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华现代护理学杂志2007年第4卷第10期

老年患者住院后的心理反应及心理治疗

来源:《中华现代护理学杂志》
摘要:【摘要】老年人住院后因为社会角色进行了转换,当进入患者角色后随之而来的也会出现各种心理改变,本文就临床常见的老年患者常见的心理反应,从其产生原因、临床表现、心理护理要点上进行阐述。【关键词】老年患者。心理反应。心理治疗在社会中生活,每个人都担当着多种角色,各个角色的作用各不......

点击显示 收起

【摘要】  老年人住院后因为社会角色进行了转换,当进入患者角色后随之而来的也会出现各种心理改变,本文就临床常见的老年患者常见的心理反应,从其产生原因、临床表现、心理护理要点上进行阐述。

【关键词】  老年患者;心理反应;心理治疗


    在社会中生活,每个人都担当着多种角色,各个角色的作用各不相同。人在患病之后就具备了患者的角色。对于老年人来说,老年期是疾病高发阶段。疾病影响老年人的生理状况、生活自理能力,进而影响老年人的心理健康,在因病住院之后在心理上也会出现这样那样的心理改变,在进入患者角色之后所产生的心理需求虽有所不同,但主要来讲主要有以下4个方面:(1)被了解、被尊重、被接纳的需要,他们抱着求治的愿望,在一个完全陌生的环境之中,都希望医务人员了解自己,尊重自己。(2)他们都存在获得信息的需要。他们在住院之后会希望马上知道由哪位医生给自己治病,这个医生是否有经验。(3)有获得安全感和早日恢复健康的心理需要,由于老年人对自身疾病很关注,大多对自己本身的疾病知识有时候又一知半解,所以会对每一项医疗行为及诊疗过程都非常关心,并存在着各种疑虑和不安,这就要求护理人员应具有敏锐的观察力,能够及时发现这些老年患者的心理各种细微的变化,给予合适的心理干预,从而提高我们的护理质量。现将一般常见的心理反应及心理治疗介绍如下。

    1  焦虑

    1.1  产生的原因及表现  原因:认为自己的疾病很严重,可能会危及生命安全或怕影响以后的生活质量。对医生的诊断及治疗方案,对护理措施产生恐惧,怕被误诊。再者对住院环境的不适应,生活不习惯,原来的生活规律被打乱,与多人同在一室,引起失眠及焦虑不安。同时焦虑可作为疾病的症状存在,如高血压、脑血管病及甲亢等。表现:可有植物神经系统紊乱:出汗、头晕、口干、心动过速、上腹部不适,头重脚轻等,这时候会出现紧张不安的表现:有的患者说话速度变快,声大。也有的变成声音低微,语速变慢,犹豫不决,对医护人员的语言及活动过分关注,常表现出挑剔和不满。

    1.2  消除焦虑的方法  (1)细微观察这些老年患者的焦虑反应及表现,了解发生焦虑的原因。(2)尽早地让患者了解他的疾病诊断、治疗方案,对一些检查结果及用药应及时地告知患者如对一位需要做冠状动脉造影术的患者,作为护理人员我们应该提前向患者详细的讲解好手术的方法,目的,操作过程及术后应该注意哪些问题,及可能会出现的不适症状告知患者,对患者提出的疑问应该细致地一一给予解答。这样就会使患者消除疑虑和不安。(3)使患者受到尊重,耐心地向患者介绍医院的环境,使患者在一个温暖亲切受关怀的环境中安心治疗,减轻焦虑不安反应。(4)如果焦虑反应是由于疾病引起的,就应该在治疗原发病的同时,让患者服用一些抗焦虑药物进行辅助治疗。

    2  抑郁反应

    老年躯体疾病不仅可以引起焦虑反应,在疾病的过程中,甚至在疾病好转之后,都可能引起抑郁情绪。

    2.1  产生的原因及表现  原因:(1)由于老年患者存在各种各样的症状,如疼痛、胸闷、心悸等不适症状,由于不了解其严重程度以及性质,常常思想紧张,加重心理负担,产生抑郁。(2)由于疾病的性质严重,如癌症等,使患者对治疗失去信心,从而产生对死亡的恐惧及抑郁心境,对于脑血管疾病引起的躯体活动障碍,有的患者会想到对以后的生活质量产生影响而引发悲观情绪。(3)一些慢性病给老人的生活带来诸多不便和痛苦。如糖尿病患者长期控制饮食,许多美食都不能享用,带来了心理不平衡。病情严重的患者反复发生低血糖反应。各种并发症的危害在威胁着患者,使患者产生抑郁情绪。多数患者在有抑郁情绪的同时伴有焦虑。主要表现:(1)情绪低落,对预后不利因素考虑过多,有无助感,甚至消沉。(2)以自我为中心:除了关心自己的疾病外,对任何事情都丧失兴趣及关心。(3)活动减少:终日卧床不愿活动,稍微活动后就有无力,疲乏感,不爱说话。(4)失眠:不仅入睡困难,也表现为多梦、早醒,老年患者住院失眠十分常见,但是有抑郁心境的患者失眠持续时间长,住院多日后仍不能适应,睡眠无改善。(5)食欲下降:对任何平时喜欢的食物也不感兴趣。(6)严重者常有轻生的念头及自杀行为。凡是老年患者主诉有多种躯体疾病症状,检查又无相应和相称的阳性发现,便应该考虑来年期抑郁症的可能。

