患者面色、脉搏、呼吸和血压,若有异常即报告医师处理。体温超过39 ℃的应给予降温处理,以物理降温为主,如冰枕、冰帽、温水浴,有WBC下降者慎用药物降温。避免乙醇擦浴,以免影响观察皮疹和诱发皮下出血。热退时大量出汗要及时擦干和更换衣服,以防着凉,保持床单、被单干燥整洁,保持病房空气新鲜,湿温度适宜,补充营养和水分。

    3  并发症护理

    每例患者均有2种或以上系统、脏器损害,并发症诊断参照传染病学[3],具体情况如下。

    3.1  肠出血  为常见并发症,发生率为2.4%~15%,多见于病程第2~3周。少量出血可无症状,或仅有轻度头痛、脉搏增快,大量出血时热度骤降,脉搏细速,体温与脉搏曲线呈交叉现象,并有头晕、面色苍白、烦躁、出冷汗及血压下降等休克表现,有腹泻者并发的出血机会较多,病程中随意起床活动,饮食中含固体及纤维渣滓较多,过量饮食,排便时用力过度以及治疗性灌肠等均易诱发肠出血。本组病例发生肠出血13例。

    护理要点:(1)严密观察生命体征变化,如体温、脉搏、血压情况;(2)注意大便性质、颜色、次数、便血情况及估计出血量;(3)备好一切急救物品及药品,随时做好抢救准备,按医嘱及时准确用药。建立1~2条静脉通道,保持输血、输液通畅,并根据医嘱密切观察输血、输液滴数,保证充足的补液量,避免因补液过多过快而引起的并发症;(4)药物止血;(5)禁食至出血停止后2~3天,逐渐给予少量流质、半流质饮食。

    3.2  中毒性心肌炎的观察与护理  中毒性心肌炎的临床特征:心率加快、血压降低、第一心音减弱、心律失常、心电图P-R间期延长、T波改变及S-T段偏移、心肌酶增高,本组出现中毒性心肌炎41例,护理要点:(1)患者卧床休息,协助其进食及大小便;(2)严格控制补液量和补液速度;(3)平卧或半坐卧位,氧气吸入;(4)补充维生素B1及能量合剂,口服补钾;(5)观察生命体征变化。

    3.3  中毒性肝炎的观察与护理  中毒性肝炎的主要临床表现为纳差、恶心、呕吐,少数厌油,黄疸、肝脏肿大,检验血ALT升高,白蛋白降低。本组出现中毒性肝炎56例。护理要点:(1)患者卧床休息为主,在室内可床旁活动;(2)进食维生素丰富,易消化清淡饮食;(3)禁酒和辛辣刺激性食物;(4)避免服用对肝脏有损害的药物;(5)按医嘱给予护肝、保肝、退黄、降酶及促进肝细胞再生的药物(促肝细胞生长素等)。

    4  血培养及骨髓细菌培养的护理

    血及骨髓培养出伤寒杆菌是诊断伤寒唯一金标准,故护理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血液培养第1周阳性率最高,可达8%以上,第2周阳性机会逐减少,到第4周仍可达30%。

    骨髓培养,其阳性率较血液培养为高,出现较早也较持久,是因骨髓中网状内皮细胞摄菌较多,用过抗生素的患者,虽可抑制伤寒杆菌血症,但不易消除骨髓中的细菌,故对早期曾用过抗生素而未经确诊者,骨髓培养更有价值,在第1周的阳性率高于80%,第5周仍达50%左右。

    护理要点:(1)设立专门抽血室(抽骨髓同用),内放诊断床1张,有专人负责,做好消毒隔离。(2)严格无菌操作,按血培养及骨髓培养操作常规进行操作,操作完立即送细菌培养并做药物敏感试验。

    5  用药的观察与护理

    本组用氯霉素患者69例,剂量成人用2 g/d,小儿每天每千克体重25~40 mg,发热静脉滴注,热退后减半改口服,氯霉素治疗期间,应密切观察血常规变化,避免粒细胞减少症的发生。偶尔可见血小板减少、再生障碍性贫血及中毒性精神病等。用氟嗪酸治疗22例,成人剂量为0.4~0.6 g/d,发热时静脉滴注,体温下降至正常后改口服。副作用轻,可有胃肠不适、失眠等,但通常不影响治疗,因其影响骨骼发育,孕妇、儿童、哺乳期妇女禁用。

    6  出院指导

    嘱患者出院后注意休息和营养,以增强体质。向患者介绍伤寒病基本知识,牢记病从口入,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与饮食卫生习惯,坚持饭前便后洗手,不吃不洁的食物,不饮用生水等。切断传播途径,是预防本病关键性措施。

【参考文献】
  1 彭文伟.传染病学,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32-139.

2 李本宫.护理论理学.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44-45.

3 王季午,马亦林.传染病学,第4版.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565-578.


作者单位:416000 湖南吉首,吉首大学附属湘西自治州人民医院

作者: 彭仙凤,彭双七 2008-6-5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