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华现代护理学杂志2008年第5卷第5期

中专护理学生压力产生的原因及干预

来源:《中华现代护理学杂志》
摘要:【摘要】调查并分析目前我校中专护理专业学生学习与生活中的压力源,以便能及时采取正确的干预措施,保持身心健康,使生活和学习都能处于最佳的良好状态。方法采用问卷调查法(SCL-90临床症状自评量表和自定的压力自评表)及访谈法,对2006级90名护理专业学生和2007级406名护理专业学生进行调查,并对他们采取多......

点击显示 收起

【摘要】  调查并分析目前我校中专护理专业学生学习与生活中的压力源,以便能及时采取正确的干预措施,保持身心健康,使生活和学习都能处于最佳的良好状态。方法 采用问卷调查法(SCL-90临床症状自评量表和自定的压力自评表)及访谈法,对2006级90名护理专业学生和2007级406名护理专业学生进行调查,并对他们采取多种形式的干预措施,将调查结果进行整理与分析。结果 中专护理学生的压力问题普遍存在,并且不同年级的护生压力源不同。结论 应重视中专护理学生的心理健康,减少负性影响,真正提高他们的整体素质。

【关键词】  心理压力 中专护生 原因 干预

    20世纪“压力之父”汉斯·席尔认为压力是个体对任何需求作出非特异性反应的一个过程[1]。人在生活、学习及工作过程中随时会受到各种压力的影响,轻微的压力可以轻松消除,随时间淡化,或因个人感受不同而逐渐转化为一种推动力,增加进取心。若压力过大,可降低个体的抵抗力、判断能力和决策力,并且长期处于压力状态下会引起心身疾病。对现代中专学校的护理学生(以下简称中专护生)来说,由于肩负着救死扶伤的使命,从事护理事业在走上岗位之前必须在学校接受严格的训练,除了要掌握相关的医学理论知识,护理操作技能外,还要培养自身优良的职业道德素质。这就使护理专业学生承受着巨大的压力。由于目前的中专护生年龄大都在15~17岁,正处于青春躁动期,这个时期由于主、客观原因,思想波动大,行为表现摇摆不定,因而她们的压力还要更大,而心理压力又是造成中专护生出现心理不健康或亚健康的主要原因。如不能正确地面对来自各方面的压力,心理上承受不起困难和挫折,并且不及时进行疏导、分析干预,心理健康将会受到极大的威胁,并对她们的学业和就业产生严重的影响[2]。因而笔者对此进行了调查与分析,并将采取相对应的干预措施。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对海南省第三卫生学校2006级中专护生90名和2007级中专护生406名进行问卷调查,年龄15~17岁。

    1.2  方法  采用SCL-90临床症状自评量表和自行设计的压力自评量表进行调查及访谈等方法。以班级为单位,将自评量表发下去,让她们自行填写,并收回问卷。SCL-90评定后计算总均分和躯体化、强迫、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和精神病性九个因子。按1~5级评分,以某因子分>3分为该项心理压力问题。压力自评量表中压力源有一般性的(物理、化学、生物、其他)、生理病理性的、心理社会性的(一般性社会因素、心理因素)及对本专业认识等共九个因素,按压力反应严重、较严重为该项存在问题。

    2  结果

    2.1  中专护生心理压力问题高于全国常模  使用康奈尔医学指数和SCL-90症状自评量表,调查本校一、二年级共496名中专护生的心理健康状况,结果显示17.2%的学生存在各种明显的心理健康问题,并且是除躯体化外,其他8项因子分布均高于全国常模,其心理状况较一般人群差。强迫、人际关系敏感及恐怖3项得分明显高于常模。这与许玉兰等对本校431名护理专业的一、二、三年级学生进行调查的结果一致[3]。由此可见,目前中专护生的心理压力特别之大,也就是说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

