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华现代护理学杂志2007年第4卷第12期

浅静脉留置针致静脉炎护理方法及效果观察

来源:《中华现代护理学杂志》
摘要:【摘要】目的探讨浅静脉留置针引起静脉炎后的护理方法。方法对9例留置针引起的静脉炎患者采取了硫酸镁湿敷、红外线照射后外敷芦荟汁。结果观察发现经上述方法护理后,患者局部症状消失,患侧手无功能障碍,无静脉栓塞征象。结论采取硫酸镁湿敷、红外线照射结合芦荟汁外敷的方法护理浅静脉留置针致静脉炎效果好。...

点击显示 收起

【摘要】  目的 探讨浅静脉留置针引起静脉炎后的护理方法。方法 对9例留置针引起的静脉炎患者采取了硫酸镁湿敷、红外线照射后外敷芦荟汁。结果 观察发现经上述方法护理后,患者局部症状消失,患侧手无功能障碍,无静脉栓塞征象。结论 采取硫酸镁湿敷、红外线照射结合芦荟汁外敷的方法护理浅静脉留置针致静脉炎效果好。

【关键词】  静脉炎;硫酸镁;红外线;芦荟汁

      浅静脉留置针在临床应用日渐广泛,既为抢救休克、危重患者提供了快捷通畅的静脉通道,又减少了躁动患者反复穿刺的疼痛和护理人员的工作量。我院在临床护理过程中发现虽然严格遵守无菌技术操作,选择质量可靠、型号合适的留置针,留置时间不超过96 h,仍有少数患者诉穿刺点疼痛,出现红肿硬结等静脉炎表现。通过采取积极的护理措施,取得较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2005年5月~2007年5月在我院消化内科住院的上消化道出血患者共138例,男83例,女55例,平均57岁。在治疗期间均使用一次性Y型B-D静脉留置针进行输液、输血治疗,其中发生静脉炎9例。

    2 症状体征

    9例患者均诉穿刺点疼痛,查体可见穿刺点及静脉走向直径约2.5~3 cm红肿区,皮温高于正常组织,其中3例触之有压痛、硬结,硬结直径约为2.5 cm。

    3 原因分析

    3.1 药物刺激 连续输入高浓度、高渗药物直接作用于血管壁,引起血管收缩痉挛;使用缩血管药物,如垂体后叶素、多巴胺等;低血容量性休克时补液速度太快。

    3.2 穿刺血管太细 上消化道大出血血容量不足,血管壁塌陷,选择了表浅的小静脉。

    3.3 穿刺侧肢体活动过度 因患者呕吐、翻身、躁动时肢体活动幅度过大,动作过快,导管在血管内反复摩擦刺激,甚至折叠。

    3.4 封管技术掌握不当 封管液浓度、剂量不够,不能冲净局部血管内药液而产生持续刺激;封管液注入速度太快,使局部压力骤增,血管壁通透性增加,引起血管疼痛、硬化。

    3.5 气温影响 夏天温度高,皮肤易出汗刺激穿刺点;冬天气温低,输液液体温度低,易引起穿刺侧肢体麻木、感觉减退。

    4 护理方法

    (1)及时巡视,班班交接,发现留置针堵塞、穿刺处肿胀,有静脉炎症状立即拔针,压迫止血后用络合碘涂擦穿刺部位。(2)抬高穿刺侧肢体,50%硫酸镁湿敷配合红外线照射30 min。(3)将新鲜芦荟叶片摘下洗净,红外线照射完毕后,撤下硫酸镁敷料,将芦荟叶片切成4~5 cm小段,用干净小刀从中间剖开,可见芦荟汁渗出,立即将剖开面敷于红肿处,外用胶布固定。(4)反复上述(2)和(3)步骤,每日2次。

    5 效果观察

    采取以上护理方法后,其中4例第2天疼痛减轻,第3天红肿消散;2例5天后红肿疼痛消失,3例硬结者7天后硬结完全消失,9例患者均未出现肢体功能障碍及静脉栓塞迹象。

    6 讨论

    静脉留置针在临床上应用广泛,但导致静脉炎的情况时有发生,如何避免静脉炎、提高护理质量已成为临床应用的一个研究课题。发生静脉炎后,抬高患肢有利于静脉及淋巴回流,减轻水肿;利用硫酸镁湿敷配合红外线照射形成湿热敷,有利于局部无菌性炎症消散;芦荟叶含有丰富的凝胶体,不但能促进正常细胞生长,还能减少肿块,加快修复受损部位,芦荟汁液可以促进血液循环、细胞再生,转化和滋养皮肤、抗过敏、消炎止痛、减轻患者瘙痒不适,在使用芦荟叶片贴敷过程中,患者感觉舒适,效果显著,值得推广。

       (本文编辑:陆 华)


作者单位:415300 湖南石门,石门县人民医院消化内科

作者: 贺玉兰,郭 琼 2008-6-5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