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华现代护理学杂志2008年第5卷第20期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心理护理

来源:《中华现代护理学杂志》
摘要:【关键词】心肌梗死,急性。心理护理急性心肌梗死是内科常见病之一。老年人多发,常见于高血脂、高血压、冠状动脉闭塞的患者。因此,急性心肌梗死的患者除了给予有效的药物治疗外,对患者进行正确及时的心理护理是非常重要的。...

点击显示 收起

【关键词】  心肌梗死,急性;心理护理

   急性心肌梗死是内科常见病之一。老年人多发,常见于高血脂高血压、冠状动脉闭塞的患者。主要是部分心肌因严重持久缺血而发生局部坏死。其特点是:发病急、病情危重、 死亡率高。剧烈活动、情绪激动、焦虑、恐惧等是本病的诱因。因此,急性心肌梗死的患者除了给予有效的药物治疗外,对患者进行正确及时的心理护理是非常重要的。

    1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心理变化特点

    1.1  恐惧心理  由于发病急、剧烈而持久的心前区疼痛,呼吸困难、大汗、医疗中特殊护理及周围环境刺激而产生恐惧心理和濒死感。

    1.2  焦虑心理  由于病情在短时间内未见好转,患者处于高度紧张状态,对周围环境非常敏感,心理承受能力低下,烦躁不安。

    1.3  不信任心理  由于焦虑、恐惧或病情反复,往往产生不信任心理。对治疗效果不信任,对医护人员不信任,甚至对恢复健康、继续生存失去信心。

    1.4  拮抗心理  对自身疾病满不在乎,不遵医嘱,甚至放弃治疗。

    1.5  渴求心理  希望医术高明的医护人员为自己治疗,渴望亲人和医护人员重视自己。

    2  心理因素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影响

    心理治疗及心理护理是整体医学和整体护理的重要环节。尤其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心理护理更为重要。由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具有恐惧心理,精神紧张,情绪急躁,更易受到“七情”的刺激,引起交感兴奋性增高,释放大量去甲肾上腺素,同时肾上腺髓质分泌肾上腺素也进入血液,使心率加快,心肌耗氧量增加。加重心肌缺血程度,促使梗死面积扩大,从而导致泵衰竭和严重心率失常,甚至猝死。

    3  加强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心理护理应采取的措施

    3.1  急性期  为加强心理护理,使患者避免“七情”刺激,除了应当给予患者一个温暖宁静的环境外,还应利用我们所学到的心理学知识对患者进行心理护理。首先,以热情关心的态度劝导患者,讲明过度紧张或恐惧会加重心肌耗氧量,会使冠状动脉因精神紧张而引起收缩,导致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加重心肌缺血。辅以轻松优美的音乐,帮助患者达到心理平衡状态,解除顾虑和紧张情绪,鼓励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其次,在抢救中护士要沉着冷静,操作娴熟,使患者产生安全感、信任感。减轻患者的紧张心理。经常巡视病房,了解患者需要,帮助患者解决困难。利用心理学知识帮助患者掌握自我心理调节及必要的功能锻炼方法。使他们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及良好的体质,建立与疾病抗衡的信心。再次,嘱患者禁烟、酒等。忌过喜过悲等激动情绪。减少或停止会客,使患者得到真正的心身休息,避免不良刺激使病情加重。

    3.2  恢复期  患者因疾病所致身体虚弱。如长期不活动,就会导致肌肉萎缩,加重机体无力感。并且因为活动引起血栓或其他并发症。因此,动员患者逐渐活动,不但可以增强患者体质和增加机体抵抗力,还可以预防和减少并发症。再有,应向患者及家属讲明“郁怒伤肝,肝郁气滞”可以加重病情的道理,务必使患者保持心情舒畅,精神愉快,避免紧张恐惧心理,避免过度焦虑和激动的情绪。始终保持一种平和的心态,正确认识此病的特点与心身两方面的关系,以避免此病再次复发。另外,此种患者大多有依赖心理,认为一旦离开医务人员就会有生命危险。要充分调动患者的主观能动性,强调内因的作用。对患者的心态要了解,及时给予安慰、疏导和解释。帮助患者调整心态,让患者保持心情舒畅,解除依赖心理,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尽快使患者恢复生活自理能力。合理安排患者活动、饮食、休息,做好出院指导。

    总之,心理护理对急性心肌梗死的患者可起到药物所达不到的作用。心理因素可影响躯体的生理活动,躯体疾病可有不同的心理反应。因此,护理人员对患者要有爱心、耐心、诚心、细心、同情心和责任心,以诚换真。还应加强业务学习,努力提高自身修养。丰富的专业知识是做好心理护理的必要条件,有利于向患者解释病情,取得患者信任和配合。从而更有效地做好心理护理工作。


作者单位:136000 吉林四平,四平市佑生医院

作者: 张国杰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