    2.2  中专护生心理压力的水平与年级、专业的认识等有关  采用自行设计的压力症状调查表对180名中专护生进行对照调查(2006和2007级各90名),结果显示:一年级护生的强迫、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恐怖和对专业的认识得分明显高于二年级的护生。而二年级护生对情感困惑、就业问题等明显高于一年级的护生,并且不爱好护理专业者对强迫、人际关系、抑郁、焦虑、偏执、恐怖得分明显高于爱好护理专业者。

    3  中专护生产生心理压力的原因及分析

    3.1  来自生理方面的压力源  中专护生大都正处于第二个生长高峰,生理上由发育走向成熟,生理上的剧变,必然带来心理上的激荡,然而中专护生的心理发育与生理成熟不同步,生理上的成熟与相对滞后的心理发展水平,使她们很难正确面对生理上出现的各种问题,如痛经、早恋等使她们感到苦闷、情绪低落、思想低沉等。例如:在调查中发现,目前谈恋爱现象对中专护生而言已是非常普遍,学校的种种制度和教育已无关乎痛痒,由于没有升学的压力,学习变成跑马观花,应付了事。学习目标不明确,对专业的模糊认识导致他们无所事事,心猿意马,男女之间的交往日加频繁,恋爱的现象随之增多。但由于定位不准确,思想不成熟,自我控制能力较差,使中专护生的恋爱产生了很多令人啼笑皆非,难以理喻的后果。这其中有:(1)恋爱错觉。(2)失恋。(3)单相思等。

    3.2  来自一般心理社会方面的压力源

    3.2.1  人际关系紧张  许多存在不良心理的学生,家庭都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有的父母过分溺爱导致学生心理依赖性强而情感脆弱;有的家长不理解进入青春期的孩子的某项想法或做法,造成与子女的关系不融洽,使她们变得孤僻多疑。另外,我国教育普遍存在这种现象,即过分注重智力教育,不注意心理问题,学生到中专后,脱离了父母的关爱过上集体生活,各自都以自我为中心,同学之间缺乏谦让和关心,以至于为了一点小事而互相争吵,互不相让,而致使人际关系紧张。还有大多数中专护生既有强烈的交往需求,却又担心人际关系复杂,常无形中把自己封闭起来,还抱怨别人不理解和同情自己,不愿主动敞开心扉交往,常常因人际关系处理不当而产生困惑,给自己带来心理压力。经常有这样的现象出现:很多护生想表达自己的看法,但往往词不达意,或说话不顾及别人的感受。有时说话、办事时不想到时间、场合和适合性,只有其要表达的想法。再就是人际交往的压力大,表现出过分注意他人评价、怕丢面子、虚荣感强或是过于轻信他人、不会保护自己,种种原因导致交际的效果较差,没有达到预期的目的。

    3.2.2  学习及自我管理能力差、学习目标不明确,厌倦学习  中专护生均是初中毕业生,是应试教育培养出的学生中的弱势群体,一方面,多数中专护生基础不好,专业思想不牢固,学习目标不明确,自觉性、主动性不够,学习能力较差且学习方法不当;另一方面,护理专业学习的科目多,信息量大,课时紧,要求高,既要掌握扎实的理论知识,又要花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反复练习护理操作技能,中专护生学习较吃力,学习压力大,调查结果显示,目前的中专护生有学习需求,但缺乏将学习需求转化为学习目标和学习活动的能力,缺乏自我计划、自我管理和监控的能力。中专护生基础差,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正确的学习方法,还要承受来自教师和家长的双重压力,精神负担过重,因而产生焦虑、压抑、自卑、思想消沉等,从而厌倦学习。

    3.2.3  来自就业方面的压力  中专护生是一个特殊群体,既有青春期学生的心理特点,又有类似大学生的就业压力,还兼有护理专业工作者的心境抑郁、紧张及焦虑等特点,这说明中专护生的心理压力大于一般群体。在见习期间学生对护士所从事工作中存在的巨大压力有着切身体会。不少学生对自己的择业方向产生动摇。在就业方面,因护理专业扩招造成就业竞争激烈,用人单位对身高、外貌过分苛刻以及社会对学历的要求不断提高等都使中专护生对就业感到心灰意冷,给她们心理上造成很大的压力,使其对未来感到无所适从,因而失去内心平衡,身心处于焦虑和无助状态,这种情况二年级护生比一年级护生反映更强烈。

