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华现代护理学杂志2007年第4卷第14期

在临床工作中针对不同情况适当实施心理护理活动

来源:《中华现代护理学杂志》
摘要:【摘要】随着护理事业的飞速发展,心理护理越来越受到临床护理人员的重视。由于内科疾病多为慢性病,病程长,使得内科疾病患者在承受长期疾病折磨的同时也产生了极为复杂的心理活动。经临床观察,通过针对内科疾病的:慢性期、急性发作期、传染期、危重期等不同时期的心理特点,适当实施心理护理,可使其在疾病康复......

点击显示 收起

【摘要】  随着护理事业的飞速发展,心理护理越来越受到临床护理人员的重视。由于内科疾病多为慢性病,病程长,使得内科疾病患者在承受长期疾病折磨的同时也产生了极为复杂的心理活动。经临床观察,通过针对内科疾病的:慢性期、急性发作期、传染期、危重期等不同时期的心理特点,适当实施心理护理,可使其在疾病康复过程中发挥积极的作用。

【关键词】  心理护理 病人个体差异 实施

    Appropriate psychologic care for patients with different conditions in clinic work

    ZHOU Yong-hui,CHENG Mei.Department of Geriatrics,Peking University First Hospital,Beijing 100034,China

    [Abstract]  With the fast development of nursing care,clinical nurses are paying more and more attention to psychologic care.As a result of chronic and long course of internal diseases,patients suffer from the long-term diseases and give birth to complicated mental activity simultaneously.Clinical observations show that psychologic  care can exert active effect on disease healing,which is performed  appropriately according to psychological features in differrent courses of internal diseases such as acute stage,chronic stage,contagious stage,severe stage etc.

    [Key words]  psychologic care;individual difference in patients;performance

    在现代护理事业飞速发展的今天,临床护理工作不仅仅只要求技术过硬、操作娴熟。为了顺应时代的发展,满足患者的要求,心理护理越来越受到临床护理人员的重视。内科病多为慢性病,因需要承受长期的疾病折磨,经历漫长的病程,所以往往产生极为复杂的心理活动。本文现将内科疾病的患者分为四类,分别予以阐述。

    1  慢性病患者的心理护理

    此类患者一开始大都有侥幸心理,即不肯承认自己真的患了疾病,迟迟不愿进入患者角色;一旦明确诊断,又易产生急躁情绪,恨不得立即服上灵丹妙药,于朝夕之间把病治好。这时他们对自己的疾病格外敏感、格外关心,向医护人员寻根刨底,向病友取经,或翻阅大量有关书籍,渴望弄清疾病的来龙去脉,企图主动地把握病情。但是,目前许多慢性疾病还没有令人满意的特效治疗方法,所以迫使广大慢性疾病患者只好无奈地去适应漫长的疾病过程。

    慢性病患者随着病情变化,有时高兴、有时悲伤、有时满意、有时失望;紧张、焦虑、忧愁、愤懑、急躁、烦闷等消极情绪也经常出现。有些患者由于长期的疾病折磨,人格特征也往往发生变化,那种兴高采烈、生机勃勃的形象不见了,代之以动作迟缓、情感脆弱、谨小慎微、被动依赖、敏感多疑、自我中心等表现。他们过分关注机体感受,过分计较病情变化,一旦受到消极暗示,就迅速出现抑郁心境,有时还可产生悲观厌世之感。

    对慢性病患者的心理护理,必须紧紧围绕慢性疾病病程长、见效慢、易反复等特点,调节情绪、变换心境、安慰鼓励,使之不断振奋精神,顽强地与疾病作斗争。心理护理应当与生理护理结合进行,做到身心积极效应互相促进。例如,慢性患者多出现疼痛、发热、呕吐、呼吸困难、心悸等症状,易引起不良情绪,医护人员应当亲切安慰,并及时妥善处理,患者情绪自然就会好转。又如,慢性患者除每天口服药物外,还经常进行肌肉注射或静脉点滴,这对那些痛阈低的患者来说也常常引起焦虑。技术熟练的护士常常取得患者的信赖,即说明其中也包含了心理护理。再如患者的饮食,不仅要考虑到患者的营养需要和禁忌,也要讲究色、香、味、形、量以及就餐的环境条件等。经验证明,在良好的心理护理配合下,患者不仅能遵嘱就餐,而且还有饮食疗法的意义。另外,幽雅的环境、舒适的治疗条件,也具有心理护理的意义。慢性患者大都空闲时间多,就根据他们的不同情况,组织必要的活动,如欣赏音乐、绘画、看电视、听广播等,活跃病房生活。对于因病情反复和病程长而失去治疗信心的患者,更要多安慰、多鼓励。

