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华现代护理学杂志2008年第5卷第3期

老年性痴呆患者陪护人员知识和技能培训探讨

来源:《中华现代护理学杂志》
摘要:【摘要】目的探讨陪护人员老年性痴呆知识和技能的培训效果。方法对67例照顾老年性痴呆患者的陪护人员进行为期5个月的老年性痴呆相关疾病知识和操作技能培训,采用自行设计的老年性痴呆知识问卷及相关操作技能考核问卷,于培训前后分别评定陪护人员的陪护知识和技能。结果培训后陪护人员老年性痴呆知识及技能......

点击显示 收起

【摘要】  目的 探讨陪护人员老年性痴呆知识和技能的培训效果。方法 对67例照顾老年性痴呆患者的陪护人员进行为期5个月的老年性痴呆相关疾病知识和操作技能培训,采用自行设计的老年性痴呆知识问卷及相关操作技能考核问卷,于培训前后分别评定陪护人员的陪护知识和技能。结果 培训后陪护人员老年性痴呆知识及技能考核评分均较培训前升高,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男性陪护人员老年性痴呆知识和技能提升情况优于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培训前陪护人员对相关知识了解较少,通过培训提升了陪护人员老年性痴呆疾病知识和技能。男性从事陪护工作可以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应当鼓励男性从事陪护工作。

【关键词】  老年性痴呆;陪护人员;知识和技能;培训


    老年性痴呆是一种预后严重不良的慢性疾病,患者的智能呈逐渐衰退,记忆、听力、生活自理能力、技能等逐渐下降甚至丧失,需要长期的护理。在我国,护理资源处于相对不足的状态,陪护人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护理人员的不足,满足患者及家属的需要,但是,未受过培训的非专业陪护存在安全隐患。做好老年性痴呆患者的陪护人员的培训,是提高痴呆老人生活质量的关键[1]。本研究对老年性痴呆陪护人员照护知识和技能的培训进行了探讨,并评价了培训效果,现总结资料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择2006年3~10月在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分部老年病房陪护老年性痴呆(多数为中度和重度痴呆)患者的陪护人员,共67例,其中男28例,女39例。

    1.2  方法

    1.2.1  研究工具  采用问卷调查。共分为3部分:第一部分:一般资料,包括陪护人员的年龄、性别、文化程度、陪护时间。第二部分:陪护人员对老年性痴呆的认知状况问卷,调查问卷由笔者在广泛阅读相关文献的基础上自行设计。问卷由3位护理专家讨论修改而成。疾病知识共有6项内容,采用0~3级评分,0分为完全不了解,1分为部分了解,2分为大部分了解,3分为完全了解。问卷由病房护士长和护理干事亲自发放,根据67例调查对象回答情况进行填写,回收有效问卷67份,回收率达100%。第三部分:老年性痴呆技能测评表,由病房护士长和护理干事对67例陪护人员进行考核评分。操作技能考核有10项内容,采用0~3级评分,0分为完全不正确,1分为部分正确,2分为大部分正确,3分为完全正确。

    1.2.2  培训方法和内容  以老年性痴呆专业陪护人员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工作模式为依据,设置专科知识和临床技能等培训内容,以接受培训者达到具有老年性痴呆专业陪护的基本能力为目标,成立由病房护士长和护理干事等护理人员组成的教学小组,建立与培训师资队伍,选择知识及操作技能的培训方法。对67例陪护人员进行为期5个月的知识和技能的培训,培训内容有(1)老年性痴呆知识:包括老年性痴呆概念、临床表现、症状分期、进展、预后、护理6个方面。(2)技能:包括根据患者病情发展的情况,进行卫生料理、穿衣、喂食、功能锻炼、输液时的看护、长期卧床患者的翻身、步态不稳或看护中患者的安全陪护、激越行为发生时的应对等。统一评分标准:于培训前后由护理人员对陪护人员进行考核评分,来评价培训结果。

    1.2.3  统计学方法  全部问卷资料经过两人复核后,运用SPSS 11.5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一般资料  接受培训的67例陪护人员全部来自农村,男28例,女39例;平均年龄(50.31±5.77)岁;文化程度:高中及以上6例,小学至初中54例,文盲7例;平均陪护时间(4.00±3.86)年。不同性别陪护人员年龄和陪护时间以及学历的比较见表1和表2。由表1和表2可见,男性和女性年龄、陪护时间以及学历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1  不同性别陪护人员年龄和陪护时间(略)

    2.2  培训前陪护人员对老年性痴呆疾病认知和技能状况  培训前陪护人员对老年性痴呆认知状况见表3。由表3可见,培训前陪护人员对老年性痴呆疾病知识和临床技能均掌握较差。表2  不同性别陪护人员学历比较 (略)

    2.3  培训前后陪护人员老年性痴呆知识比较  培训前后陪护人员老年性痴呆知识比较见表4。 表3  培训前陪护人员对老年性痴呆疾病认知和技能状况(略)表4  培训前后陪护人员老年性痴呆知识比较 (略)由表4可见,培训后陪护人员老年性痴呆知识和技能各项内容的得分较培训前升高,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