    3.2.4  考试紧张焦虑、成绩不理想而引发的心理压力  进入中专学校的学生大都是应试教育培养出来的弱势群体,本来文化课基础较差,他们上卫校的目的就是扬长避短,获取专业技能和知识以便就业。而由于课程设置的不合理,文化课时的增加,教师注重的是“智力因素”的培养,而忽视意志、情感、个性品质等“非智力因素”的优化,再者加上接触临床时间较慢,导致她们体会不到学习的兴趣,在考试前,不制定复习计划,一听说要考试,心里就紧张。正由于紧张,考试成绩相对就差,而成绩差,就没有学习的积极性而形成恶性循环。

    3.2.5  经济及连带问题  目前,因家庭困难造成学生经济紧张而陷入困境的学生在学校占有相当大的比例。本次调查发现,有相当一部分单身家庭和来自边远贫困地区的护生更是如此。家里砸锅卖铁,四处借债。或兄弟姐妹小小年纪就辍学打工供他们读书,他们背负着全家人的期望读书。这些学生从吃穿乃至言行举止都与城镇的护生有很大的反差。经济的窘迫,使这些学生心理负担十分沉重、压力很大,他们感到苦闷和压抑。甚至有少部分同学想辍学回家。

    4  干预

    世界卫生组织心理卫生处指出:“学校是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最适宜的场所,学校可以教给学生一些解决问题的技巧,并通过特殊问题的干预和心理咨询,转变学生的行为”。怎样才能最大化地缓解或消除中专护生的心理压力,使他们保持健康心理,在学习期间能更好地全面健康发展,成为有用于社会的真正人才,我认为不能只是进行简单的心理咨询或上几节心理课,而应是全方位、文体化及综合性教育的过程。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4.1  了解、关爱、帮助中专护生  作为班主任或科任老师要有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明确意识,自觉地使教学与教育活动成为有助于提高学生心理素质的载体。因而不论在学习或生活上多了解、关心学生,主动地与学生交谈,倾听她们的心声,及时给予她们学习或生活上的指导和帮助,如教她们痛经时可以吃点阿司匹林或对乙酰氨基酚。用热水袋暖肚。如果痛得太厉害,去看医生。加强锻炼。而对早恋现象应加强家长在学生早恋问题上的重要作用,构建学校、家庭教育网络,相互沟通、配合,告知她们早恋不是一件邪恶的事情,但也不是完全正当的、绝对合理、可以发展的。而是在于怎么克制,怎样掌握。中专护生正处在发展智力和情感的关键时期,引导他们要认识到对异性的情感寄托,将随年龄的增长,认识的变化而不断变化,每个同学都面临多次选择,过早的把情感寄托在一个特定的人身上,不合乎实际,不利于心身健康发展。让学生尽早摆脱心理困扰,走出误区,并帮助她们树立自立、自强的信心。

    4.2  进行人际关系训练  人际关系是指人与人之间心理上的关系,心理上的距离,和谐的人际关系既是心理健康不可缺少的条件,也是获得心理健康的重要途径[4]。因此,2007年的人际沟通课程,主要是以训练为主,训练过程分3个阶段5个步骤进行,初始阶段是通过言语和动作方面的游戏相互介绍(1对1),初步了解对方的基本情况;第二阶段是活动阶段,通过角色扮演、放松训练、自我暗示、强化训练、行为练习等方法,帮助组员消除一些不适应行为,解决组员的具体实际问题,分析无助、困惑、自卑的原因和后果,帮助学生直面环境和压力,进行自我意识、自我接纳和自我欣赏,支撑起她们的心理世界和精神世界。还有是采集病史的交谈训练,带学生深入临床,到病房病人单位与病人进行采集病史的交谈,写交谈报告(此次交谈的收获和体会)并完成一份病人入院护理评估单。另外是卫生宣教时的交谈技巧训练,通过角色扮演或到病房进行30 min的卫生宣教;宣教过程中能适时、适度地使用非语言方式的技巧;与宣教对象进行有效的交谈。第三阶段是让学生互相畅谈整个训练的收获、体会并进行互评。训练结果表明,心理健康与人际关系是密不可分的,同时说明对中专护生进行人际关系训练,不仅是改善人际关系的重要手段,也是改善中专护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良好途径。处理人际关系是一种能力、技术,可通过学习和训练来培养,只有勇于实践,积极与人交往,才能在交往中逐渐掌握社会交往的技巧,发展社会交往的能力。