    2  慢性病急性发作患者的心理护理

    过去有种错误的观点,认为急性患者病势危急,医护人员的任务就是以最佳的技术和最快的速度抢救患者,无需实施心理护。近十年来,随着抢救护理科学的形成和发展,人们越来越认识到对急性患者也同样需要进行心理护理。因为急性患者不是面临生命威胁,就是遭受躯体伤残,心理正处于高度应激状态。此时,如果进行良好的心理护理,就会缓和其紧张情绪,有助于转危为安。否则,如果在患者心理上高度紧张时,再加上抢救时的种种劣性刺激,就会加重病情,甚至造成严重后果。

    急性患者的心理活动是复杂的、多种多样的。瞬间袭来的天灾、人祸或恶性事故等超常的紧张刺激,可以摧毁一个人的自我应对机制,出现心理异常。易于产生濒死感,恐怖、悲哀、失助、绝望等消极情绪往往可以加速患者的死亡。其中主导活动是恐惧,因此,心理护理的中心任务是增强患者的安全感。同时不同病情、不同年龄、不同社会文化背景、不同经济条件等也对患者的心理活动有影响。因此,医护人员要善于具体分析每个急性患者的心理状态,以便有针对性地做好心理护理,(1)使患者感到医护人员可亲:急性患者大都求医心切,一旦进入医院,顿有绝路逢生之感。这时,医护人员应当做到紧张而又热情地接诊,亲切而又耐心地询问,悉心体贴关怀周到,使患者感到在危难之时遇到了救命的亲人。这种医患关系,对抢救过程能否顺利进行有极大的影响,直接影响抢救和治疗效果。(2)使患者感到医护人员可信:医护人员娴熟的医疗操作技术和严谨的工作作风,不仅是赢得时间使患者转危为安的保证,同时对患者来说又是心照不宣的支持、鼓舞和依靠力量。使患者感到可信、可敬,从而获得安全感。(3)使患者感到安全:医护人员的医德和技术是患者获得安全感的基础。为了帮助患者缓解心理冲突,减轻精神痛苦,医护人员还应针对每位患者的具体情况做好心理疏导工作。对急性患者,无论预后如何,原则上都应给予肯定性的保证、支持和鼓励,尽量避免消极暗示,尤其是来自家属、病友方面的消极暗示,使患者能够身心放松,感到安全。

    3  慢性传染疾病患者的心理与心理护理

    患者被确诊为传染性疾病后,不仅自己要承受疾病的痛苦,更痛苦的是自己成了对周围人造成威胁的传染源。为了避免疾病的传染和蔓延,患传染性疾病的人都要实行隔离治疗。人都有爱与归属的需要,都有社会交往的需要,隔离就是对这些需要的限制与剥夺,这在患者的心理上必然要引起剧烈的变化。

    传染科患者开始都产生一种自卑孤独心理和愤懑情绪。他们一旦进入患者角色,立即在心理上和行为上都与周围的人们划了一条鸿沟,自我价值感突然落失,感觉自己成了人们望而却步的人,成了惹人讨厌的人,因而感到自卑。许多传染科患者不敢理直气壮地说出自己所患病种,经常把肺结核故意说是“肺炎”,把“肝炎”说成是“胆道感染”等,都是害怕别人鄙视和厌恶自己的表现。与此同时,不少患者还产生一种愤懑情绪,悔恨自己疏忽大意,埋怨别人传染给自己,甚至怨天尤人,恨自己倒霉,有时还迁怒于人和事,易激惹、爱发脾气。医生护士应当了解传染科患者的心理活动特点及其情绪变化,并给予理解和同情。应针对不同患者的具体情况,讲清患了传染病并不可怕,只要积极配合治疗是可以治愈的,而且要讲清暂时隔离的意义,并耐心指导他们如何适应这暂时被隔离的生活。

