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华现代护理学杂志2007年第4卷第14期

心肌梗死患者住院期间不同阶段的心理特点及护理

来源:《中华现代护理学杂志》
摘要:【摘要】通过对45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住院不同阶段的心理特点进行普遍性分析并施以针对性的心理护理措施,使其不同程度地解除了焦虑、恐惧、忧郁、孤独等心理状态,调动了病人的积极心理因素,对疾病的转归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提高了病人的生活质量。【关键词】心肌梗死心理特点护理相同的疾病发......

点击显示 收起

【摘要】  通过对45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住院不同阶段的心理特点进行普遍性分析并施以针对性的心理护理措施,使其不同程度地解除了焦虑、恐惧、忧郁、孤独等心理状态,调动了病人的积极心理因素,对疾病的转归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提高了病人的生活质量。

【关键词】  心肌梗死 心理特点 护理

    相同的疾病发生在不同的人身上,产生的心理反应不尽相同,而同一患者在患病的不同阶段所处的心理状态宜不同。我科监护病房近三年来共收治急性心肌梗死患者45例,通过实践,笔者认识到,正确分析患者住院期间不同的心理问题产生原因并施以针对性的护理,对防止梗死面积扩展,缩短恢复时间,提高病后生活质量,预防再梗死,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1  临床资料

    45例均为2005年1月~2006年12月解放军第406医院内一科收治的心肌梗死患者,男32例,女13例,年龄36~82岁,有冠心病病史者39例,45例患者中有2例死亡,其余均临床治愈。

    2  心理特点及护理

    2.1  发病初期的恐惧及焦虑心理  患者大多数为中老年人,有冠心病病史,梗死前多有频繁的心绞痛发作且呈逐渐加重趋势。及至梗死发生,持续的难以忍受的心前区或胸骨后压榨性剧痛常使患者产生濒死感,加之入院后一系列抢救措施的实施,比如吸氧、输液、心电监护等,患者自然感到病情的严重性,这对老人本已有限的心理承受能力无异于雪上加霜,强烈的求生欲望使患者恐惧、焦虑,担心自己很快死去。由于心肌极度缺氧及心理焦虑,患者大多烦躁、多疑,不能很好的配合医疗护理工作的实施。而此时梗死还未得到有效控制,心电及不稳定,是最危险的时期。如果任凭患者烦躁、焦虑的情绪发展下去,将会造成梗死面积扩展,并由于心肌的进一步缺氧而诱发严重心律失常甚至发生猝死。而此时,护士是他们接触最频繁的人,护士的言行无时不在影响着他们的情绪,护士应最大限度地对患者实施心理安慰,除对患者态度和蔼,礼貌尊重,重要的是各项护理操作力求稳、准、轻、快,镇静、沉着、果断的工作态度是无声的语言,会使患者产生信任感、安全感。同时利用一切与患者接触的机会,用通俗简单的语言,使患者明白自觉控制情绪的重要性,同时提醒家属注意,尽量不要在患者面前问及病情的严重程度,以免加重患者的心理负担。一切工作均以稳定患者情绪,有效控制病情为原则。

