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华现代护理学杂志2007年第4卷第21期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护理体会

来源:《中华现代护理学杂志》
摘要:【摘要】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是临床上常见的周围血管疾病,急性期患者给以尿激酶、低分子肝素钠、低分子右旋糖酐、丹参注射液及华法令。慢性期给以低分子肝素钠、丹参注射液及华法令,患肢护理为抬高患肢30°左右,使患肢高于心脏水平20~30cm,以利于静脉回流,减轻水肿,缓解疼痛。在患肢水肿明显减轻后,......

点击显示 收起

【摘要】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是临床上常见的周围血管疾病,急性期患者给以尿激酶、低分子肝素钠、低分子右旋糖酐、丹参注射液及华法令。慢性期给以低分子肝素钠、丹参注射液及华法令,患肢护理为抬高患肢30°左右,使患肢高于心脏水平20~30cm,以利于静脉回流,减轻水肿,缓解疼痛。血黏度增高是诱发DVT的重要原因,应给予高维生素、高蛋白、高热量、低脂饮食,且饮食宜清淡、易消化,忌食辛辣肥厚之品,降低血黏度,以有利疾病的恢复。由于急性期使用了大量的溶栓、抗凝药物,所以应密切观察凝血功能的变化,注意出血倾向,发现牙龈出血、鼻衄、皮下出血、黑便及尿血等出血情况时,应及时通知医生处理,调整用药。在患肢水肿明显减轻后,应下床适当活动,增强肌肉收缩,加速静脉血液回流,防止新的血栓形成。

【关键词】  静脉血栓;形成;护理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是临床上常见的周围血管疾病,随着人口老龄化及人们饮食结构的改变,本病的发病率呈逐步上升的趋势。我科2005年8月以来共收治DVT患者11例,经溶栓、抗凝治疗及精心护理,取得了满意的疗效。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11例患者中,男4例,女7例。年龄18~65岁,平均37.5岁。急性发病8例,慢性3例。腹部手术后发病2例,下肢骨折术后发病4例,长期卧床3例,恶性肿瘤晚期2例。髂、股静脉血栓5例,腘静脉血栓2例,全下肢混合血栓4例。9例经多普勒超声检查确诊,2例经静脉造影确诊。

    1.2  治疗方法  急性期患者给予尿激酶、低分子肝素钠、低分子右旋糖酐、丹参注射液及华法令。慢性期给予低分子肝素钠、丹参注射液及华法令,1例肾功能不全用肝素钠。每日尿激酶50万u 用3~5天,低分子肝素钠用1周后,华法令抗凝2个月。

    2  结果

    本组11例中,治愈6例,好转5例。无肺栓塞发生。

    3  护理

    3.1  心理护理  临床中我们发现,有些患者由于突然发病,对本病缺乏了解,认为DVT治不好就要截肢,精神过度紧张,常存在恐惧心理;有些患者治疗一段时间,没有达到预期的疗效,对治疗产生怀疑,或者由于对经济及预后等方面考虑过多,表现为精神忧郁;有些患者由于继发于术后,往往认为是手术失败引起,或因疗效差,存在不满情绪,烦躁易怒。因此,我们要及时做好宣教工作,让患者了解本病的发生、治疗及预后情况;要关心和体贴患者,反复进行开导安慰,并向患者分析情绪不良的危害,让患者懂得过度紧张、忧郁及躁怒会导致血脉挛急,使机体气血运行阻滞,脉络不通,加重病情等;积极帮助患者消除不良情绪,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全身心配合治疗[1]。

    3.2  一般护理  卧床休息DVT发病1~2周内最不稳定,栓子极易脱落。急性期患者应绝对卧床休息,并保持大便通畅,避免肢体过多活动及腹压过高,引起血栓脱落。卧床期间,注意更换体位,保持皮肤清洁,防止褥疮发生。

    3.2.1  患肢护理  抬高患肢30°,使患肢高于心脏水平20~30 cm,以利于静脉回流,减轻水肿,缓解疼痛。下肢广泛水肿者,注意保护患肢,避免碰撞、挤压及热敷,以免皮肤损伤感染,加重病情。同时要密切观察患肢周径、颜色及温度的变化:患肢周径不断增加,颜色加深,说明静脉回流受阻,病情加重;患肢皮温升高说明出现感染,应及时协助医生处理。

    3.2.2  饮食护理  血黏度增高是诱发DVT的重要原因,应给予高维生素、高蛋白、高热量、低脂饮食,且饮食宜清淡、易消化,忌食辛辣肥厚之品,降低血黏度,以有利疾病的恢复。

    3.2.3  静脉输液的护理  采用患肢局部静脉滴注药物,使药物直接到达血栓部位,增加局部的药物浓度。由于患肢水肿,静脉显露不清楚,因此要求我们技术操作要熟练、静脉穿刺成功率要高,避免损坏血管,并选用静脉留置穿刺针。

    3.2.4  溶栓护理  由于急性期使用了大量的溶栓、抗凝药物,所以应密切观察凝血功能的变化,注意出血倾向,发现牙龈出血、鼻衄、皮下出血、黑便及尿血等出血情况时,应及时通知医生处理,调整用药。急性期血栓较疏松,容易脱落,在溶栓治疗时,要更加警惕肺栓塞的发生,高度重视患者出现的胸痛、咳血、呼吸困难、咳嗽及发绀等症状。

    3.2.5  恢复期护理  在患肢水肿明显减轻后,应下床适当活动,增强肌肉收缩,加速静脉血液回流,防止新的血栓形成。活动应循序渐进,不可过度,避免久站。有些患者由于遗留下肢静脉瓣功能不全,活动后水肿等,应在活动时穿医用弹力袜,有利于增强静脉血液回流,减轻症状,在休息时也应抬高患肢[2]。

    4  讨论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其成因主要是静脉壁损伤、血流缓慢及血液高凝状态,我们在治疗的同时,针对病因,给予中西医结合治疗及精心护理,明显地消除了各种病因对本病的损害,使医患更加合作,促进了病情的恢复,避免了并发症的发生,明显地提高了疗效,体现了护理工作在治疗DVT中的重要性。

【参考文献】
  1 沙克芳,贾蕊.药物溶栓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护士进修杂志,2000,15:527.

2 吴在德.外科学,第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689.


作者单位:015000 内蒙古巴彦淖尔,巴彦淖尔市临河中心医院肿瘤外科

作者: 孟娜,张 栋 2008-6-5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