    因为许多传染性疾病具有病程长、难根治的特点,所以患者在治疗期间又易产生急躁情绪、悲观情绪和敏感猜疑等心理。他们往往因病情不能迅速好转而烦躁,也常因病情反复而苦恼,恨不得一把抓来灵丹妙药把病治好。因为治病心切,有些人像海绵吸水一样搜集与已有关的信息,对周围的事物特别敏感,经常揣度别人尤其是医生护士谈话的含义。他们格外关注自己身体的生理变化,十分重视各项化验检查。应当注射什么针剂,应当服用什么药物,他们都想知道,尤其想掌握各项治疗的机制和效果。根据患者的这些心理活动特点,医护人员应耐心细致地讲述某些传染病的病程规律,甚至宁肯把病程说得长一些,以便使他们安下心来积极治疗。因为传染患者被隔离,与社会交往减少,因而护理传染科患者时,密切医患关系更为重要,使他们感到医务人员是精神上的依靠。因此,医护人员的言行要使患者感到真诚、温暖、可信、可亲、可敬,医患之间形成深厚的情谊。当做某项处理时,注意讲清楚目的和意义,尽量消除患者的顾虑和猜疑。

    4  危重患者的心理与心理护理

    大部分患者疾病经过诊治可以治愈,但不论医学发展到什么程度,总有一小部分患者因医治无效而面临死亡。不管死亡是突然发生或久病造成的,一般说护理危重患者和安慰这阶段患者的家属,是护理上最难处理的情况。临终患者的心理状态极其复杂,E.Kubler-Ross将大多数面临死亡的患者心理活动变化分为五个阶段:(1)否认期:不承认自己病情的严重,对可能发生的严重后果缺乏思想准备。总希望有治疗的奇迹出现以挽救死亡。有的患者不但否认自己病情恶化的事实,而且还谈论病愈后的设想和打算。也有的患者怕别人悲痛,故意保持欢快和不在乎的神志,以掩饰内心的极度痛苦。对于这样的患者,护士应当劝说家属不可当着患者面表现出难过,即使这样彼此心照不宣,也可使患者得到心理上的满足。(2)愤怒期:度过了否认期,患者知道生命岌岌可危了,但又禁不住地想:这种致死的病为什么落在自己身上!怨自己命不好,表现得悲愤、烦躁、拒绝治疗,甚至敌视周围的人,或是拿家属和医务人员出气,借以发泄自己对疾病的反抗情绪,这是患者失助自怜心理的表露。护士要谅解宽容患者,真诚相待,说服家属不要计较和难过,并与医护合作,帮助患者度过愤怒期。(3)妥协期:患者由愤怒期转入妥协期,心理状态显得平静、安详、友善、沉默不语。这时能顺从地接受治疗,要求生理上有舒适、周到的护理,希望能延缓死亡的时间。护士就尽量地安慰患者,为之解除疼痛,缓解症状,使患者身心舒适。(4)抑郁期:患者已知道自己面临垂危,表现了极度伤感,并急于安排后事,留下自己的遗言。大多数患者在这个时候不愿多说话,但又不愿孤独,希望多见些亲戚朋友,愿得到更多人的同情和关心。护士要同情患者,尽量满足患者的需求,允许亲人陪护和亲友探望,让患者同亲人在一起度过最后的时刻。嘱咐亲人要控制情感,不要再增加患者的悲痛。(5)接受期:这是垂危患者的最后阶段。患者心理十分平静,对死亡已充分准备。也有的临终前因疼痛难忍而希望速死。有的患者来不及等到亲属到来就离开人世,护士是一直守护在临终患者身旁的人。患者听觉是人体最后的丧失知觉的器官,故不可议论不利患者心情的话,不可耳语。协助患者安详、肃穆地离开人世,使患者、家属感到安慰是护士的崇高职责,是情操高尚的表现。

 


作者单位:100034 北京,北京大学第一医院老年科

作者: 周永惠 程梅 2008-6-5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