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华现代护理学杂志2007年第4卷第16期

动脉压迫止血器的临床应用

来源:《中华现代护理学杂志》
摘要:【关键词】动脉压迫止血器。临床应用经皮穿刺股动脉是目前心血管介入诊疗的常用穿刺技术。由于股动脉具有粗直、固定、搏动明显及便于穿刺等特点,因此成为医务人员首选的动脉。但在介入术后极易出现穿刺点出血、血肿等并发症及腰背酸痛、烦躁、失眠、尿潴留等不适。...

点击显示 收起

【关键词】  动脉压迫止血器;临床应用

     经皮穿刺股动脉是目前心血管介入诊疗的常用穿刺技术。由于股动脉具有粗直、固定、搏动明显及便于穿刺等特点,因此成为医务人员首选的动脉。但在介入术后极易出现穿刺点出血、血肿等并发症及腰背酸痛、烦躁、失眠、尿潴留等不适;出现并发症和身心不适等矛盾在以往的护理工作中一直未得到很好的解决。现今,我科应用了一种动脉压迫止血器,用于股动脉穿刺术后动脉穿刺点闭和止血(以下简称止血器),不但考虑到了患者的身心感受,减轻了患者的痛苦,而且在避免并发症发生的同时,减少了护理工作量,临床应用40例,取得满意效果。现介绍如下。

    1  简要介绍

    止血器为一次性使用的无菌器具,包含5部分:其中压板、螺旋手柄、度盘、基座为透明聚碳酸酯制成;固定胶带为医用无纺针刺布上涂布丙烯酸酯乳液的压敏胶带;各配件均为无毒材料。压板:为股动脉穿刺点压迫止血提供持续均匀的压力点;螺旋手柄:是改变压板上下移动距离的传动配件;度盘:指示压板上下移动的距离;基座:用于连结、固定螺旋手柄和胶带,提供压力平台;固定胶带:固定动脉压迫止血器,保证提供持续均匀的压力。

    2  使用方法

    此操作需经两人完成,在进行了经股动脉穿刺介入诊疗术后,患者取平卧位,由一名操作人员确认足背动脉搏动正常,然后确认动脉穿刺处,将动脉鞘管退出1~2 cm,在体表用无菌纱布覆盖;顺时针旋转螺旋手柄1~2圈,将仿生压板延腹股沟方向加压压在股动脉穿刺处;另一名操作人员将固定胶带围绕股部顺势拽紧并粘牢;这时,第一名操作人员顺时针旋转螺旋手柄6圈,通过压板增加对止血点的压力,确认动脉压迫止血器固定准确稳定,如感觉不稳定继续顺时针旋转螺旋手柄加压直至稳定;然后拔除动脉鞘管,调节螺旋手柄加压至目测穿刺点不渗血,如螺旋手柄整体旋转超过12圈,应慎重对待注意观察;最后检查足背动脉搏动情况。

    3  注意事项

    使用前应仔细检查包装,如有破损、漏气不得使用;还应检查动脉压迫止血器,以确保在运送和处理过程中没有任何损坏,不要使用损坏的器械。当压板与基座在旋到接触时,绝对禁止继续逆时针旋转螺旋手柄,否则会造成器械的损坏。松解止血器时,第一次逆时针旋转螺旋手柄半圈,以不出现出血或血肿为原则;如有出血或血肿,顺时针旋转螺旋手柄至不出血;然后每隔2 h松解1次,每次逆时针旋转螺旋手柄半圈。解除止血器前,先逆时针旋转螺旋手柄至无压迫强度。同时观察,如有出血或血肿,顺时针旋转螺旋手柄至不出血;如无出血或血肿,可以解除器械。先用剪刀沿基座将固定胶带剪断,再揭固定胶带,动作应轻柔。

    4  讨论

    随着医学技术水平的提高和医疗设备条件的改善,经皮穿刺股动脉介入诊疗已成为常用的一种临床操作技术。如冠脉造影及左心室造影术、血管内超声、冠脉内支架植入术等,术后最易出现穿刺点出血和局部血肿并发症。据调查,经皮穿刺冠脉介入治疗术后出血并发症发生率为3%~5%;其中69%的出血并发症位于股动脉穿刺部位。以往术后为防止出血及血肿形成,需穿刺点加压包扎,砂袋持续压迫8 h,常规平卧位并术侧下肢制动24 h;由于患者的身体长时间处于强迫伸直位,限制了活动,患者容易引起精神紧张、焦虑、烦躁、失眠;腰背酸痛和体位不适是术后常见的症状;为促进造影剂的排出,嘱患者多饮水,又加重卧位性排尿困难及尿潴留;如果患者未按要求私自活动,则容易引起穿刺点出血、局部血肿,甚至假性动脉瘤形成。动脉压迫止血器的应用保证持续压迫穿刺处,避免了出血、血肿并发症;并大大减少了术侧下肢制动的时间(制动6~8 h),改善了腰背酸痛等不适;明显减轻了护理工作量,患者也十分满意。

    (本文编辑:卢建平)


作者单位:400038 重庆,第三军医大学附属西南医院心内科

作者: 刘睆 2008-6-5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