    3  相对稳定期的适应障碍,孤独感及抑郁心理

    此时患者对死亡的恐惧及紧张的情绪随着病情的相对稳定而有所缓解。但接踵而至的是较长时间的严格卧床休息,大小便等均需在床上进行。周围是陌生的环境,事事需要他人照顾,完全改变了原来的生活习惯,患者常产生强烈的孤独感和忧郁心理,新的生活方式难以很快适应,一点小事就会引起较大的情绪波动。对此我们要充分理解他们,耐心解释大小便需要在床上完成的重要性,从生活护理入手,消除患者的不适感觉,使之逐渐习惯于床上生活,并有计划、有针对性地给患者讲解有关疾病的知识,使患者能够正确理解护理要求,自觉配合护理工作。此时需要注意三点:(1)对年纪较大的患者除解释要耐心,重要的是力求用最通俗易懂的语言,因为年纪较大的老人受社会等因素影响,多数文化水平较低,理解能力有限,如用一些生疏的词汇或医学术语,患者很难听懂,自然达不到目的,同时也影响护患之间的进一步交流。(2)50岁左右的中年人,文化素养相对较高,病前一直在岗位上忙于工作,精力集中在事业上。生活的、事业的各种问题需要他们去应对,一下子躺在病床上,体力的心理的稳定趋向被打乱,他们更难适应患者这一角色。与同事及家人分开,孤独自不待言。他们自知病情严重,常有塌天之感,表现为忧郁、绝望,对这样的患者我们不能简单劝慰,而是以事实为依据,合理介绍病情,诚心诚意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帮助他们解决实际问题,使其对医护人员信任理解,主动向我们诉说心中的痛苦,缓解不利于疾病恢复的心理压力。(3)那些发病前因有精神、情绪波动等诱发因素的患者,常反复回忆发病情况,后悔当时不能控制自己的感情而造成如此严重的后果。对此我们多采用启发鼓励性交谈,耐心倾听他们述说发病过程,允许他们把不良情绪发泄出来,但不能让他们总是处于这种情绪中,要适时合理地给予心理疏导,指出如放下包袱,配合治疗,会加快疾病的好转,相反会引起病情加重。

    4  恢复期的急躁、焦虑心理,习惯心理

    随着住院时间的延长,病情得到有效的控制,也渐渐适应了住院的环境。但危及生命的关头一旦过去,则经济问题、今后的工作生活问题便成为他们忧心的重点。那些年纪大、经济条件差,完全依赖子女的老人,他们担心住院时间长,会给子女带来过重的经济负担,担心病后生活不能自理,常使他们睡眠欠佳,精神焦虑,因而急于出院。而原来在工作岗位上的人,尤其是领导干部,他们虽不用担心经济问题,但却十分顾虑病后能否正常继续工作,能否恢复正常的生活秩序。由于原来身体条件尚好,体力恢复较快,一经医生允许活动,便急切地想一下子恢复到病前的生活状态。有些患者从心里不愿意承认病情的严重程度,因此不在意医护人员的劝告,甚至偷偷到卫生间去大便。对患者的这种心情我们表示充分理解,护理上仍然主要从讲解有关疾病的知识入手,告诉他们过早的活动会引起心功能损害等一系列并发症,轻则延长疾病的恢复时间,增加经济费用,重则甚至可以造成不可挽回的后果,使其晓以利弊,做到既来之则安之,安心度过最后一段住院生活。另有及少数人过于谨慎害怕,依赖心理严重,习惯了事事让人代劳的生活,害怕出院后离开医护人员发生危险,尽管病情已经允许,仍然处处让人照顾,不情愿改变目前的生活习惯,对此类患者,我们根据其自身的具体情况,给予消除顾虑,甚至做出保证,使他们相信,只要按照医护人员的要求去做,是可以逐渐恢复正常生活的,以避免无端地延长住院时间,增加经济负担,同时也利于疾病的康复。

    5  小结

    患病、就诊、住院、康复等环节无时不在影响着患者的心理活动,患者的心理活动与其周围的社会环境十分复杂地交织在一起,尤其是患者住院时要离开他们熟悉的家庭、工作环境,放弃他们一向的生活习惯,甚至中断工作来到陌生的病房,忍受疾病的折磨或面临死亡的威胁。而此时,心理护理直接地影响着疾病的治疗、护理效果及预后,通过对45例心肌梗死患者住院期间的心理调查分析及采取相应的心理护理措施,使患者不同程度地解除焦虑、恐惧、忧郁、孤独等心理状态,调动了患者的积极心理因素,使其主动配合治疗护理工作,对疾病的转归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作者单位:116041 辽宁大连,解放军第406医院内一科

作者: 杨丽 2008-6-5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