    2.4  不同性别陪护人员老年性痴呆知识和技能提升情况的比较  老年性痴呆知识包括老年性痴呆概念、临床表现、症状分期、进展、预后、护理6个方面,这6个方面得分之和即老年性痴呆知识总分,培训前后老年性痴呆知识总分之差即为陪护人员老年性痴呆知识提升;技能包括卫生料理、协助排便、穿衣、喂食、功能锻炼、输液时的看护、长期卧床患者的翻身、步态不稳或看护中患者的安全陪护、激越行为发生时的应对等10个方面,这10个方面得分之和即老年性痴呆技能总分,培训前后老年性痴呆技能总分之差即为陪护人员老年性痴呆技能提升。不同性别陪护人员老年性痴呆知识和技能提升情况的比较见表5。 表5  不同性别陪护人员老年性痴呆知识和技能(略)由表5可见,男性陪护人员老年性痴呆知识提升情况优于女性,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男性陪护人员老年性痴呆技能提升情况强于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3.1  进行老年性痴呆陪护人员知识和技能系统化培训的必要性  由于社会发展、医疗发达、生活水平提高,人均寿命延长,出现了社会老龄化。现上海老年人口占21.3 %,65岁以上的老年人中痴呆的患病率为4%~7%,中、重度痴呆的患病率为2%~3%,患病率随着年龄增加而增加,高于85岁的痴呆患病率可达20%以上,老年性痴呆患者的平均生存期为5年,使该病成为现代社会老年人的主要致死疾病[2]。这一情况给患者带来痛苦,给家属造成严重的负担,甚至使子女不能正常安心工作,由此要求社会帮助的呼声随之越来越大。在医院护士资源严重不足的状态下,医院既要解决这一社会问题,需要一批具有一定操作技能和相关知识的陪护人员担负起陪护老年性痴呆患者的工作。

    陪护就是守护在患者身边,帮助其做一切日常生活中自己应该做而做不到的事情[3]。尽管陪护主要是照顾患者的生活起居,但因其工作对象是人群中的老弱病残等弱势群体,看似简单的照顾中却包含着很多人文和技术的因素,担当着一定的风险,而痴呆患者的行为异常,如踢、抓、推、咬、骂人、坐立不安、重复动作、无故大叫等,时常会出现,加上很多患者都患有不同程度的躯体疾患,病情变化快,又缺乏主诉表达知识和技能,这就给陪护工作带来一定难度[4]。即使是喂饭对于各类患者而言,其要求也不尽相同,看似简单的工作可能导致患者不同的感受,甚至完全不同的结果。对老年性痴呆患者的陪护需要相关的生活和专科护理知识以及临床技能。因此对老年性痴呆患者陪护人员知识和技能进行系统培训,是提高陪护质量的有效方法。

    3.2  老年性痴呆陪护人员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培训效果  研究结果显示,67例陪护人员经过5个月的培训,培训后陪护人员老年性痴呆知识及技能评分均较培训前升高,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知识和技能考核全部达标,按时完成培训计划,基本胜任老年性痴呆专业陪护工作。

    但是,陪护人员全部来自农村,知识层次偏低,经济基础较差,家庭负担重,他们认为只要能吃苦,不怕脏臭就能当好陪护员;而且他们的年龄相对较大,文化水平普遍较低,文盲占有一定比例。所以,培训时他们对知识的理解和技能掌握水平较低,尽管反复多次的授教,老年性痴呆相关知识和操作技能仍难以完全掌握。因此,在培训中护理培训教师要根据陪护人员的情况,因人而异,因材施教,不懂的可给予反复讲解,或让其反复操练,直至搞懂、熟练为止。工作中护士长及其他护士应多巡视,加强监督检查,对不规范的行为予以及时纠正,培训时间应相对延长。

    3.4  不同性别陪护人员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培训效果  研究结果显示,男性陪护人员老年性痴呆知识提升情况优于女性,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男性陪护人员老年性痴呆技能提升情况强于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可见,本研究中在相同培训时间内,男性陪护人员知识和技能的进步大于女性。分析原因,可能因为本研究中男女陪护人员年龄均在50岁左右,在这个时期的女性绝大多数较同龄的男性机体功能和记忆力等学习减退的更显著,而且在这个时期的女性多数既要应付外界的各种压力,又要料理家务,服侍老小,且面临子女求学、就业等大事,往往难以调试好心理状态,接受培训时心理还容易受到多方面问题的困扰[5]。同时,陪护工作是一项繁重的体力劳动,有许多时候、许多场合(如搬运患者,面对精神病患者的激越行为等),女性陪护人员常显出单薄和力不从心。

    在陪护中,男性陪护人员的参与,能更好地消除男性患者的许多羞涩、窘迫与尴尬,也就能更多地得到这些男性患者的协助。

    综上所述,老年性痴呆陪护人员知识和技能的培训使陪护人员专科护理知识更丰富、临床技能更娴熟,能更好地为患者服务。陪护工作需要男性的参与,男性可以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应当鼓励男性从事陪护工作。男性的参与能使陪护服务更趋完善并增添活力与创造力,从而进一步提升陪护质量。

 

【参考文献】
  1 耿莉华,王国权.陪护员培训教材.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4,1.

2 江开达.精神病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1.

3 符霞,卢少萍.我国医院专职陪护人员的规范化管理研究进展.护理研究,2006,8(20):2163-2165.

4 朱跃平,刘正淑.老年性痴呆患者的护理.现代医药卫生,2002,18(3):235-236.

5 彭涛,杨艳杰.农村社区更年期妇女焦虑状况的分析.国际中华神经精神医学杂志,2004,5(3):168-169.


作者单位:201108 上海,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分部

作者: 凌彩萍 2008-6-5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