    4.3  改革课程设置及教学方法,适当减轻学习负担  改革教学机制和教学方法,激发中专护生的学习热情。这种教学的主要侧重点是医学基础和临床知识的学习,在校学习时间为1年半,见习、临床实习时间也是1年半,文化基础课与专业课学时可按2.5∶7.5分配,文化基础课侧重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和心理素质,培养其敬业精神和人际沟通能力;专业课侧重基本知识和实际技能的教学,使学生掌握必需的医学知识和熟练的操作技能,可融入讨论、测试、示教、强化、操作练习、矫正、实践等多种教学法,增加学生动手的机会,加强实践教学,在实践中,让学生真正掌握护理操作技能,提高学习的积极性,从“要我学习”转变为“我要学习”。而作为教师应定期去临床学习,使教学与业务水平都不断提高,从而缩短中专护生进入临床操作的不适应期,为尽早适应毕业后的职业需求做好准备。

    4.4  正确面对压力,提高心理承受能力  在人的一生中,并非万事如意,困难是不可避免且客观存在的。因此,当遇到困难时,教会护生不应该退缩,要无畏地去正视它,解决它。应采取积极态度看待压力,压力可以磨炼人的意志,激发人的智慧和潜能,把压力看成是生活的挑战,成长的机会。巴尔扎克说过:“世界上的事情永远不是绝对的,结果完全因人而异。苦难对于人才是一块垫脚石,对于能干的人是一笔财富,对于弱者则是万丈深渊。”中专护生的心理和个性处于不断完善和成熟的阶段,因此,作为教育工作者应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心理疏导,帮助她们认识与矫正不良的防御方式,学习和掌握一些维护心理平衡及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鼓励她们积极地面对压力,迎接挑战,增强应对能力[5]。在压力面前要保持勇气和信心,有心理准备去勇敢迎接各种各样的任务和挑战。特别是在学习方面,不能用经济价值和立竿见影的效益去衡量,知识是长远的利益和效益,不能简单地认为学习理论知识立刻就会在能力上有很大的提高。急功近利的思想永远都不利于我们意志的磨炼与健康心理的形成。

    综上所述,提高中专护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必须从教育工作者在教育与管理上,有必要对中专护生采取相对应的干预措施,及时发现学生的心理压力问题,及时疏导并培养她们在发生心理压力时(即学习、人际关系、社交、经济等),善于利用支持源的能力,以消除或减少因心理压力问题对学习和健康造成不必要的影响,使每一位学生都能以饱满的精神状态投入到学习和生活中。从而为社会输送健康合格的人才。

 

【参考文献】
  1 李晓松.护理概论.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36.

2 卢冬梅.中专护理专业学生面临的压力及疏导.卫生职业教育,2007,25(18):107-108.

3 许玉兰,沈闽,吴艾鸣.护生心理健康状况与人格因素分析.卫生职业教育,2006,24(17):93-94.

4 潘蕴倩.心理学基础.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9,29,59.

5 陆小兵.中专护生个性、防御方式与心理健康状况的相关性研究.护理研究,2004,3(18):443.


作者单位:571400 海南琼海,海南省第三卫生学校

作者: 蔡少萍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