    2.2  纠正患者抑郁情绪的方法  (1)如产生的原因是对治疗疾病丧失信心,那么我们就要尽早地向患者提供治疗有希望的信念,使患者树立治愈的信念,这是解除抑郁最重要的方法。(2)对于给患者带来痛苦折磨的病症,应尽早地用各种方法为患者解除或减轻症状,症状减轻后,患者的心情会有所好转。(3)细心、耐心地向患者解释疾病的性质,教会患者康复的措施,使患者把注意力转化到努力进行康复治疗的措施当中。(4)告知患者家属及医护人员,对患者应采取鼓励、关怀的态度,但不要过分迁就,顺从患者的态度也很重要。(5)对抑郁症状明显,出现轻生观念或行为的患者,安全护理,保证其生命安全是最重要的。千万不可认为患者只是说说而已,麻痹大意会导致不可挽回的严重后果。因为多数有自杀行为的患者都在自杀前告知过亲人或者医务人员。(6)产生抑郁情绪后,应针对抑郁症状,给予抑郁药物的治疗,也可以应用辅助药物,如静心安神或促进食欲的药物,改善其症状,这时护理人员应该严格掌握其适应证和禁忌证,同时观察各种药物的相互作用、不良反应和毒性反应,如出现头晕、乏力、恶心、双手颤抖、视力模糊,甚至出现心悸、呕吐和腹痛,双手粗大震颤,嗜睡后昏迷,应警惕为药物中毒,应该及时通知医生,并告知患者在用药期间应避免驾驶和参加具有危险性的运动,在用药期间应忌酒,因为抑郁药可增加酒精的作用。

    3  疑虑、敏感及防御心理

    3.1  原因和表现  老年人在病后,往往不能很快地进行患者角色的转换,以自己为中心,不适应一切“听从摆布”的住院环境,自尊心受到伤害,因此对医务人员产生疑虑,敏感,不满,甚至敌意。他们一旦得知自己得了严重的疾病,很快就会产生否认、拒绝的心理反应,认为自己不应该,不可能得上这种病,对周围人,包括家属、同事及医务人员产生不信任、敌视心理,常会为一点小事产生激怒,过分的挑剔,这是防御心理的表现。

    3.2  解除疑虑及敏感的方法  (1)首先医务人员在与患者接触时态度要明朗,回答问题时要明确,不能吞吞吐吐,含糊不清,如果与家属交谈,允许患者知道时,最好要同时当面谈,以免患者多疑,产生猜疑和误解。(2)对从没住过院,对医院环境不容易适应的老年患者,要经常倾听他们的意见,要给予细致,主动地关怀与照顾,对一些暂时无法解决的事情要给予解释,使他们有安全感、信任感,能够安心地住院治疗。(3)医务人员应该尽可能的多些时间,主动与患者接触、交谈,把患者诉说的各种不适症状听完,不能没听完就去办其他的事情,使患者产生不信任感,他们会认为医生不尊重自己,不负责任。(4)对于慢性疾病,曾反复住过多次医院的患者,有的常常会顾虑出院后复发而不愿意按期出院,这时我们应该同医生及家属一起为患者制订出一种切实可行的院外防止复发的措施,同时指出住院与在家休养的优缺点,使患者解除疑虑,安心出院。

    除了以上焦虑、抑郁、敏感、疑虑及防御心理以外,有的患者常常以自我为中心,对周围人要求过高。要求其他人照顾自己,体谅自己,期待和依赖医务人员尽快地给自己解除病痛。我们作为医务工作者,应及时了解患者的心理需求和疾病后的心理反应,并进行相应个性化的心理治疗。只有配合心理治疗,才能使药物治疗及手术治疗等治疗方法达到事半功倍的疗效,现在人们从疾病谱及死亡顺位的变化中,已经清楚地认识到过去威胁与危害人类健康,造成许多人死亡的传染病、营养不良等疾病已被心脑血管病、癌症以及意外事故,如车祸等引起的死亡所替代,而且高血压、慢性疼痛、神经症以及精神病等慢性病的发病率明显增高,这些疾病的发生与人们当前的生活方式密切相关。我们可以清楚地认识到人的生物学属性、社会属性以及心理活动三者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对人类的健康与疾病的发生起着决定性和制约性的作用。因此,当前医学模式已经从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变,所以我们在完成必要的护理任务之后应该把更多的时间还给患者,做好他们的心理护理,使他们更好地配合治疗,更早地康复。

 


作者单位:100043 北京,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京西院区干部综合科

作者: 郭爱华 2008-6-5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